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四川大凉山,云雾缭绕的山村里,一座崭新的“晚星艺术教育基地”正举行揭牌仪式。红色的绸布被缓缓拉开,露出“艺术点亮梦想”的金色牌匾,孩子们穿着民族服饰,手里捧着自己画的山水画,眼睛里满是期待的光芒。林晚星穿着浅蓝色的棉布衬衫,站在孩子们中间,接过一个小女孩递来的手绘葫芦——葫芦上画着彝族火把节的场景,色彩鲜艳,充满童真。
“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艺术乐园啦!”林晚星的声音温柔而有力,目光扫过基地里的钢琴、古筝、画架,“有了这些乐器和画笔,你们可以把大山里的美景、心里的梦想,都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
不远处,马丽正蹲在地上,和孩子们玩“表演游戏”——她用树叶当道具,模仿小鸟飞翔,孩子们跟着模仿,笑声在山谷里回荡;“星芒少年”的成员们则在操场边,教孩子们跳简单的街舞动作,汗水浸湿了他们的t恤,却丝毫没有影响热情;“星语少女”的姑娘们围坐在树荫下,指导孩子们排练彝族民歌,清亮的歌声与山间的鸟鸣交织,像一自然的交响曲。
与此同时,甘肃敦煌、云南丽江的艺术教育基地也同步举行揭牌仪式。敦煌的基地里,孩子们在画师的指导下,临摹简单的飞天壁画;丽江的基地中,纳西族孩子用东巴文创作诗歌,再配上简单的吉他旋律,变成独特的“民族歌谣”。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晚星艺术基金”全国推广的生动画卷——从宁夏海原县的站尝试,到如今覆盖o个西部省份的oo所基地,基金正用艺术的力量,为西部少年搭建起通往梦想的桥梁。
林晚星看着眼前的一切,想起半年前在宁夏看到的场景——孩子们用烧黑的木炭在墙上画画,在没有乐器的课堂上唱跑调的歌谣。而现在,他们有了专业的艺术教室,有了明星艺人的指导,有了展示作品的舞台。这种改变,不仅是物质上的提升,更是精神上的滋养。她知道,“晚星艺术基金”的意义,从来不是“送物资”那么简单,而是“播撒艺术的种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创造的快乐,现自身的价值。
“晚星艺术基金”在四川、甘肃、云南的艺术教育基地,并非简单复制宁夏模式,而是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打造“一省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让艺术教育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既传递艺术知识,又传承民族文化。
四川大凉山是彝族聚居地,这里的艺术教育基地以“彝族文化传承”为核心,开设了“彝族民歌创作”“彝族刺绣”“彝族漆器绘画”等特色课程,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让孩子们在学习艺术的同时,了解并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彝族民歌创作”课上,“星语少女”的主唱林溪正和孩子们一起改编彝族传统民歌《阿依莫》。孩子们用彝语哼唱着古老的旋律,林溪则教他们用简单的吉他和弦为歌曲伴奏。“你们看,把彝族的旋律和吉他结合,是不是很特别?”林溪笑着说,“以后你们可以把大山里的故事、家里的趣事,都编进歌里,让更多人听到彝族的声音。”
岁的彝族女孩阿依,在课上创作了一《大山里的星星》,歌词里唱道:“大山里的星星眨眼睛,我用歌声把它叫醒;画笔蘸着彩虹色,画出梦想的形状。”当她在课堂上演唱时,孩子们都跟着哼唱,眼里闪着泪光。“我以前不知道,自己也能写歌。”阿依小声对林溪说,“以后我想当一名歌手,把我们彝族的故事唱给全世界听。”
“彝族刺绣”课上,非遗传承人马阿支正教孩子们绣彝族传统的“太阳纹”。孩子们拿着绣花针,在蓝色的土布上仔细地刺绣,虽然手法还很生疏,但眼神格外认真。“刺绣是我们彝族的宝贝,以前只有女孩子学,现在男孩子也可以学。”马阿支说,“基金给我们送来的绣花线和布料,颜色比以前鲜艳多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也更高了。”
基地还专门设立了“彝族艺术展厅”,展示孩子们的刺绣作品、漆器绘画、民歌录音,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很多游客看到孩子们的作品,都很惊讶,没想到大山里的孩子能有这么好的创造力。”基地负责人说,“这不仅给了孩子们信心,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彝族文化,实现了‘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向滋养。”
甘肃敦煌的艺术教育基地,依托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资源,开设了“敦煌壁画临摹”“敦煌舞表演”“敦煌乐器制作”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艺术学习中,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古今对话”。
