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莫名其妙的圈圈,我想查清楚是从哪里冒出来的都找不到源头!”
“所以,我现在就想问问,这题目究竟是谁出的?哪个缺德的人搞出了这么一道题?”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点头表示赞同。
因为这句话正好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如果是题目稍微艰深一些,引用稍显隐晦,或者直接用国家政务甚至朝堂大事作为策论题,写不出来也不怕,至少知道努力的方向,也知道该如何提升。
可如今这糟糕透顶的题目,即使他们都考完了,至今也没有一个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完全理解这题。
不仅是他们,就连他们的老师们都束手无策。
于是,大明数万学子心中的不满终于爆发了。
此时此刻,大家都想知道,到底是谁出的这道题,他们要找的就是这个人。
要说消息灵通,自然要数应天府的学生。
天子脚下,首善之地,谁家没有个在官府任职的亲戚?
很多消息就这样不知不觉间传了出来。
本届恩科主考官中,出了一道令人咋舌的难题,而设计此题之人,正是前任丞相现任翰林学士的胡惟庸。
这一事实很快浮出水面。
消息一经传出,便无法再隐瞒。
仅数日之间,通过书信与口耳相传,从应天到整个江南,都已知晓此事。
然而,事情发展至此,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
那些平日里喧哗不已的考生们,突然全部安静了下来。
无论是咒骂、埋怨,还是讽刺挖苦,甚至扬言要前往主考官府邸的,如今都消失了踪影。
原因其实很简单。
提到“胡惟庸”这个名字,谁敢轻易招惹?此人曾为丞相,深受皇帝信任,绝非寻常人物。
这些考生寒窗苦读,无非是为了踏入仕途。
试问,谁愿意开罪这样的权贵?
心中不满虽多,也只能压在心底。
——
事情的发展出人意料,先是沸沸扬扬,随后归于沉寂。
毕竟,无论怎么议论,终究只是一群尚未取得功名的年轻人罢了。
即使他们再多言,在酒楼或书院中发发牢,顶多也就是骂几句而已。
况且,这道题目并非针对某一人。
得知题目出自何人之手后,大家顿时收敛了许多。
这一切,不过因为一个“胡惟庸”罢了。
谁会笨到还未入朝为官,就去得罪如此显赫的人物?
即便当事人不明白,他们的师长也会严厉制止,并加以教育。
你自寻烦恼倒也罢了,若因此牵连师长,莫怪他们痛下。
在外人看来,胡惟庸虽已卸任丞相,但依然深得圣眷,门生故旧遍布朝野。
对付几个刚露头的士子或者几位乡间教书先生,根本无需多言,自有人代劳。
于是,这场虽波及面广,但影响不大,很快平息。
然而,表面上安静下来的学生们,内心深处的不满却愈发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