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对当前而言,小说集里那部《尸体》的价值可能更高一些,它的改编电影《伴我同行》就很经典。
沃尔克连忙摇头:“不,这还不够,无法一炮打响。我们需要更多代表性经典。”
做出版其实不像想象中那麽困难,因为美国出版社的成立条件异常宽松,很多出版社就是某个爱好者写了个东西便去搞个家庭作坊来出版。
但也很不容易,则是因为无论从过去还是未来,这个传统行业都挺变幻莫测的。但唯独现在也就是20世纪的7丶80年代,人们都搞错了状况。
因6丶70年代出现了好些几百万甚至破千万册的畅销书,此时人们相信单单靠几本畅销书就能让一个出版社大获成功。投资者都把出版当做了比肥皂丶刮胡刀丶电影之类还要长久且省事的暴利生意,疯了一样进行收购和兼并,使得出版业出现空前膨胀这是个属于缔造超大型出版公司的时代。
而其中主要挥舞着钞票在冲锋陷阵的,其实都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传媒娱乐集团人们所熟知的大电影公司丶广播电视台丶唱片公司,随便任何一个,往上看,他们所属的集团无一例外,全在大肆收购兼并出版机构,直到90年代,80%的图书市场就是这些传媒娱乐集团控制的。因为纸质出版物能成为他们的数据库和基础的内容资源提供者,他们除共享资源还能共享消费者。而出版业的巨头们,这几十年间也因发展声势尚劲,在扩张业内版图的同时,不再满足于单纯发行报纸丶杂志丶书籍,他们也都在利用各种方式往综合性的传媒集团转型,如贝塔斯曼集团丶新闻集团。
整个80年代的10年,是好莱坞发展最为快速的10年,这10年的北美电影总票房收入将近382亿美元,但仅198,9年,美国出版业花在兼并上的钱却超过了400亿美元,远远超过业界图书生意的该年总销售额。派拉蒙的母公司海湾西部在石油投资上亏钱时,紧缩派拉蒙的影视业务,转头却在出版业投了十几亿
更别提已经彻底疯魔的默多克了,原来他为了得到福克斯,高价收购前後花了近7丶8个亿,又为了福克斯办电视网还移民到了美国因为美国不允许外国老板持有电视台。但相较于影视方面的投资,他80年代在出版行业内,用于收购兼并的钱就超过45亿了。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他88年时创下纪录,花了30亿美元仅是为了收购《电视指南》杂志,这才叫真的疯了那只是一本介绍电视节目的指南性杂志而已!要知道这时全美所有电视台的收益加起来,还不如卖FC红白机赚到的钱来得多!
80年代的普遍观点:拍电影远没做出版前景广阔;不过真是状况却是,玩电视台还不如玩游戏机赚钱如今的游戏业基本是被娱乐巨头控制的。红白机出世前,全球最大的两个游戏公司雅达利丶世嘉,其实分别是华纳兄弟的子公司和派拉蒙的子公司而偌大的华纳,这几年它一半以上的收益都是靠雅达利这间游戏公司获得的,电影和电视制作只是它事业版图的一小块。
对此,克拉克也颇为郁闷地发现,无论他做什麽,还是在同一个水坑里打转但愿以後游戏生意失败的华纳和派拉蒙别把大半壁江山垮塌的事又怪到他头上,那基本是它们自己的内部原因造成的但不幸的是,没个两年,克拉克的预想就变成了现实。再加上今年被他提前8年搅黄收购哥伦比亚的索尼丶没买成半个福克斯的新闻集团,他光现在,就已经稀里糊涂把未来6大电影公司的母公司给祸害了23。
不管有意无意,做都做了,也就没什麽好说道的了,重要的是,为了把兰恩数码实验室这个吃钱的黑洞变成赚钱利器,他就必须得有足够多的凭仗,技术也只有投入市场,才能赚到收益。而留给他壮大自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如何在两三年内迅速崛起一个大型传媒娱乐集团?光拍电影拍上几十年都没用,福克斯的例子已经充分证明;做唱片效果也不大,索尼的成功说明卖唱片还不如卖播放设备;做电视台投入大而且见效慢,而且80年代做电视台能赚多少钱?现在的大环境里广告卖价卖不高啊!
