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往家走,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交叠着踩过满地碎金似的落叶。萧砚之忽然停下,从布包里摸出片晒干的柳芽,凑到鼻尖闻了闻,竟还带着点春天的清气。
“你闻,”他笑着递过去,“这布包啊,倒把时光都腌入味了。”
谢清辞接过来,柳芽的清香混着枣子的甜,在风里缠成一团。
他把柳芽放回布包时,指尖碰着颗圆滚滚的东西,摸出来一看,是颗去年的栗子,壳上还留着牙印——是萧砚之去年剥给孩子吃时,不小心咬深了些。
“倒忘了这还有颗‘漏网之鱼’。”谢清辞笑着抛了抛,栗子在掌心里沉甸甸的,像揣着粒浓缩的秋。萧砚之伸手接过来,往布包深处塞了塞,“留着吧,等明年炒新栗时,混在里头,也算让新米新面认得认老夥计。”
转过年头,码头的船又添了新舱。王伯的儿子从深海捎回块珊瑚,红得像团小火苗,被谢清辞摆在案头,底下垫着片去年的海带。“这珊瑚虫啊,得几十年才长成这样。”萧砚之给珊瑚掸灰时,见布包里露出半截红绳,是那小姑娘扎枣子用的,“倒比咱们的账册长得还慢。”
学堂的孩子们也长了个子。为首的小姑娘已能背完半本《论语》,送枣来时,辫子上换了新的红头绳,说是自己绣的。“先生教了‘久’字,”她指着院角的石榴树,树干比去年粗了圈,“说就像这树,一年年扎根,才能结出甜果子。”
谢清辞从布包里摸出那粒旧麦粒,壳上的石榴红又深了些。“你看,”他把麦粒递给小姑娘,“这粒麦去年在布包里,今年还在,可咱们吃的新麦,早已磨成了面。”
小姑娘似懂非懂点头,把麦粒小心收进兜里,兜里还揣着颗糖画“同船渡”的糖渣,硬邦邦的,甜气却半点没散。
入夏时暴雨连绵,粮仓的新麦差点受潮。刘管事领着人在仓底铺了层干稻草,是去年从稻田里收的,带着股阳光晒透的暖。“这草啊,”刘管事擦着汗笑,“比新草还顶用,就像老夥计,关键时候靠得住。”
雨停後,谢清辞和萧砚之去晒布包,倒像摊开了幅小地图。南疆的红景天挨着江南的枫叶,深海的海带压着茶山的新茶,最底下那片石榴花瓣,虽早已干成了脆片,纹路里却还锁着点当年的香。
“该再换个布包了。”萧砚之数着物件,指尖划过那半朵莲花绣片,稻壳早已和布纹长在了一起。谢清辞却按住他的手,从晾着的新布上撕下块边角料,“不用新的,补补就行。”
他用针线把布角缝在旧包上,针脚歪歪扭扭,像孩子们写的“民”字。萧砚之在旁看着,忽然往布包里塞了片刚摘的荷叶,水珠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映着两人的影子,小小的,却稳稳当当。
更夫的梆子声穿过雨雾传来,笃笃,笃笃。布包里又多了样东西——是小姑娘送来的新绣红绳,系着颗今年的新枣,甜得比去年更甚。
谢清辞把补好的布包往肩上一搭,沉甸甸的,倒像是背着整个慢慢生长的人间。萧砚之与他并肩往家走,晚风吹起两人的衣角,带着荷叶的清香,和布包里漏出的丶说不清道不明的杂味——那是岁月熬出的香,混着酸,裹着甜,像极了日子本来的模样。
补过的布包倒比先前更结实些。入秋时收玉米,萧砚之背着它去田里,布角蹭着饱满的玉米穗,沾了层金粉似的籽粒,回来倒在簸箕里,竟凑出小半碗。
“留着炒爆米花,”谢清辞捡了粒最圆的塞进布包,“给学堂的娃子们当零嘴。”
老秀才这日带孩子们来割稻,鬓角又添了些白,却比去年更精神。他指着田埂上的布包笑:“我这教书的,倒不如你这布包见多识广。”说着从袖里摸出张字纸,是孩子们新写的“丰”字,笔画里还沾着点泥,“这字得让它沾沾地气,才知分量。”
谢清辞把字纸折成小方块塞进去,正碰着那片红景天。不知何时,干硬的叶片竟软了些,像是吸足了稻场的暖。萧砚之蹲在田边捆稻穗,忽然道:“去年的栗子,该和新玉米混在一锅炒了。”
市集的糖画老汉添了副老花镜,画“同船渡”时手更稳了。见他们来,特意用麦芽糖画了个小小的粮仓,顶上堆着金灿灿的谷穗。“这叫‘仓廪实’,”老汉推了推眼镜,“配着新炒的爆米花吃,香得能招蝴蝶。”
码头的珊瑚又多了块,是王伯的儿子从更远的海捎来的,粉白相间,像落了场桃花雪。谢清辞把它摆在案头,底下换了片新晒的海藻,旧海带则剪了些碎末,混在给灾区的麦种里——渔民说,海藻灰能让麦子长得更壮。
“你看这账,”萧砚之翻着账本,见去年记的“鱼露一罐”旁,被谢清辞画了条小鱼,尾巴翘得老高,“倒越记越像本农事历了。”
冬雪落时,学堂的窗纸上映着孩子们的影子,跟着老秀才读“安”字。为首的小姑娘已能写得笔锋端正,她捧着颗冻红的山楂跑来,塞进布包:“先生说,这叫‘岁寒’,像山楂一样,冻过才更甜。”
布包里的旧麦粒不知何时裂了道缝,露出点白胖的芽。谢清辞把它埋进花盆,旁边种着那颗葡萄籽,如今已长到半尺高,叶片上还留着小姑娘用红绳系过的浅痕。
更夫的梆子声裹着雪来,笃笃,笃笃。布包里的物件又多了几样:玉米籽丶“丰”字纸丶山楂果丶冻裂的麦粒……萧砚之数着数着笑起来,从怀里摸出块新烤的红薯,掰了半块塞进布包,“给这些老夥计也添点暖。”
谢清辞接过来时,指尖触到他掌心的薄茧,比去年又深了些。两人相视而笑,雪落在发间,竟像是给岁月添了点白霜。布包沉甸甸地贴在腰间,混着红薯的甜香,倒像是揣了个会发热的小太阳。
“这包啊,”谢清辞望着窗外飘雪,“怕是要陪咱们到老了。”
萧砚之正往炉里添炭,闻言回头,火光映在他眼里,亮得像当年码头升起的帆。“那正好,”他往布包里又塞了片刚烤干的橘子皮,“等老了走不动了,就坐在炉边,一样样数着这些物件,给孩子们讲当年的故事。”
炉上的水壶“咕嘟”响起来,带着水汽的暖意漫开来,混着布包里漏出的杂味——有麦香,有海腥,有山楂的酸,有红薯的甜。那是日子熬出的滋味,稠得像化不开的蜜,要伴着梆子声,一年年,慢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