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臣一声声圣明的贺拜声中,吕昶缓慢的起身借助身形的掩护悄悄地给打了一个朱允炆之前教给他“OK”的手势回到了队列之中。
这时候景清言辞激切地站出来说道:“对于燕王是否是被胁迫一事微臣存疑!眼下燕军已然占领北平兵锋直指保定,真定二府。若此两地失守华北将无险可守,眼下当误之急是派何人前去平叛!”
身为兵部尚书了齐泰已经被下狱了,魏国公去了宁国,曹国公没来上朝。对派何人出征最有发言权的几个人都不在一时间朝堂之上陷入了沉默。
“景爱卿,你便暂代兵部尚书一职吧!现在说说你的人选。”朱允炆开口问道。
“陛下,微臣以为当由长兴侯率三十万大军北上平叛。”
对于景清推荐的人选朱允炆倒是没有太多的意外,只不过历史上耿炳文是被燕王打得大败而归的。
说实话朱允炆内心更倾向于盛庸和平安二人,毕竟历史上他二人曾一度让燕王头疼不已。只不过现在他们二人资历都还是太浅了,在军中还没有什么威望怕是难以服众。
似乎看出了朱允炆的忧虑景清赶忙说道:“陛下,长兴侯功勋彪炳陈静仪羸弱之师驻扎长兴抵抗张士诚十年之久可堪大用啊!”
“长兴侯年岁已高,能经得起千里奔袭的劳苦吗?依朕看不如在军中挑选一年轻小将如何?
朕看山东的平安,盛庸就很不错。平安作为先帝义子平定之子,现在已经是济宁卫指挥佥事了在军中也有些资历。”朱允炆有些犹豫地说道。毕竟他对打仗还是一窍不通的,不想向后世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的微操大师一样瞎干预乱指挥。
耿炳文听到景清极力为自己争取,皇帝却有些犹豫。
在向景清投去感谢目光的同时也连忙跳出了为自己争取:“陛下,老臣先前追随岐阳王北伐之时便和燕王打过交道对其用兵方略也是有所了解。
其和岐阳王一样喜好用右翼骑兵骚扰佯攻,找出破绽后在率中军突袭破其一点。臣自有应对之法还望陛下恩准让臣带兵前去平叛啊!”
看着朝中大臣大多支持耿炳文出征,朱允炆只好将目光看向站立在人群之中假寐的吕昶只见他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
朱允炆也是一咬牙同意了耿炳文的请求:“长兴侯那朕便任你为征北大将军,率京中二十万大军前去北平平叛。同时平安作为副将辅助你,朕会让其率领山东十五万备倭军前往真定与你汇合在此之前你按兵不动驻守真定防止燕王偷袭。”
“老臣遵旨!”
随后朱允炆和大臣商讨了出征的各项事宜一直讨论了两个时辰才最终确定了下来。
就在散朝之时,景清拉住了吕昶小声地问道:“吕大人,您不是说你毫不知情吗?为何在大殿之上您与陛下那么卖力的演着双簧。你说的燕王一事可是真的?”
“景大尚书,不该问的不要问这点道理你难道都不明白吗?”吕昶有些无奈的看着景清说道。
“吕大人,你就不要和我卖关子了。你我二人之间何必遮遮掩掩。你就告诉我是不是真的?”
“唉,景尚书真真假假有那么重要吗?
燕王靖难难道是真的因为朝中出了奸佞?是你?是我?还是一心为了压制藩王而削藩的齐泰、黄子澄?
一切只不过都是权力的遮羞布罢了,你何必纠结真假。他们老朱家的人都是一个性子,只注重结果不看重过程。”
吕昶示意景清上前附耳道:“陛下读书时和老夫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要不就不做,做就要把事情做绝!这是太祖高皇帝教给他的,至今陛下都奉为圭臬!”
听闻这些景清也是大吃一惊:“陛下一口气杀了这么多人只是为了给燕王扣上一个不义之师的帽子?可为什么又要说燕王是被胁迫的呢?下官实在看不明白。”
吕昶笑了笑,对着景清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便迈步离去。
“吕大人人你说陛下是为了杀燕王才说燕王是被胁迫的?”景清还想追问却被吕昶瞪住。
“慎言!今时不同往日你我心知肚明即可,记住以后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君心难测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吕昶低沉着声音警告了景清一番。
此时乾清宫中。
“大伴,这银耳莲子羹味道甚是不错,这酥饼也很可口给朕再来一点。”朱允炆正往嘴里送着糕点开口说道。
“遵旨!”魏贤赶忙命手底下人去尚膳监传旨。
“万岁爷今日胃口不错,但也不能吃太多得仔细您的胃别撑着了。”
“大伴,今日朕确实心情不错。前几日的积郁一扫而空。你可知为何?”朱允炆笑问道。
“是因为陛下与周王重归于好?”
“不对,不对。周王才刚刚从宗人府放出来心中怕是怨气颇深怎么能轻易原谅朕。”今日心情不错朱允炆也乐意与这为心腹打着哑迷。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周王殿下即便心中有所委屈也断然不会对陛下心生嫌隙,毕竟陛下可是他嫡亲的侄子。”
“大伴就属你会说话,再猜!”朱允炆笑着打起了哈哈。
“那必然是因为陛下,将宫中包藏祸心的宵小都打发了。在皇宫之中寰宇之内再也没有人能够威胁陛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