成为一个成功电影人,哪怕他是真正的超级天才,等上10年都还是年轻了,更别提从一个电影公司起步发展出一个娱乐传媒集团所经道路有多麽漫长和困难。但对任何IT子行业来说,在他这个年纪如果收获成功,却一点也不奇怪,而巧就巧在,现在把持游戏産业的,却正是这些传统娱乐传媒集团,不但如此,游戏公司还是它们的绝对盈利核心也幸亏是在80年代早期的特殊环境,只要靠着红白机,就能利用在82年丶83年发生的美国游戏大萧条,马上迎头赶上这些巨头们的规模所以克拉克想要几年之内,就能和这些大型娱乐传媒集团平起平坐,游戏産业是最好捷径。
加上他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准大型的出版公司,手里还握着CAA股份及数码成像技术和CD技术只要他能把它们全都好好捏在手里,他就完全不用怕这些大型传媒娱乐集团用了几十年积攒的行业话语权和品牌底蕴而这些隐形资産才是最重要的,技术丶创造力才能与传统品牌价值丶行业话语权搞对抗。索尼这个外来户,在美国民衆强烈排斥日资大举入美收购时,能买下哥伦比亚稳坐多年,无非由于它捏着相关领域的技术,把控着娱乐业所服务的终端産业行业。
但显然以未来眼光看,这种行业间的互相入侵与融合,最後基本也是原出版业巨头们在得利;而原主营娱乐産业的,却纷纷发现出版业并非想象中容易经营丶赚钱,而游戏生意上,赚了大钱的他们玩得好一手头死狗烹,外行指导内行不灵就炒掉内行,任命自家亲信,随着错误和亏损增加,冲突加剧,最後都不得不抛售游戏和出版社生意。但进军娱乐业的出版巨头们则基本在网络普及後,纸质出版物丶纸媒衰落时,已幸运转型成功,不但活了下来还日益壮大。
所以,要不是他能确保会有足够多的畅销书维持高盈利,克拉克是不大乐意继续和理查德一样在这个行业里打转的,因为到一定规模後,仍把投资全压在一个领域并不理智即使是理查德他们也知道此时随大流试水电影是非常有必要的开拓。
对克拉克来说,新公司一成立,以现成的人手和资源来看,它的规模在最初就已经算是准大型水准,并完成了布局全球,这是很多大型出版集团费很多力气也不一定能做到的,如新闻集团他们现在也不过是从澳洲及欧洲,刚刚把事业版图拓展到美国。而兰登书屋如今的市值也只是《VIVE》的零头去年高等出版物公司买下兰登才花了7000万美元而已,默多克如今也不过花了几千万就完成了垄断英国报业,而《VIVE》《阁楼》这样的成人杂志却市值4丶5亿美元。再说办杂志本来就比做报纸丶图书来得暴利,新世纪之前,大报刊和精品图书都是战胜不了成人杂志的。
不过儿童不宜的出版物终究不值得夸奖,人们买书,有无数正直的理由,其中最为合情合理且有必要的,无非是为了信仰和为了教育两样。所以,旱涝保收的教育出版物,如教材丶字典;宗教典籍,如《圣经》;还有红色国家的哲学书籍才是发行量最大的出版物种类。
“但教育出版物和宗教典籍不是我们有资格涉足的。而这里不是苏联也不是中国!”迪布瓦的观念是现在主流,他就不太赞同沃尔克说法:“史蒂芬金的光笔名就有四五个,他敢别人也一样敢,我们只要多说服几个畅销小说家也那麽做就行了。难道我们还得出一批被反复出版无数遍的世界名着吗?那些知识産权已经属于公共领域的名着,人们已经买得够多了!”
“但兰登书屋的创始人贝内特,就是在20年代靠用20万美元买下的现代文库一举奠定了他出版事业的成功起步。真正的经典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出版社的文化基石。”沃尔克皱着眉头:“史蒂芬金都变成了约翰史怀森,我还以为新出版社经营方向会偏向严肃文学。”
“不,严肃文学界的大作家们,除了已经死了一两百年以上的,他们的作品可能会交给我们出版吗?你认为我们能签到那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迪布瓦反问。
克拉克:“爸爸还真与好几个诺奖得主有私交,但还不至于让他们把出版合约签给我们,多得是有人再抢,而且那些人的书发行量基本也大不到哪里去。”
沃尔克摸摸下巴:“所以关键还是定位,新出版社的定位该是什麽?”
“卖畅销的好书。”克拉克不假思索道。
“”
“”
说了等于没说,哪个出版社不想卖版畅销的好书,但畅销是否也是有几率的好不好,没有百发百中的事!
克拉克看他们一脸木然,就知道他们对他不大有信心:“嗯降低点标准,畅销的书和优质图书?不赚钱也至少还有口碑?”
沃尔克:“不,还是想想出版物的类别吧,专注一种类别比较容易瞄准顾客群体。”
迪布瓦:“那麽,我们其实还是适合出版情,色小说丶惊悚小说。”
沃尔克:“那还不如干脆再办一份成人杂志来得赚。”
迪布瓦:“好主意。”
“不要成人杂志!”克拉克:“绝对不要!”
沃尔克不以为意:“好吧,那就把握些尺度,比《花花公子》再保守一些不对,那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男性杂志了,例如《GQ》那种但我们可以比他们更时尚一些,这个你能接受吧。”
“你确定?比《GQ》还时尚的男性杂志只有男同志才会买吧?你还不如再规定里面不许出现女性的照片,这样我们才能抓牢这个小到可怜的受衆群,天啊,那一定会失败的!”迪布瓦夸张地叫了出来。
明明是迟早多半会失败吧,克拉克心里吐槽着,现在出版业看上去前景大好,不过是暂时的错觉而已,尽管这个“暂时”有十几年之久,21世纪亚马逊一出世,整个大环境都得被颠覆。
见他们越扯越远,克拉克出声打断:“一个出版公司可以有多家子公司,即可细分市场,又可降低风险。”
沃尔克建议把史蒂芬金的新书,归到一个原创文库品牌里,放在主体公司下面经营。于是CreateSpace文库就那麽出现了。今後这个文库图书的定位可以参照《四季奇谭》,但不建议将那些幻想丶科幻丶恐怖类的小说也纳入其中。
迪布瓦颇为赞同地点点头,但他还另有疑惑:“那麽情,色小说呢?我们真的不涉及这一块?这才是我们的强项。”
克拉克扯了扯嘴角:“比起情,色小说,难道不是儿童读物的市场更大吗?”他的话还没说完,沃尔克和迪布瓦就投来了不赞同的眼光。
“做儿童读物?那我建议再下设一个子公司,这块我可从来没有接触过,要是做的不成功,子公司的存在还能方便我们即使关闭或抛售这部分业务。”沃尔克补充道:“这几年到处有人在盲目收购出版社,就算儿童读物方面我们失败了,但我还是有信心把这个品牌包装得稍显鲜亮一点的,到时候卖了多少能弥补点损失。”
还没办就开始想着怎麽卖,克拉克已经不想吐槽了:没必要摆出这副逆来顺受的表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