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阳木雕小镇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岁的国家级木雕非遗传承人周松青就已经坐在作坊里,手里握着一把刻刀,在一块樟木上细细雕琢。他的身旁,新人导演王浩正举着摄像机,镜头紧紧跟随着那把游走的刻刀——木质纤维在刀刃下卷曲,牡丹纹样的花瓣逐渐立体,阳光透过作坊的木窗,在樟木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构成一幅静谧而专注的画面。这是“新星导演计划”扶持的第八部电影《匠心》的拍摄现场,也是王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传统木雕技艺,对准那些在现代社会里坚守传承的手艺人。
o年月,《匠心》在全国院线上映。这部讲述“三代人坚守传统木雕技艺,在现代社会寻找传承与创新平衡”的电影,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冲突,却凭借对传统文化的真诚呈现、对工匠精神的细腻刻画,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上映周票房破亿,总票房突破亿,豆瓣评分稳定在分;更带动东阳木雕小镇游客量增长oo,多地文化馆、手工艺机构开设木雕体验课程,让“传统木雕”从银幕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林晚星站在东阳木雕小镇的游客中心,看着排队体验木雕的孩子们认真地握着刻刀,心中满是感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活’起来,这就是《匠心》最想传递的初心。”
“新星导演计划”自启动以来,始终致力于挖掘多元题材,扶持新人导演。当新人导演王浩带着《匠心》的剧本找到林晚星时,这个聚焦传统木雕传承的故事,一下子打动了她。“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了解太少了,甚至不知道木雕不只是‘雕个摆件’,还藏着千年的文化与技艺,”林晚星说,“《匠心》的故事,不仅是讲木雕,更是讲‘传承’——如何让老手艺在现代社会活下去,如何让年轻人愿意接过前辈的刻刀,这是每个传统文化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值得被镜头记录的故事。”
《匠心》的剧本打磨用了整整一年。王浩与编剧团队多次走访东阳木雕小镇,与数十位木雕手艺人交流,收集他们的故事,最终将核心冲突聚焦在“传承与创新”的矛盾上:老木匠陈守艺(陈建斌饰)坚守传统,认为木雕必须“按老规矩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改动;儿子陈建国(中年演员张磊饰)在时代浪潮中选择放弃木雕,去城市做了家具生意;孙子陈念秋(李浩然饰)从小跟着爷爷学木雕,却想将木雕元素融入现代家具设计,让传统技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三代人的不同选择,折射出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困境。
“我们不想把老木匠塑造成‘固执的守旧者’,也不想把年轻传承人塑造成‘颠覆传统的革命者’,”王浩解释道,“陈守艺的‘守’,是对技艺的敬畏——他知道每一刀背后的讲究,知道纹样里藏着的文化;陈念秋的‘变’,是对传承的负责——他知道如果老手艺只能摆在博物馆里,就永远没有未来。这种‘守’与‘变’的矛盾,才是最真实的传承现状。”
为了让剧本更贴近木雕手艺人的生活,团队还邀请周松青担任“文化顾问”,从木雕技艺的细节到手艺人的生活习惯,一一进行指导。比如剧本里有一段“陈守艺教陈念秋雕刻‘百鸟朝凤’”的戏,周松青特意指出:“雕刻‘百鸟朝凤’有讲究,先雕凤头,再雕羽翼,最后雕花纹,每一步的刻刀都不一样——凤头要用‘圆刀’,羽翼要用‘平刀’,花纹要用‘斜刀’,这些细节不能错,错了就不是‘老手艺’了。”这些建议被一一写进剧本,让故事充满了真实的“匠人气息”。
在演员选择上,林晚星与王浩达成共识:“老木匠陈守艺需要一位有‘岁月沉淀感’的演员,能演出手艺人的固执与温柔;年轻传承人陈念秋则需要一位有‘少年气’的新人演员,能演出对传统的热爱与对创新的渴望。”
最终,他们确定由陈建斌饰演陈守艺。陈建斌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提前两个月来到东阳木雕小镇,跟着周松青学习木雕技艺——从握刀姿势到雕刻力度,从识别木材到纹样设计,他都一丝不苟地练习。“刚开始握刀时,手根本不听使唤,刻刀总往错的地方走,”陈建斌回忆道,“周老师告诉我,木雕要‘心手合一’,心里要先有纹样,手上的刀才能跟着走。后来我每天练习四个小时,直到刻出的牡丹能看出层次感,才敢拍第一场雕刻戏。”