“敦煌壁画临摹”课上,敦煌研究院的画师李老师正教孩子们临摹“飞天反弹琵琶”的简化版。孩子们用特制的矿物颜料,在宣纸上演习着壁画的线条与色彩。“你们看,飞天的飘带要画得轻盈,就像被风吹起来一样;面部的颜色要淡雅,体现出飞天的温柔。”李老师耐心地指导着,“这些技巧,是古代画师们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好好学,把敦煌文化传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星芒少年”的舞蹈担当赵宇,则在“敦煌舞表演”课上,教孩子们跳简单的飞天舞动作。“敦煌舞的手臂动作很重要,要像流水一样柔软,像云朵一样舒展。”赵宇一边示范,一边说,“你们想象自己是天空中的飞天,正在弹奏琵琶,正在飞舞。”
o岁的男孩小宇,以前很内向,不爱说话,但在接触敦煌舞后,变得越来越开朗。“我喜欢飞天舞,感觉自己像在飞一样。”小宇说,“上次基地组织我们去莫高窟参观,看到真实的飞天壁画,我特别激动,觉得自己跳的舞和古代的飞天有了联系。”
基地还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展“小小敦煌研究员”活动,选拔对敦煌文化感兴趣的孩子,参与简单的壁画修复体验、文物整理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习了艺术,还培养了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敦煌研究院的负责人说,“这正是‘晚星艺术基金’的独特之处——它让艺术教育越了‘技巧学习’,上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
云南丽江的艺术教育基地,以“纳西文化创新”为特色,开设了“东巴文诗歌创作”“纳西古乐改编”“丽江粑粑造型设计”等趣味课程,让孩子们用艺术的方式,重新诠释纳西族的传统文化,赋予古老文化新的生命力。
“东巴文诗歌创作”课上,当地的东巴文化传承人和老师,正教孩子们认识东巴文的“日、月、山、水”等基本字符。孩子们用东巴文写下简单的诗歌,再配上自己画的插画,制作成“东巴文诗集”。“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就像活化石一样。”和老师说,“让孩子们用东巴文创作诗歌,既能学习文字,又能培养创造力,还能传承文化,一举多得。”
“纳西古乐改编”课上,陆哲正和孩子们一起,用吉他改编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纳西古乐的旋律悠扬舒缓,陆哲则教孩子们用轻快的吉他节奏为其伴奏,形成“传统与现代”的独特融合。“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也是没有时代限制的。”陆哲说,“把纳西古乐和流行音乐结合,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古老的文化,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创新’的乐趣。”
最具特色的是“丽江粑粑造型设计”课——这门课将美食与艺术结合,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丽江粑粑的面团制作各种造型,有的做成纳西族的东巴图腾,有的做成丽江的雪山、古城,甚至还有孩子做成了钢琴、吉他的形状。“这门课太有趣了!”岁的女孩纳西说,“我以前觉得丽江粑粑只是用来吃的,没想到还能做成艺术品。我要把我做的‘雪山粑粑’送给爸爸妈妈,告诉他们艺术就在我们身边。”
基地还定期举办“纳西文化艺术展”,展示孩子们的东巴文诗集、改编的纳西古乐、造型独特的丽江粑粑,甚至还有孩子们用手机拍摄的丽江风光短片。“这些作品虽然稚嫩,却充满了想象力和生命力。”基地负责人说,“它们证明,艺术教育不需要多么昂贵的设备,只要有创意,有对生活的热爱,就能创造出美好的作品。”
“晚星艺术基金”组织公司艺人成立“公益艺术团”,每月安排艺人轮流赴西部各省的艺术教育基地授课。这些艺人并非以“明星”的身份居高临下,而是以“艺术伙伴”的姿态与孩子们平等对话,用真诚的态度、专业的指导,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热情,传递温暖与力量。
喜剧演员马丽,擅长用幽默的方式传递快乐,她在艺术基地开设的“表演启蒙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课程没有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创编”等游戏,让孩子们学会用肢体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在四川大凉山的基地里,马丽和孩子们玩“情绪模仿”游戏——她做出“开心”“难过”“生气”的表情,让孩子们模仿,再让他们分享“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情绪”。一个小男孩说:“妈妈外出打工时,我会难过。”马丽轻轻抱了抱他,说:“难过的时候,我们可以哭,可以告诉身边的人,也可以像今天这样,用表演把它表达出来。表达不是软弱,而是勇敢。”
马丽还和孩子们一起创编“大山里的故事”——孩子们分享自己在山里的经历,比如“和小伙伴一起放牛”“跟着奶奶采蘑菇”,马丽则教他们把这些经历编成小品,用简单的道具表演出来。“你们看,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表演的素材。”马丽说,“表演的意义不是‘当明星’,而是‘现生活的美好’,‘表达真实的自己’。”
