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听懂毛茸茸说话后,我带飞全家 > 第31章 举报卖假药(第1页)

第31章 举报卖假药(第1页)

生命的纽带(续)

省城医科大学的礼堂穹顶缀满水晶灯,当安安走上讲台时,投影幕布正循环播放着药草园里孩子们辨认草药的画面。台下三百多名白大褂整齐如浪,唯有她口袋里别着一枚用野菊花编成的胸针,带着山风的气息。

“各位老师,我想先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安安从背包里取出老中医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在聚光灯下微微颤动,“这里面记载的不仅是药方,更是一个医者的救赎之路。”她开始讲述假药往事,讲述暴雨中的泥石流,讲述阿福用血肉之躯挡下碎石的瞬间,礼堂里安静得能听见翻页的沙沙声。

提问环节,一位戴金丝眼镜的教授举起话筒:“安医生,您觉得传统草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究竟该扮演什么角色?”

“就像山间的溪流与江河的关系。”安安望向窗外被霓虹灯切割的天空,“溪流或许细小,但它们汇聚成河时,能滋养整片土地。我们在药草园尝试将传统验方与现代药理结合,上个月用马齿苋提取物研发的烫伤膏,已经通过了初步临床试验。”

论坛结束当晚,安安收到了十几封合作邀约邮件。她没有立刻回复,而是打开手机相册,反复看着出发前药草园的照片——老中医正手把手教小花炮制陈皮,周大牛扛着锄头在新开辟的试验田松土,阿福趴在晒草药的竹匾旁赶麻雀。

返程那天,省城的同行们争着要送她去车站。安安婉拒后,独自拖着行李箱走进地铁站。玻璃倒影里,她忽然看见人群中闪过一抹熟悉的藏青色衣角——那是父亲当年常穿的中山装。她追着人影跑了三条通道,直到那抹颜色消失在人潮,掌心还攥着被汗浸湿的邀请函。

回到村子时,药草园里新添了几座透明的培育箱。小林戴着白手套调试温湿度计,鼻尖沾着草屑:“老中医说要搞‘智能药田’,这些设备是用卖草药的钱买的。”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十几个背着小药篓的身影正在辨认新引进的黄精幼苗。

深夜,安安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见是邻村的王婶,怀里抱着高烧惊厥的孙子。孩子滚烫的额头抵在安安颈间,她想起论坛上讨论的远程医疗方案,立刻打开手机视频通话。省城儿科专家的头像在屏幕亮起时,老中医摇着轮椅送来退烧的柴胡煎剂,小花则举着应急灯照亮诊断记录。

“安医生,省电视台的记者来了!”半个月后的清晨,小花举着沾满晨露的喇叭喊道。摄影组的设备架满了药草园,记者将话筒递到正在嫁接三七的周大牛面前:“听说你们这里把药材种成了致富密码?”

周大牛抹了把汗,指向正在教孩子们制作香囊的老中医:“要说密码,该问他。这些方子和种地的门道,都是老爷子传给我们的。”镜头转向老中医时,他布满老年斑的手正将艾叶与藿香混在一起,忽然抬头对着摄像机说:“当年我用假药害了人,现在要用真本事把命还回来。”

节目播出那晚,全村人挤在医疗站看直播。当镜头扫过墙上“生命至上”的标语时,阿福突然冲着屏幕汪汪叫起来,惹得满堂大笑。散场时,老中医拉住安安,往她手里塞了个油纸包:“这是新配的醒神茶,去省城开会时带着。”

入秋后,药草园迎来了第一批实习生——五个扎着马尾的医学生背着画架记录药材生长周期。她们的白大褂上别着野菊花胸针,都是照着安安的样式做的。某天黄昏,安安看见其中一个女孩蹲在老槐树根旁写生,画纸上歪歪扭扭写着:“原来根系比树冠更接近天空。”

冬至前夜,一场罕见的寒潮突袭山村。安安带着村民们给药苗覆盖防寒布,老中医坐在轮椅上指挥:“把艾草堆在风口,能挡风还能驱虫!”当所有人忙完时,阿福突然对着后山狂吠。顺着它的目光望去,雪幕中竟有几簇幽蓝的光点在晃动——是迷路的驴友。

救援队赶到前,安安和村民们用草药熬制姜汤,用干艾草铺床。其中一个驴友捧着姜汤落泪:“我们在山里迷了三天,以为没救了。”老中医轻轻拍着他的背:“山不会放弃任何人,就像这些草药,越是苦寒越要生长。”

春回大地时,药草园与省城医院合作的中医康复中心正式挂牌。剪彩仪式上,当年被阿福救出的三个孩子已经长高不少,他们系着红绸带,将写有“生命纽带”的匾额缓缓升起。人群中,周大牛悄悄抹了把脸,小花则踮着脚给老中医调整轮椅上的红绸花。

夜幕降临时,安安独自坐在药草园的木栈道上。远处传来医疗站值班电话的铃声,阿福的项圈铃铛在风中轻响。她打开老中医新送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所谓传承,不是重复过去,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土壤里生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