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柳成功想要的十吨和十六吨级别重型卡车何雨柱轻易就能拿出来,生产线、生产技术、生产工艺都是成套的。
但是那就跟之前计划的生产轿车的情况一样了,几乎每种重要零部件都要建设新车间,甚至是新制造厂。
后世的生产模式一样,多家生产零部件,然后总装厂负责组装。
但是,这个重卡的零部件生产难度要比轿车难太多了!
有些要从炼钢厂就要开始,好多钢材的型号钢厂都没有呢!就算有,也得优先供给军工厂和国家重点项目。
建一座钢厂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辽省已经有一座鞍钢了,重复项目审批有点难。
而且这样下去就没头了!
心思电转之后,何雨柱有点皱眉头了。
这一系列企业办下来,恐怕需要几十亿的资金,何雨柱倒是投的起,不过他有点担心。
担心投资安全问题,也担心投资结构问题,已经有石化工厂和核电厂出了何雨柱的产业体系了,而且这两家企业的股份也会分期分批卖给国家。
这已经很麻烦了,如果再加上重卡的这一系列产业,恐怕是顾不过来的。
钱有的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跟不上啊!
即使是he投资公司在全国各大学设置奖学金助学金的受益人都过来帮助经营重卡的一系列工厂也不行,他们有知识但是没有什么经验。
就算是在全国范围内这种人才也是凤毛麟角。
这就是所谓的产业空白。
唯一的办法就是何雨柱通过“进口”提供零部件,然后在奉天总装厂里组装。
虽然组装也是个难题,但是总比所有的都自己生产的好。
然后,动机厂、变箱厂、车桥厂再一家一家的慢慢建设,慢慢实现国产。
如此一来,日后的难点还在冶金上!
思量至此,两人就没有再说下去,何雨柱言讲要跟投资商通个气,柳成功也正有此意。
何雨柱送柳成功离开酒店,自己又独自思考了半天,还是没拿定主意。
与金钱无关,最重要的还是产业体系的问题!
还有就是,以柳成功的年纪,在辽省做书记也就是一届,只有五年。之后如果高升进部那还好说,如果平调倒也无妨,但是如果他退居二线,那这笔投资就增加了风险!
这不是杞人忧天,这是现实问题,别以为有个港企名头就万无一失了!
之前,何雨柱的投资都在香江、特区、申城和北平,基本上都是何雨柱的势力范围,要么就是在国外,何雨柱可以放手施为随便干的地方。
就是这种国内的非势力范围才让人有危机感。
除此之外,何雨柱还担心政策问题。
华夏对外国企业进入卡车行业实行了严格的准入限制和合资要求。
对于技术门槛、?合资形式、?销售网络都有要求,其中何雨柱最不能接受的就算是合资!
汽车行业的外资企业至少要给出去o的股份,这是何雨柱难以容忍的,也是北大要贷款建厂而不选择由he投资的原因!
一半的股份不在自己手中,就做不到绝对控股,自然就做不到把握企业的行进的方向。
郑筱兰她们回来之后,何雨柱把柳成功的话跟他们讲了讲,何晓岚也在一边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