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都市花缘梦(极度淫荡) > 第224章 悲情城市(第2页)

第224章 悲情城市(第2页)

中国政府的相关文化部门和各界人士正在努力使其成为世界遗产成员。

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

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

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2。25公里。

现存遗址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

自下马坊至孝陵正门(文武方门),包括下马坊、神烈山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亭(俗称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

下马坊、神烈山碑:下马坊,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面阔4。94米、高7。85米,坊额上刻“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字,告示进入明孝陵的官员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

神烈山碑,在下马坊东边36米处,是明嘉靖十年(1531)立,正面阴文双钩浅刻“神烈山”3字,原有碑亭,现已不存在,仅存四角石柱础。

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改钟山为神烈山时而立。

再向东17米处有一块卧碑,为“禁约碑”,是明崇桢十四年(1641)立,碑文刻禁止损坏孝陵及谒陵的有关9条禁约。

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大金门,在下马坊西北750余米处,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

大金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现存砖石砌筑的墙壁,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26。66米,进深8。09米,墙壁辟有3个券门洞,中门较高为5。05米,左右两门高4。25米。

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在大金门正北70米处,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1413)为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颂德碑及碑亭。

原碑亭为砖石砌筑,平面呈正方形,亭子的结构顶部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外观如一个城堡,故俗称“四方城”。

神道石刻:四方城向西北行约100米过御河便进入神道。

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

其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

而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

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没有下沉。

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

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

石兽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长250米。

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凋刻云龙纹。

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独特之处。

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高各为3。18米棂星门、御河桥:神道向北18米的尽头为棂星门,门已不存,仅存石柱础6个。

从遗迹看,棂星门应是三开间的建筑。

过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即到御河桥,也称金水桥。

御河桥为石砌桥,原为5孔,现存3孔,桥基和河两边驳岸的石构件均是明代原物。

通过御河桥向北,顺缓坡而上,便是陵寝的主体建筑。

第二部分:明孝陵寝主体建筑。

自正门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门(即正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宝顶等,筑有围墙。

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文武方门: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原为5个门洞,3大2小,中间3个为拱形门洞,两边2个为长方形门洞。

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

清朝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清石门额,阴刻楷书“明孝陵”3字。

1999年重新进行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

现为五门,黄瓦、朱门、红墙,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

正门东侧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所立,警示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

碑殿: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个门洞,后被毁。

现在的碑殿是清朝时改建的,是一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亭内立有5块碑刻。

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4个鎏金大字,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

这是因清朝刚统治中国,康熙执政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

所以,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谒明孝陵。

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

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清朝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分别记叙康熙、乾隆谒陵纪事等。

享殿:碑殿之后是孝陵的主要建筑孝陵殿,即享殿。

原孝陵殿已毁,尚存3层须弥座台基,通高3。03米,台基上有大型柱础56个。

台基四角有石凋螭首,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块浮凋云龙山水大陛石。

大殿基长57。30米、宽26。6米,可见当时该建筑之宏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