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美娱]业馀教父(修订版) > 第61章 月水城与电影(第3页)

第61章 月水城与电影(第3页)

如果拍好了,他的新世界发行实力就那个样子,只能从2丶30家,至多50家的小范围点映开始做起,拖到年低开始扩大规模,别看发行规模小,但对冲击奖项和营造口碑来说,这种小范围点映是最有效的了,这种电影,如果票房高了,无论对评论界口碑还是奖项评选都会是劣势,等各大影评协会的奖项角逐出来後,那时加盟放映的院线也就积攒差不多了,他们再借颁奖季的风潮,可以一举扩大放映规模

但他不能把这些说出来,因为而是把《九龙城寨》说成是一部流行性劲爆B级片,因为他明白,如果带着这麽大的野心去拍戏,那麽这部电影势必因压力过大丶追求功利而影响水准。可惜他不知道,克拉克要比他想象中的功利的多。

科曼还想着,即使颗粒无收,到二月份,也可以把电影带去欧洲,带去柏林,这种北美冷落的特殊题材电影,欧洲人会反过来条件反射地去追捧。甚至这种时候,克拉克的年龄劣势都会成为一张好牌。

原来克拉克觉得自己的年龄是劣势,但现在却不是这样了。

欧洲三大普遍比北美的奥斯卡更加开放丶先锋,hold住各种奇葩片,也时常赌性很大地冒风险丶掉人眼球地把荣誉给予意想不到的电影和电影人,赌的就是扶植人才的成功率毕竟它们不是奥斯卡,奥斯卡每年就一个最佳外语片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颁给成熟成名的外国大导演作品,只是个不算重要的插花而已。而赢得三大奖项的艺术电影绝大多数会很快淹没在历史中,更别提被普通大衆记住,唯独能让他们比奥斯卡叫得响亮的,就是他们那些闪亮的大师名单,记录他们如何带着处女作从电影节发迹,然後一步步铸成神格。

所以为了表彰新导演及他们处女作(泛指起步阶段长片作品,并非特指真正的第一部);戛纳有金摄影机奖;威尼斯有最佳处女作奖;柏林有也有新电影竞赛单元。宁可错估,不肯放过的节奏。

到达了那种程度,没有後世那麽夸张,但也不会差太多,只要电影水准到了一定及格线,年龄小就成优势了。

像伊朗大导演玛克玛尔巴夫的两个女儿。大女儿莎米拉18岁处女作获A类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20岁时第二部电影《黑板》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提名金棕榈奖,最终得了电影节第三名即评审团奖;小女儿10岁给姐姐当副导演,14岁导演处女作纪录片《疯狂之快乐》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上首映的第一部入围电影,并创造了威尼斯电影节上最年轻的获奖导演奇迹,由于电影未分级,而她太小,甚至差点不被允许看到自己拍摄的这部电影首映,观影资格还是靠委会申请特批下来的。

相对而言,後来的哈维尔。多兰20岁拍处女作《我杀了妈妈》戛纳得奖,在记录上也就没什麽突破性了,尤其他入围的还不是主竞赛单元。

再说了,不就是比重口味麽,现在的《九龙城寨》里的犯罪手法之凶残奇葩,不比《街童》轻啊。他有什麽好怕的,每个方面看,都是《九龙城寨》完胜啊!

事实上,北美接受不了十几岁的导演,但在欧洲十几岁就能获得承认,二十岁就可以正式开宰了。

即使如今进来说,曾经早年成名的导演也不少,不提奥逊。威尔斯那种出来就站在顶峰的,贝托鲁奇21岁的《死神》;香特尔。阿克曼24岁的《我你他她》等等。

《街童》的出水,彻底打乱了他的算盘,很多事只能重新筹划,他心思复杂,行事刁钻,可放在这方面的心思多了,反而对拍摄《九龙城寨》本身的热情减少了,拍摄本身出大岔子的可能性不高,但得知除了他自己主观原因,客观外部因素对电影反而影响更被人看中时,突然对拍电影産生了倦怠不是指执导电影本身上,而是因为体会到种被操纵的无力感和反感这才是一切尽在控制中。

克拉克在多伦多停留的时间不多,把事情处理完,就要回香港,时间不能更紧。自然更不可能跟着奥逊。威尔斯去威尼斯凑热闹。

9月2日,威尼斯电影节开幕。

如果有人要问:1981年,威尼斯风光如何。

回答无非大抵还是老样子,水汽缭绕,船歌悠扬,处处铜锈斑驳。

《故园风雨後》中的塞巴斯蒂安抱着他的泰迪熊阿洛伊休斯,同查尔斯一起上挽裤脚丶坐窄窄的贡多拉前去拜访孔塔里尼。波里涅克宫,不过也是一年半前的事。80年代的水城,20年代的故事,18世纪的风情中模糊了时光。

旧时,电影节开幕式曾置于总督府前的圣马可广场,背靠圣马可大教堂,可以顺路过一次叹息桥。在夏末的晚上,星空下,几千人在世界上最浪漫的广场举行露天典礼丶看电影。

以上听说去挺美好的,但其实并不!

