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士兵这么说,朱高燧心里清楚,连皇上都到了鞑靼,这事肯定假不了。"什么时候的事?”
朱高燧心神不定地问。"朱将军到鞑靼边境第四天,就收复了鞑靼。”
士兵答道。
朱高燧的脸色变得铁青。"留下三个人在这里监视,其余人都撤回去!”
他冷冷地说。
士兵愣了愣,虽然不懂原因,但明白这是自己的事,只需照做。"好!”
朱高燧转身往营地走,一路眉头紧锁。
朱瞻基这么快就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对他们影响太大了。
这意味着朝廷的力量格局可能要变。
之前那些将领拥护朱高煦,是因为他在战场上表现突出,将士们更喜欢有能力的领导,而朱高煦确实是个优秀的指挥官,所以那些身体虚弱的文臣更偏向朱高炽。
但正因为这样,朱高煦在文臣那边基本没支持者。
朱高煦排行老二,文臣更重视正统性。
虽然历史上不一定嫡长子当皇帝,但皇位继承还是按嫡长子的规矩来的,朱高炽才是最正宗的继承人。
加上朱高煦会打仗,而朱高炽仁慈得多,文官自然更喜欢朱高炽。
所以朝中大致就是文臣支持朱高炽,武将倾向于朱高煦,两边形成对抗。
这种状态还能勉强维持平衡。
可现在,朱高煦因为商业税收惹毛了朱棣,失去了父王的信任,朱瞻基又立了大功。
那些一向敬仰强者的武将们看到这种情况,可能会转向朱瞻基那边。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无论他和朱瞻基如何争斗,他们父子的势力都会站在朱高炽这一边。
一旦朱瞻基拉拢武将,平衡就被打破,朱高炽就能同时得到文臣和武将的支持。
相比之下,朱高煦连原本支持他的武将都要流失大半。
这样看来,局势对朱高炽明显有利。
朱高煦的日子本就不易,如今更是难上加难,成功的希望也变得极其渺茫。
朱高燧咬了咬牙,心里琢磨:看来得另寻出路了。
他起初支持朱高煦,一来是因为两人自幼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他想为自己找条生路。
这事听上去或许有些怪异。
朱高炽一贯宽厚仁慈,要是他登基为帝,凭他的性子,对朱高燧应该不会太苛刻。
不过,朱高炽不出手,并不代表朱瞻基会手下留情。
当年朱棣尚未称帝、靖难之时,朱高煦更得朱棣青睐,因此那时他选择了朱高煦。
可结果呢?朱棣最终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箭已离弦,无法收回,再加上朱高燧害怕朱瞻基的性格,所以依旧选择继续支持朱高煦。
想到这里,朱高燧眼神里闪过一道暗芒。
可如今半途杀出了个朱瞻培,局势又变成这样,他不得不另谋生路!
回到营地没多久,朱高燧之前派出去监视瓦剌军的大部分人都回来了,仅留下少数几人继续盯着,以防万一。"殿下。”
一个将士掀开帘子走了进来。
朱高燧脸色依然阴沉,“消息听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