年轻传承人陈念秋的饰演者李浩然,是“新星导演计划”签约的新人演员。为了贴近角色,他不仅学习木雕技艺,还深入了解年轻手艺人的生活——跟着小镇里的年轻木雕师一起设计现代木雕产品,去家具市场调研年轻人喜欢的风格,甚至自己动手设计了一款“木雕元素台灯”,并将其融入到电影的道具中。“陈念秋不是‘凭空创新’,他的创新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理解上的,”李浩然说,“通过这段时间的体验,我明白了‘传承不是复制,创新不是颠覆’,这也是我想通过角色传递给观众的理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了让影片更具真实感,剧组将主要取景地选在了东阳木雕小镇。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古木雕作坊,还有现代木雕创意园区,能同时展现“传统”与“现代”的木雕场景。
在陈守艺的“老作坊”场景布置上,剧组几乎还原了周松青的真实作坊——墙上挂着不同型号的刻刀,从几厘米的小刻刀到几十厘米的大刻刀,整整挂了三排;桌上摆着半成品的木雕摆件,有牡丹、有龙凤、有山水,每一件都带着手艺人的温度;角落里堆着几捆樟木、楠木,木材上还留着砍伐时的痕迹;甚至连作坊墙上的日历,都翻到了周松青平时常用的那一页。“这些细节不是刻意布置的,而是手艺人生活的一部分,”王浩说,“我们希望观众看到这个作坊,就像走进了一位真实的老木匠家,感受到那种‘与木头为伴’的生活气息。”
影片中的木雕道具,更是全部由周松青及其团队手工制作。从陈守艺珍藏的“百鸟朝凤”木雕挂屏,到陈念秋设计的现代木雕家具,每一件都经过精心雕琢。尤其是“百鸟朝凤”挂屏,周松青带领团队用了三个月时间才完成——选用百年樟木,采用“透雕”与“浮雕”结合的技艺,凤头用透雕展现立体感,羽翼用浮雕展现层次感,花纹则用“细刻”展现细腻度。“这件挂屏不仅是道具,也是一件真正的木雕艺术品,”周松青说,“我希望通过它,让观众看到传统木雕技艺的魅力。”
《匠心》的拍摄周期长达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剧组始终坚持“细节为王”——从演员的雕刻姿势到刻刀的使用手法,从木材的纹理到纹样的设计,每一个与木雕相关的细节,都经过反复打磨。林晚星多次来到拍摄现场,强调“要让观众通过镜头,感受到木雕技艺的‘讲究’,感受到手艺人的‘匠心’”。
影片中有大量的雕刻戏,这些戏份的拍摄是最大的挑战。为了避免“摆拍”,剧组要求演员必须掌握基本的雕刻技艺,确保镜头里的每一刀都“真实可信”。
拍摄“陈守艺教陈念秋雕刻牡丹”的戏份时,陈建斌与李浩然都提前练习了一周。拍摄当天,周松青全程在现场指导,从握刀姿势到雕刻顺序,一一纠正。“陈守艺教孙子时,会先演示‘如何下第一刀’——刀要斜着切入木材,力度要轻,才能刻出花瓣的弧度,”周松青说,“陈建斌刚开始下刀时力度太重,花瓣边缘刻得太硬,我告诉他‘要像摸婴儿的脸一样轻’,他慢慢调整,最后刻出的牡丹真的有‘柔美的感觉’。”
为了展现雕刻技艺的“细腻”,剧组还使用了“微距镜头”拍摄雕刻细节——刻刀在木材上划过的痕迹,木质纤维卷曲的样子,木屑落在桌上的瞬间,甚至演员手指上因握刀而留下的红印,都被清晰地记录在镜头里。“这些细节可能观众不会特意注意,但它们能让影片更‘真实’,”王浩说,“比如木屑的形状,不同的木材、不同的刻刀,刻出的木屑形状都不一样——樟木的木屑是卷曲的,楠木的木屑是片状的,我们都一一还原,就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每一刀、每一个细节里。”
影片中,“传承”与“创新”的碰撞,通过两个关键场景展现——陈守艺的“老作坊”与陈念秋的“现代工作室”。这两个场景的拍摄,在色调、构图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在“木雕”这一核心元素上达成了统一。
陈守艺的“老作坊”场景,采用暖黄色调,光线柔和,构图紧凑——作坊里的木桌、木椅、木架,都带着岁月的痕迹;阳光透过木窗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守艺坐在作坊中央,周围堆满了木材与刻刀,整个画面充满了“时光沉淀感”。拍摄时,王浩特意让摄像机缓慢移动,像“慢慢走进老木匠的生活”,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技艺的“厚重”。
