当然最难受的,莫过于为了延缓龙国国产大飞机的研制进度,西方可不会密切配合大飞机的研制,动机的交付也必然会慢的要死的。
想要不受制于人,国产动机当然就要又快又好的研制出来。
作为龙国商用动机集团总经理的蔡晓桦,显然也很清楚这一点。
自从他走马上任以来,就一直紧抓研进度。
只要不出差,他吃住都在基地里。
由于立项研以来。
既有赵瑞龙提供详细资料,又有无比充足的经费。
再加上协同攻关的众多单位,研制生产军用动机也很多年了。
所以款国产民用涡扇航空动机,研制进度比赵瑞龙预料的还要快。
以至于当他来到总装车间,台试验样机都已经基本初见雏形。
不过就算样机弄出来了,距离正式定型也还早。
最耗时耗力也耗钱的各种试验还没开始。
一款航空动机,之所以从立项研制到最终定型生产,动辄耗费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
不仅仅是因为本身就技术复杂、生产制造困难,还因为研制单位,往往还受限于人力和财力不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没有足够的人才,没有明确的设计方案、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那么在设计和试验阶段,就要耽误不少时间。
如果要反复修改、反复试验,自然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当然。
要是财力不足,那就问题更大了。
航空动机的零部件,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在市面上买到的。
即便以前因为生产制造航空动机,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供应链,有各种各样的厂家。
但是新的动机,性能要求不一样,意味着设计也不一样,不可能还全用以前老动机的零部件。
零件厂商们要根据新图纸、新要求,进行相关的技术研和生产线调整,要是没钱,谁给你弄?
尤其是航空零部件还特别的复杂、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又很高,很多环节都需要重新调整。
甚至就连生产用的各种模具和夹具,都要重新定制生产。
这一系列的配套调整,主机厂不把钱给够可不行。
否则万一忙活半天,最后只订购几套用于研试验,这不亏得吐血吗?
而即便完成了设计,也找齐了零部件厂家供货,最后组装生产出一台航空动机,光是生产成本,就少说也要好几百万。
即便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等主要部件试验都很顺利,做整机试验、环境试验、飞行试验等等都需要很多很多台动机。
只有不断的试验,才能测出动机,是否承受得起各种恶劣的工况环境,比如剧烈的温差变化、高海拔、高湿度,以及遭遇暴雨、冰雹、飞鸟撞击等等、
这些试验就算特别特别顺利,没有搞报废很多台。
可航空动机,还是级油耗子啊!
每小时的油耗,按吨计。
随便一开机,测试一个小项目,都是万元起步的开销。
所以没有强大的财力,根本研制不出优秀的航空动机。
也正因如此,全世界能研制航空动机国家屈指可数。
人才储备、工业基础、经济实力,三者可谓是缺一不可。
不过这三大要素,对龙国商用航空动机集团来说都不缺。
他们甚至还有一大重磅利好。
那就是赵瑞龙!
他能提供全套的详细研制方案,并提供准确的科研指导。
这对他们来说,就相当于能少走很多年的弯路错路。
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试错。
研度,自然如同开了外挂一般。
当然。
航空动机,不仅决定了飞机的性能,还与安全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