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命运似乎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他阴差阳错地投身到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之中。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局势的展变化,李璘一案牵连甚广,李白也不幸受到波及。最终,他竟被朝廷判处流放夜郎之刑,开始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流放生涯。
然而,或许是上天眷顾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前往夜郎的途中,他意外地获得了赦免,并得以重返东方。
从这些经历当中,则不难看出,李白虽然拥有惊世骇俗的文学天赋和豪放洒脱的性格特质,但就从政方面而言,他实在难以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政客。
他对于政治局势的洞察力和敏感度着实过于低下,以至于无法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官场风云。
正是这种致命的缺陷,使得他犹如一叶孤舟,在波涛汹涌的官场风暴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最终会被无情地卷入其中,粉身碎骨。
在人生的暮年,李白陷入了穷困潦倒和漂泊困苦的境地。然而,尽管生活艰辛,他内心深处对于诗歌的那份炽热情感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减退。
岁月如梭,终于到了宝应元年,这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因病离世,享年六十二岁。在他漫长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些作品或豪放飘逸,或意境奇妙,无不展现出他卓越的才华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李白所创作的《古风·其三》更是堪称经典之作。诗中的开头几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以极其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出了秦始皇那气吞山河、威震天下的霸主风范。
仿佛读者能够亲眼目睹秦始皇挥舞着手中的利剑,斩断浮云,令各方诸侯纷纷向西朝拜称臣的壮观场景。
这寥寥数语便将一代霸秦之主的威严仪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让人不禁为之震撼。
也正因如此,后续的诗句虽然同样精彩绝伦,但相较于前两句所营造出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和豪迈气势,就显得略微逊色一些,以至于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话说那李白的至交好友——诗圣杜甫,乃是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之孙,表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杜甫降生于一个累世传承“奉儒守官”理念的家族之中。
自幼天赋异禀,聪慧过人,年仅七岁之时便可吟诗作对,展现出惊人的文学才华;
待到十四、五岁之际,已然在文坛初露锋芒,凭借着出众的文采得到了当时诸多文坛前辈们的高度赞誉和赏识。
然而,尽管杜甫才情卓越,但他的仕途之路却是异常坎坷曲折。
一生中曾数次投身于科举考场,期望能够金榜题名,借此踏上仕途,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怎奈命运多舛,屡屡名落孙山,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地通过科举考试这条道路步入官场。
在此之后,杜甫无奈之下只得开启了一段漫长且艰辛的游历生涯。
在漂泊四方的日子里,他亲身目睹了社会底层民众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民间的真实百态。
这些所见所闻深深触动了他那颗忧国忧民之心,促使他挥毫泼墨,将满腔悲愤与同情化作一震撼人心的诗篇。
尤其是在困居长安的那段岁月里,杜甫的生活每况愈下,愈穷困潦倒,与此同时,仕途方面亦是毫无起色,停滞不前。
可恰恰正是这一段充满磨难的经历,使得他得以深入了解并切身体会到广大百姓的辛酸苦楚。
于是乎,他的诗歌风格亦随之生了重大转变,由早年的浪漫主义色彩渐次趋向深沉凝重、抑扬顿挫之态。
安史之乱的爆犹如一场可怕的风暴,瞬间席卷了整个大唐江山。在这乱世之中,杜甫这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被迫踏上了流亡颠沛之路。
命运多舛的他,竟然不幸地落入了叛军之手,成为了阶下囚。然而,杜甫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机智勇敢,最终成功逃脱,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凤翔。
唐肃宗见其忠心可嘉,便任命他为左拾遗一职。杜甫本以为自此能一展抱负,为国为民尽一份心力。
可惜事与愿违,他那刚正不阿、直言进谏的性格却激怒了肃宗,结果遭贬谪,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此后,杜甫的人生就像一片无根的浮萍,四处辗转漂泊,生活变得异常艰辛。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杜甫尝遍了人间冷暖,但幸运之神偶尔也会眷顾于他。
当他流落到成都时,幸得好友严武伸出援手相助。在严武的支持下,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起了一座简陋而温馨的草堂。
在这里,他终于过上了一段相对安稳宁静的日子,得以静下心来,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化作一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段时光虽然短暂,但对于杜甫来说,却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