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 > 第104章 铜人巷的专业挑战(第3页)

第104章 铜人巷的专业挑战(第3页)

这天下午,百草堂来了位特殊的患者,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名叫李娜,戴着口罩,眼神躲闪。她坐下后,犹豫了半天,才小声说:“林大夫,我脸上长了好多痘痘,西医说是痤疮,治了半年都没好,听说艾灸能治?”林墨让她摘下口罩,姑娘的脸颊和额头布满了红色的痘痘,有些还了脓,舌苔黄腻,脉象浮数——这是典型的肝郁化火,脾湿内蕴。

“你是不是经常熬夜?还喜欢吃辛辣的食物?”林墨问道。李娜点点头:“我是做设计的,经常加班到半夜,午饭晚饭都吃外卖,爱吃麻辣烫、烧烤。”沈从安在一旁补充:“这是‘三阴失调’的典型表现,肝郁化火上攻面部,脾虚湿困导致痘痘反复,肾阴不足加重火气。”

林墨制定了诊疗方案:“先用雀啄灸泻法灸太冲穴疏肝降火,再用温和灸补法灸脾俞、肾俞穴,配合立夏焙的艾绒,再加上中药面膜外敷。”他让陈小雨拿出刚做好的中药面膜,里面有金银花、连翘、茯苓等清热祛湿的药材,是苏清瑶根据古方改良的。“这个面膜每天晚上敷一次,配合艾灸,一周就能见效。”

施灸时,李娜有些紧张:“林大夫,艾灸会不会把脸熏黑啊?我同事说艾灸烟有致癌物。”苏清瑶刚好进来,听到这话,拿出一份检测报告:“这是我做的艾烟成分检测,十年陈艾的艾烟里,抗氧化成分含量很高,不仅不会致癌,还能消炎杀菌。你看这些数据,比市面上的祛痘精华还安全。”

李娜接过报告,仔细看了看,终于放下心来。林墨用小号的艾条,对准她的太冲穴开始雀啄灸:“这个穴位是肝经原穴,泻掉肝火,痘痘就不会再长了。”艾火快跳跃,李娜感觉到一股清凉的气流从脚往上走,脸上的灼热感减轻了不少。“真舒服,以前涂药膏都火辣辣的,这个一点都不疼。”她轻声说道。

治疗结束后,林墨递给李娜一瓶艾绒喷雾:“这是用立夏艾绒熬的水做的喷雾,白天觉得脸干的时候喷一喷,清热保湿。”李娜接过喷雾,对着镜子喷了喷,脸上的红肿感立刻减轻了些。“谢谢林大夫,我下周再来复诊。”她摘下口罩,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李娜走后,苏清瑶拿着新的检测数据过来:“林墨,你看,用节气艾绒施灸的患者,气血指标改善率比普通艾绒高o。我导师看了我的研究数据,想邀请你去中医药大学做个讲座,讲讲《三阴艾灸法》的临床应用。”林墨有些意外,也有些犹豫:“我怕讲不好,毕竟我不是科班出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有临床经验啊!”沈从安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祖父当年也给中医药大学讲过课,用的就是病例实操,比讲理论管用多了。”赵铁山也点头:“这是个好机会,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医艾灸,传承的意义不就是这样吗?”林墨想了想,终于点了点头:“好,我去!不过我要带小雨一起去,让她也学学怎么讲中医科普。”

接下来的几天,林墨忙着准备讲座的内容,他把《三阴艾灸法》的核心内容、临床病例、艾绒焙制方法整理成ppt,苏清瑶帮他补充了现代医学的检测数据,沈从安则分享了国外的诊疗经验。陈小雨也没闲着,她拍了个“百草堂日常”的短视频,里面记录了林墨焙制艾绒、为患者施灸的过程,还有王桂英、李娜等患者的康复反馈,视频布后,很快就有了几十万的播放量。

讲座当天,中医药大学的阶梯教室坐满了人,不仅有学生,还有不少教授和医生。林墨有些紧张,手心微微出汗,苏清瑶在旁边小声鼓励:“别紧张,就像在百草堂给患者看病一样。”赵铁山和沈从安坐在第一排,眼神里满是期待。

林墨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打开ppt:“今天我不讲复杂的理论,就给大家讲三个病例,看看《三阴艾灸法》是怎么在临床上应用的。”他从王桂英的三阴亏虚讲起,详细描述了辨证过程、灸序调整、艾绒配伍,还有低血糖事件的教训,台下的听众听得很认真,不时有人举手提问。

讲到李娜的痤疮病例时,林墨展示了治疗前后的对比照片,还有苏清瑶的检测数据:“大家看,患者的炎症指标从降到了,雌激素水平也恢复了正常,这说明艾灸不仅能调理局部症状,还能调节全身的内分泌。”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位老教授站起来说:“林大夫,你这‘辨证施灸’的思路,比我们很多科班出身的医生都扎实,能不能讲讲《三阴艾灸法》里‘辨经’的技巧?”