陈念秋的“现代工作室”场景,则采用冷色调,光线明亮,构图简洁——工作室里摆放着设计台、电脑、d打印机,墙上挂着现代木雕设计图;阳光透过落地窗,照亮整个工作室;陈念秋坐在电脑前,一边看着木雕纹样,一边用设计软件修改现代家具的图纸,整个画面充满了“现代感”。但在这个“现代”的工作室里,却藏着很多“传统”元素——设计台上放着陈守艺传下来的刻刀,墙上挂着“百鸟朝凤”的缩小版木雕,电脑屏保是爷爷雕刻时的照片,这些细节暗示着“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延续。
“我们不想让‘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而是想让它们‘对话’,”林晚星说,“比如陈念秋设计现代家具时,会从爷爷的木雕纹样里找灵感——他把‘牡丹纹’简化,刻在家具的把手处;把‘回纹’拉长,变成家具的边缘线条。这些设计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巧妙融合’,让年轻人在使用现代家具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木雕的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匠心》的情感戏,没有轰轰烈烈的表白,没有撕心裂肺的争吵,而是藏在一件件“小事”里——陈守艺给孙子磨刻刀,陈念秋给爷爷买新的木雕工具,三代人围坐在作坊里吃晚饭时聊起木雕的往事……这些“小事”的拍摄,注重“细节传递情感”,让观众在平淡中感受到温暖。
拍摄“陈守艺给孙子磨刻刀”的戏份时,镜头没有对准两人的脸,而是对准了陈守艺的手——他握着孙子的刻刀,在磨刀石上慢慢打磨,手指不时拂过刀刃,检查是否锋利;阳光照在他的手上,能看到皮肤下凸起的血管,看到指关节上厚厚的老茧。“这双手刻了一辈子木雕,磨了一辈子刻刀,”王浩说,“陈守艺给孙子磨刻刀,不是简单的‘帮忙’,而是‘传承’——他把自己的手艺、自己的心意,都磨进了这把刻刀里。这个镜头不需要台词,观众就能感受到那种深沉的祖孙情。”
拍摄“三代人吃晚饭”的戏份时,剧组特意准备了东阳当地的家常菜——霉干菜扣肉、东阳沃面、木雕小镇特有的“樟茶鸭”。饭桌上,陈守艺看着儿子带来的现代家具cataog(产品目录),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家具上要是能刻点花纹,就好看了。”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藏着老木匠对木雕的执念,也藏着对儿子放弃传承的遗憾。“这句台词是周松青老师告诉我们的,”王浩回忆道,“他说很多老木匠看到现代家具,都会说‘要是有木雕就好了’,这不是挑剔,而是对老手艺的热爱。我们把这句话放进戏里,就是想让观众感受到手艺人对传统的深情。”
o年月o日,《匠心》在全国院线上映。上映当天,东阳木雕小镇举办了“木雕主题映礼”,周松青带着徒弟们现场表演木雕技艺,陈建斌、李浩然等主创人员与观众一起体验木雕,让“电影”与“现实”完美融合。这种“沉浸式”的映礼,让《匠心》一上线就收获了大量关注,也为影片的口碑酵奠定了基础。
《匠心》上映周,就凭借良好的口碑收获了亿票房,此后票房持续攀升,最终突破亿,成为“新星导演计划”中票房最高的现实题材作品之一。在豆瓣平台,影片评分稳定在分,过o的观众给出了四星以上评价,评论区里满是对传统文化的赞美与对工匠精神的敬意。
一位观众在豆瓣评论中写道:“看完《匠心》,我特意去了东阳木雕小镇。在周松青老师的作坊里,我看到他握着刻刀的手,和电影里陈建斌饰演的陈守艺一模一样——专注、坚定,带着对木材的敬畏。那一刻我明白了,电影里的故事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生在我们身边的传承故事。”
另一位年轻观众留言:“以前觉得木雕是‘老古董’,看完《匠心》才知道,木雕也可以很‘潮’——陈念秋设计的木雕元素家具,我真的很想买!现在我报名了木雕体验课,虽然只是学刻简单的花纹,但也感受到了手艺人的不容易。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电影,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
主流媒体也对《匠心》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评论道:“《匠心》的成功,在于它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用细腻的镜头记录工匠精神。影片没有把传统技艺‘神化’,也没有把现代创新‘简化’,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传承者的困境与坚守,让观众在感动中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思考,值得更多影视创作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