南欧地中海地区的夏天很热好不好!要是天气“太好”,阳光那叫一个猛烈!水汽和河里气味那叫一个重!男士穿着西装衬衣出现在室外简直是要疯的节奏啊!还有那个本地巨型虎蚊根本是来要命的好不好!这时节在室外看电影根本不存在情调!只有热热热丶痒痒痒!再说,威尼斯这老破古城,哪来那麽多电影院供电影节用啊!很多时候所谓放映厅就是破帐篷里支块布,再添几排椅子!天气不好,帐篷能不漏雨就不错啦!没见到用了40多年的电影宫里还漏雨麽!这糟心的条件,前推几十年如此,後推几十年也依旧如此。

本届是电影节恢复後的第3年,威尼斯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虽然1932年便已创立,但也因ZZ原因历经多次停办,最近的一次是73年,连着停了6年,79年勉强重啓,于80年主竞赛单元才得以恢复,而今年这才不过第38届。要论让威尼斯电影节重生并最後实现复兴的最大功臣,则是如今的电影节审查主任卡罗。里査尼。

今年电影节的主体举办地在丽都岛上,但开幕式做了调整,并不在岛上的电影宫。

如今来参加电影节的电影还不至于满城为患,参与主竞赛单元的电影不过19部。组委会统一为来参赛的电影人在丽都岛上的威尼斯怡东酒店安排了房间,每个剧组名额有限,如果人数超过,则要自理自费。怡东酒店见证了第一届电影节的诞生,意义非凡。

这是不是个好主意很难说,总之後来住宿一般也不在岛上了。威尼斯交通非常不便,意大利人懒还爱罢工,组织能力也不行,看电影或参加活动回来时间晚了就没有船可乘,此外还各种出状况。以往参与者住在本岛,所以和戛纳一样,从前明星们和大人物们往往会坐游艇破浪而来,风光亮相,但把住宿安排在丽都岛上,虽然解决了威尼斯交通不便的问题,但游艇环节又该怎麽安排?不过今年却不同了,开幕式在圣马可广场,保护了游艇环节,而电影节的主体场地却还是在丽都岛,住宿丶看电影和参加活动都很方便,这样,一切就圆满了。

记者们就不大好了,因为电影节引来的旅游潮,只能苦逼地猫在狭窄的破旅馆小单间里码稿子,床头柜都没有,就是一块折叠式的翻板,唯一能保障的是装了电话。工作时,往外发个文章只能轮流用电影宫或酒店的传真机一页一页地传这已经是科技的力量了,电影节在上一轮停办前,重大新闻大家可是靠电报和电话来着的。

不过若不在意这些招风头的事,住在岛上还是非常舒适的。

电影节期间,丽都的海滩也一点都不拥挤,偶尔稀稀拉拉聚着一小搓人。开幕式当天,阴天有风,可谓天气宜人。

玛格丽特。冯。特洛塔与丈夫沃尔克。施隆多夫漫步在细沙之上,远远看到对面缓缓走来一个身穿浅米色休闲西装丶瘦削斯文的意大利男人,年龄在六十岁左右,浓眉深目。

三人驻足。

“下午好,尊敬的卡尔维诺先生。”

“你们也好。”风吹得他们头发散乱,伊塔洛。卡尔维诺敞开着衬衣的领子,向这对来自德国的导演夫妇回礼问候。

威尼斯电影节自从恢复後,这几年的关注重心都在德国电影上。玛格丽特。冯。特洛塔带着她的《德国姐妹》前来参展,自然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稍稍闲谈了几句,三人便分手告别。

现在时间还早,傍晚的时候,电影节开幕他们还得遇上。

偶遇意大利大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同时也是本届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让特洛塔他们对电影节不由更加期待了起来。卡尔维诺也是位地位崇高的编剧,《玫瑰金洞》就是他的作品,不过电视剧被拍摄出来的时候,他已经去世多年。此时的各大电影节的评委们着实让人尊敬信服,没有什麽二三十岁的当红商业明星,没有什麽性感歌手丶记者名嘴。

又走了一段,他们便看到某个庞大笨拙的身躯拄着文明杖缓缓靠近。

靠体型判断,无疑,那肯定是奥逊。威尔斯。

他是很喜欢威尼斯的,多次来取景拍摄丶参加电影节。

比起好莱坞对老头的排斥,欧洲对他显然尊重友善不少,不过无论如何,所谓大师也不过是个过气的老家夥,早在11年前,威尼斯就已经把终身成就奖颁给他了,谁都知道,奥斯卡和欧洲三大的终身成就奖其实就是种镀金退休证代表你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

当然老当益壮继续努力的电影人也有不少,但得了这个奖,基本意味着行业的各种资源不再向其倾斜,该给年轻人让道了。说来令人郁闷,这已经是威尔斯个人最大的奖项荣耀之一,而关于终身成就奖这件事,奥斯卡太不地道,威尼斯的终身成就奖刚搬出去不到半年,它也给威尔斯来了一个终身成就奖的提名。

夫妇俩笑脸相迎,自我介绍了一番:“威尔斯先生,很高兴能见到您,您这也是在散步吗?”

一般而言,奥逊。威尔斯总出现在餐馆丶咖啡店等地方,他会出来运动运动还真是稀奇了。

电影节开幕的三天前,卡罗。里査尼亲自将他接到酒店。

老样子,这次波格丹诺维奇与奥逊。威尔斯结伴同来水城。威尔斯已经年迈,加上体型原因,长途飞行对他来说非常吃力。因此,他的常年代言人波格丹诺维奇便顺路又一次肩负起了照顾他的职责话又说回来,威尔斯去超市屯粮,都是波格丹诺维奇陪着去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