课后,马丽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做饭、聊天,听他们讲家里的故事。“这些孩子虽然生活在大山里,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对生活的热爱也很纯粹。”马丽在日记中写道,“每次来基地,我都觉得自己收获很多。他们教会我的,比我教他们的更多——比如简单的快乐,比如对梦想的坚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星芒少年”作为偶像团体,擅长唱跳表演,他们在艺术基地开设的“流行歌舞课”,充满了青春活力,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与舞蹈的感染力,也让他们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在甘肃敦煌的基地里,“星芒少年”的队长张杰正教孩子们跳《逆光》的舞蹈片段。孩子们跟着节奏摆动身体,虽然动作不够标准,但眼神格外认真。“跳舞最重要的不是‘跳得好不好’,而是‘有没有投入感情’。”张杰说,“《逆光》这歌讲的是‘勇敢面对困难’,你们跳舞的时候,要想象自己在追逐梦想,这样动作才会有力量。”
岁的男孩小凯,以前很自卑,不敢在别人面前唱歌跳舞。但在“星芒少年”的鼓励下,他逐渐打开心扉,不仅积极参与舞蹈练习,还主动报名在基地的文艺晚会上表演。“以前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小凯说,“但杰哥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勇敢展示,就会被看到’。现在我喜欢上了跳舞,也变得更自信了。”
“星芒少年”还会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们如何从普通学生成为偶像团体,如何克服训练中的困难,如何面对外界的质疑。“我们想告诉孩子们,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张杰说,“只要有目标,有努力,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每次离开基地前,“星芒少年”都会和孩子们约定:“下次来,我们要看到你们的进步,听到你们的歌声,看到你们的舞蹈。”这种约定,像一份“青春的承诺”,激励着孩子们不断努力,也让“星芒少年”更加明白作为偶像的社会责任。
“星语少女”以甜美的歌声和温柔的形象着称,她们在艺术基地开设的“音乐启蒙课”,注重“心灵沟通”,通过教孩子们唱歌、创作,倾听他们的心声,用音乐搭建起通往心灵的桥梁。
在云南丽江的基地里,“星语少女”的主唱林溪正教孩子们唱《小幸运》。她没有让孩子们机械地模仿,而是先问他们:“你们觉得‘幸运’是什么?是收到礼物,还是和家人在一起?”孩子们纷纷分享自己的“幸运时刻”,有的说“奶奶做的丽江粑粑很好吃,很幸运”,有的说“和小伙伴一起在山上看星星,很幸运”。
“那我们就把这些‘幸运时刻’唱进歌里好不好?”林溪笑着说,她和孩子们一起改编歌词,把“丽江粑粑”“山上的星星”都编进《小幸运》的旋律中,变成了一独特的“丽江版小幸运”。当孩子们一起唱道:“原来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原来我们的幸运在这里——丽江的雪山,粑粑的香气,还有小伙伴的笑声里。”时,在场的老师和艺人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林溪还会和孩子们一对一交流,倾听他们的烦恼。岁的纳西族女孩拉姆,因为父母离异,一直很内向。林溪陪她坐在丽江古城的河边,听她讲自己的心事,还教她用树叶吹简单的旋律。“以后难过的时候,就吹吹树叶,或者唱唱歌,把烦恼都泄出来。”林溪对拉姆说,“音乐是最好的朋友,它会一直陪着你。”
离开基地时,拉姆送给林溪一片自己画过画的树叶,上面写着:“林溪姐姐,谢谢你的歌,它像阳光一样温暖。”林溪把树叶珍藏在钱包里,她说:“这是我收到过最珍贵的礼物。它让我明白,艺人的价值不仅在于舞台上的表演,更在于用自己的力量,温暖别人的心灵。”
“晚星艺术基金”起的“艺术梦想征集”活动,面向o个西部省份的oo所艺术教育基地,收集孩子们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作品,精选出ooo件优秀作品,在上海、北京举办“西部少年艺术展”,让西部少年的艺术梦想“被世界看见”,也让更多人关注西部艺术教育的展。
“艺术梦想征集”活动启动后,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格外高涨。他们用画笔描绘大山里的风光、家里的生活、未来的梦想;用歌声唱出对家人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用舞蹈展现民族的特色、青春的活力、创造的快乐。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孩子们的情感与梦想,都闪耀着纯真与创造力的光芒。
在四川大凉山,阿依提交了自己创作的彝族民歌《大山里的星星》,还附上了一段自己弹吉他演唱的视频。视频里,她穿着彝族服饰,站在山坡上,身后是连绵的大山和满天的星星,歌声清亮而真挚。“我希望通过这歌,让更多人知道,大山里的孩子也有音乐梦想。”阿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