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4章 我的祖师是荀子(第2页)

第4章 我的祖师是荀子(第2页)

给老师交了作业之后,扶苏便与绝大多数秦人一样,去春游了。

护送公子扶苏的依旧是蒙武大将军的儿子蒙恬,车驾在直道上走得并不快,一路顺着郑国渠而走,看着沿途的春光风景。

关内外皆知公子扶苏贤明,但公子扶苏正值十五六岁的年纪,也是一个少年人最容易改变的年纪。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位秦国公子就再也不与同龄人往来,同龄人喜欢的玩物,公子甚至从来不会多看一眼。

这就是始皇帝的孩子,总会与寻常人有些不一样。

就连蒙恬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你们兵家也会常看兵书吗?比如说孙膑的兵法。”

公子忽然一问,蒙恬连忙回神,回道:“末将没看过孙膑的兵法。”

当年孙膑的围魏救赵是多么地精彩,围魏救赵虽说是个典故,却也是真实的战争实践。

说来也是,孙膑的兵法真正成书其实是在汉朝。

这个大秦,距离当年的诸子百家鼎盛时期很近。

韩非与李斯的老师,也就是传闻中的荀子,他老人家,过世才多久?

自己这个秦国公子是不是也可以,称荀子一声祖师爷。

扶苏自以为地觉得,再者说,荀子他老人家在天有灵,岂会拒绝我这个徒孙?

蒙恬道:“末将觉得王翦大将军的兵法更好。”

“是吗?”

听公子一句反问,蒙恬又道:“家父曾有言,王翦大将军善攻城略地,更擅长治军,六十万大军吃喝用度皆由大将军一人而决,如此本领无愧大将军。”

蒙恬是个话不多的闷葫芦,话虽少,可只要他开口,那就一定是实话。

光看王翦大将军能够统领六十万大军,并且能够保证大军调动有序,这等本领的确是世间罕见了。

别说秦律严格,就算是放在后世一个队伍中的一个班,规矩会比秦律少吗?

可就算是在后世,想要带好一个班谈何容易。

别说是六十万人的大军了。

车驾到了一条官道上,扶苏这才拿起地图,将眼前的环境与手中的地图对比着。

郑国是战国时期少有的水利专家,郑国修建了郑国渠,让关中成为了一片富庶之地,这也是秦王政元年伊始的重要工程。

不管是都江堰还是郑国渠,都是造福万千人的大工程,要说水利工程建设经验,秦国的经验也领先其他六国。

甚至秦律还十分讲人性地教人们种地,教导人们什么样的土地该种什么样的粮食,什么样的土地种什么样的粮食能够更高产。

秦法不仅仅是律法,更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工作过程中沉淀的朴素经验。

至于现在还有人说秦法严酷,那多半都是谣言。

扶苏瞧着地图又望向浐水的方向,便下了车架走向这片荒地。

蒙恬见公子低下身挖出了一捧土,有些好奇但也没问。

扶苏清晰地记得龙首渠的位置,位于浐水以西,当年汉武帝挖掘龙首渠,经过后世的几次改建,使关中四万公顷的盐碱地成了一片沃土。

而现在扶苏看着自己的脚下,这片盐碱地还在,龙首渠却还未修建,这也没办法,自己比汉武帝还年长八十多岁。

扶苏在这里思虑了良久,看着春日里的风光,以及这片阳光下最最朴素的人们,他们也是最勤劳的人。

重新坐上了车驾,在回去的路上这位穿越者扶苏一边熟悉着大秦,一边时常思考。

思考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这个身份该承担的责任以及以后想要做的事。

现在,想明白了两件事。

所谓拾人牙慧,荀子他老人家过世了,即便他已在天有灵,我这个秦国公子既熟读韩非的书籍,又有李斯这位老师,那么我的祖师就一定且只能是荀子。

如此在战国时期就流传至今的百家诸子圈子中的“学术圈”

我这个秦国公子扶苏,也算是成了他们其中的一份子,这是门票也是一个身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