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光影流年(续)
转眼又是一年盛夏,县中学的梧桐树在烈日下投下斑驳的影子。肖姗姗批改完最后一份期末试卷,望着窗外蝉鸣不止的绿树,突然想起初到学校时的模样。这些年,她的教案本换了一摞又一摞,自行车的铃铛声也在三十里的路上回响了无数遍。
一天傍晚,肖姗姗正在备课,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林小川站在门口,手里抱着一摞复习资料。曾经孤僻的少年如今已长成挺拔的青年,即将参加高考。"肖老师,这是我整理的错题集,想留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林小川将资料放在桌上,目光中满是感激,"没有您,我不可能走到今天。"
肖姗姗翻开资料,工整的字迹里还夹着彩色的批注,每道错题旁都写着详细的解题思路。她想起这些年,林小川常常在放学后留下来和她探讨问题,从数学延伸到人生理想。如今,这个曾经自卑的孩子即将奔赴更大的舞台。
或许是受到了肖姗姗的影响,这孩子至哪天以后,学习就更加的认真,
暑假里,肖姗姗接到了县教育局的通知,邀请她参与编写初中数学教材。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但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白天,她顶着酷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晚上,就在家里的台灯下反复修改教案。程朝朝总是搬着小板凳坐在旁边,安静地写作业,偶尔抬头看看姑姑认真的模样。
"姑姑,你写的东西以后会印成课本吗?"程朝朝眨着大眼睛问。
"是啊,说不定以后你也会用到姑姑编的教材呢。"肖姗姗笑着说,眼中满是期待。
这一年,肖家的院子里格外热闹。程朝朝升入小学五年级,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得了一等奖。她写的《我的姑姑》让全家人感动不已,文中写道:"我的姑姑就像院里的老槐树,为我们遮风挡雨,也为更多的孩子撑起一片求知的天空。"肖老太太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读着,脸上笑出了泪花。
深秋时节,肖姗姗收到了林小川的来信。信中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重点大学录取,专业正是他最热爱的数学。随信还寄来了一张照片,林小川站在大学校门前,笑容灿烂而自信。肖姗姗把照片贴在办公桌前,每当看到,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然而,长期的伏案工作让肖姗姗的颈椎和腰椎问题日益严重。有一次在讲台上,她突然腰疼得直不起身,学生们急忙搬来椅子让她坐下。这次经历让家人格外担心,肖一成和周蕙轮番劝说她注意休息。
"姗姗,身体是本钱,别累坏了。"肖一成看着妹妹日益消瘦的脸庞,心疼地说。
肖姗姗嘴上答应着,可一投入工作就把家人的话抛在脑后。直到有一天,她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这一次,医生严肃地警告她必须好好休养,否则病情会进一步恶化。
在家人的坚持下,肖姗姗请了长假在家休息。起初,她总是坐立不安,惦记着学校的学生和未完成的工作。程朝朝看出了姑姑的焦虑,每天变着法儿地逗她开心。小姑娘用零花钱买了彩纸,学着折千纸鹤,还在每张纸条上写下祝福的话:"姑姑快点好起来"、"等你给我讲新的故事"。
肖老太太也拿出了看家本领,每天变着花样给肖姗姗炖汤。"多喝点,补补身子。"老人总是把汤碗递到她面前,眼神里满是关切。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肖姗姗的身体渐渐好转。
这段休养的时光,也让肖姗姗有了新的思考。她开始尝试通过网络授课,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她录制的教学视频在教育平台上广受欢迎,许多偏远地区的老师留言说,这些课程给他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帮助。
次年春天,肖姗姗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校园。学生们看到她,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长问短。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肖姗姗再次感受到教育的意义。这一次,她学会了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寻找平衡,不再像从前那样拼命。
程朝朝小学毕业那年,肖姗姗参与编写的教材正式出版。当她拿到崭新的课本时,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扉页上印着她的名字,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她多年教育心血的结晶。
"姑姑,你真棒!"程朝朝捧着课本,眼中满是崇拜,"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肖家的院子里,老槐树又添了几道年轮。每到周末,一家人还是会围坐在饭桌前,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肖姗姗的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她对教育的初心从未改变。
林小川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的中学任教,成了肖姗姗的同事。他常常说:"是肖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也想成为像她一样的老师,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多年后,程朝朝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临走那天,全家人送她到车站。看着侄女远去的背影,肖姗姗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她知道,教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了下一代手中。
在岁月的光影里,肖姗姗的故事仍在继续。那些平凡而温暖的瞬间,那些执着与坚守的日子,都成了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就像老照片里永不褪色的幸福,在时光的长河中,绽放出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