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北宋:我成了赵佶 > 第一百四十八章 朕备好战方腊攻城(第3页)

第一百四十八章 朕备好战方腊攻城(第3页)

“王统制,方庚之户籍,暂在方腊匪军占领的青溪县城。

王爱卿在没有摸清其身份是否真实的情况下,要防备其是否为冒名顶替者。

要有备无患,别让方腊反贼派出的间谍,混入城中。”

王禀赞佩地回奏道:“多谢官家提醒,臣王禀谨遵圣谕。”

其实,王禀绝对是个文武全才的武将,就是赵官家不让他防备这个暂时不知道真假身份的方庚,他也会在没有查证其真实身份之前进行提防的。

毕竟,王禀身出名门,文武全才,家学渊源流长,智商是足够的。

王禀的祖先中,出了两位名相,王禀的二十七世祖是东晋丞相王导,他的七世祖是唐昭宗时宰相王抟。

王禀的祖父王珪、父亲王光祖,都是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曾在北方保家卫国,力抗契丹辽国……

……

“臣王禀启奏官家,方庚已安排在了臣王禀军中,当了一兵卒。臣王禀,今后会重点对其考察的。”

赵吉头点道:“如此甚好。”

……

赵吉带领着郓王赵楷、康王赵构,视察完杭州城的布防后,在一众官员的陪同下,回到了杭州府衙……

康王小赵构,陪着父皇经过了这大半夜巡视的折腾,他已经困得直打哈欠……

而郓王赵楷,虽然也困,但是,他看到了父皇那全无睡意的样子,即便是他想打哈欠,他都咬紧牙关,不敢张开嘴,更不敢露出倦容,以便给父皇留下一个好印象。

赵吉摸了摸小赵构的脑袋,说道:“构儿若困了,回去睡了吧!”

今年十三岁的少年赵构,倔强地摇头,道:

“谢父皇,儿臣虽困,但是父皇为国事操劳而不去入寝,儿臣甘愿不睡,以陪在父皇身边尽孝。”

赵吉一笑,道:“今夜,楷儿和构儿,陪在朕身边,朕心甚慰。你俩在陪朕视察城防之时,表现甚好。”

赵楷和赵楷皆一愣。

今夜,他俩陪在父皇身边,对于城防之事,他俩不太懂,也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为何反而得到了父皇的夸赞呢?

赵吉看着两位皇子的疑惑的表情,解释道:

“城防之事,以及军中之事,朕不如那些将领们懂得多,你二位皇子亦然。

故此,你等不多言,便是识趣了!

即便是朕,也未曾过多干涉王统制之布防。”

赵楷和赵构深以为然地点着头。

赵吉继续教导道:“楷儿、构儿,这便是‘专业之事,交于专人办之’的道理。

为君、为王者,只需如汉高祖那般‘知人善用’,便弥足珍贵了!”

赵楷和赵构都是非常聪明的,经赵吉这一点拨,立即顿悟其中的大道理。

两位皇子叩首,道:“儿臣叩谢父皇教导……”

……

赵吉这一夜是不打算去睡了,他得到了杨志部骑兵的回报:招安使者张邦昌、刘豫、刘麟皆入方腊匪军的营盘内……

报信者,还将这三位招安使者,在一路之上犹豫不敢去方腊匪军的怕死表现,一并报给了赵官家……

赵吉这就放心了。他本来就是知道,在历史上方腊是绝不接受朝廷招安的,哪怕败退至山洞之中,也继续负隅顽抗……

只要招安使者张邦昌、刘豫、刘麟,进入到了方腊军中,那么,他们三个软骨头的玩艺儿,想招安铮铮铁骨的反贼方腊,做梦去吧!

那招安,是根本不会成功的。

招安不成功的后果,极大可能有两种,一是方腊杀此三人或一二人,二是方腊招降此三人或是其中一二人。方腊把招安使者放回来的可能性极小。

即便是张邦昌、刘豫、刘麟这三人中,谁被迫投降了入了方腊的贼伙,那么只是晚杀几日罢了。方腊必败,义军骨干都要被清算,何况是叛宋投敌的使者呢?

如此一来,朕的“借刀杀人”之计,便成了。会把未来的伪楚皇帝张邦昌、伪齐皇帝刘豫和兵马大元帅刘麟,统统杀死于‘蟒蛇未长出龙角和龙爪’之前……

其实,赵吉在心中,

七分鄙视张邦昌;

十二分鄙夷刘豫、刘麟父子;

十分敬佩敢于反抗压迫的反贼方腊,叹其是一条好汉!

奈何,朕现在的位置决定了朕的立场,那就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方腊必须得死!

赵吉思索着,如果招安使者中有谁投降了,那么,方腊得知朕在杭州城,禁军和厢军加在一起,如今守杭州城的军兵不过二万人。方腊他会不会绕过正在攻打的富余城,奔袭而来先攻打朕所在的这座杭州城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