林墨拿出沈从安给的穴位模型,指着上面的经络:“辨经要先看脉象和舌苔,比如肝俞穴压痛明显,就是肝经有问题;脾俞穴浮肿,就是脾经有问题。再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比如李娜经常熬夜,就是伤了肝经;爱吃辛辣,就是伤了脾经。”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模型上比划,台下的学生们纷纷拿出笔记本抄录。

讲座结束后,不少学生围上来请教问题,还有几个患者家属找到林墨,想预约诊疗。一位年轻的医生说:“林大夫,我妈妈也有三阴亏虚的症状,我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效果,能不能请你给她看看?”林墨点点头:“明天来百草堂吧,我给她辨证看看。”

回到百草堂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陈小雨举着手机跑过来:“林哥,你火了!讲座的视频被到网上了,有几百万播放量,好多人问能不能线上咨询呢!”林墨接过手机,看到评论区里全是好评:“终于有人把中医讲得这么明白!”“想去百草堂看看!”“为年轻中医点赞!”

沈从安笑着说:“你祖父当年说‘艾火虽微,足以燎原’,现在看来,真的要实现了。”赵铁山端来刚煮的艾草粥:“趁热吃,明天还有不少患者要复诊呢。”粥里放了莲子、百合和枸杞,清香扑鼻,林墨喝了一口,心里暖暖的。

就在这时,林墨的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接通后,对方的声音很沙哑:“请问是林墨大夫吗?我是你祖父林怀安的老朋友,我叫周海生,在云南种艾草,你祖父当年跟我订过十年陈艾,我这里有批他当年没来得及取的艾绒,还有一封他写给你的信。”

林墨心里一震,手里的粥碗差点掉在地上:“周爷爷,您在哪里?我马上过去找您!”对方说:“我在火车站,刚到这边,听说你在讲《三阴艾灸法》,就赶过来了。”林墨立刻起身,沈从安、苏清瑶和陈小雨也跟着站起来:“我们一起去!”

夜色中,四人匆匆赶往火车站。路灯的光线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他们的影子,艾草的清香仿佛从遥远的云南飘来,带着祖父的气息。林墨心里充满了期待,周海生带来的艾绒和信里,会不会藏着《三阴艾灸法》的更多秘密?祖父当年没说完的话,又会是什么?

到了火车站,林墨远远就看到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手里提着个沉甸甸的布包,布包上绣着艾草的纹样,和祖父留下的艾灸盒纹路一模一样。老人看到林墨,笑着挥了挥手,布包上的艾草纹样在灯光下格外清晰。林墨快步走过去,老人递给他布包:“这是你祖父订的十年陈艾,还有他年写给你的信,说等你真正懂‘三阴艾灸’了再给你。”

林墨接过布包,入手沉甸甸的,里面的艾绒散着浓郁的香气。他打开信封,里面是张泛黄的信纸,祖父的字迹苍劲有力:“墨儿,三阴艾灸之道,不在技法之精,而在仁心之诚。肝藏仁,脾藏信,肾藏勇,养三阴即养三德。后山有片老艾林,是我和你沈叔、周叔一起种的,艾根下埋着‘三阴艾灸’的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信还没看完,林墨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他抬头看向老人,老人说:“你祖父当年种那片艾林时说,艾火要燎原,先要有扎根的艾根。等你有空了,我带你去云南,看看那片老艾林,还有你祖父留下的艾绒窖。”沈从安拍着林墨的肩膀,眼眶也红了:“怀安当年说的‘根’,就是咱们这些传承中医的人啊。”

回去的路上,陈小雨好奇地问:“林哥,艾根下埋着什么啊?”林墨握紧手里的信,笑着说:“是传承的根,等我们把百草堂的事安排好,就去云南找答案。”苏清瑶看着林墨,眼神里满是温柔:“我陪你一起去,刚好可以研究一下云南艾草的成分,和咱们后山的艾绒做个对比。”

回到百草堂,林墨打开布包,里面的艾绒比他之前的十年陈艾更细腻,泛着银灰色的光泽,罐底刻着“年立夏”的字样。沈从安拿起一点艾绒,放在鼻尖闻了闻:“这是云南海拔oo米的老艾草做的,药性比咱们后山的更强,用来治三阴俱虚的重症再好不过。”

赵铁山翻着周海生带来的艾绒窖照片,照片里的窖藏很大,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陶罐,每个陶罐上都标着年份和节气。“你祖父当年是想建立一个‘节气艾绒库’,不同年份、不同节气的艾绒对应不同的病症,可惜没来得及完成。”他指着照片里的一个陶罐,“这个是年的冬至艾,治肾寒最好,我当年跟他要过一点,救过一个危重病人。”

接下来的几天,林墨用周海生带来的云南陈艾为几位重症患者调理,效果出奇地好。一位患了五年类风湿关节炎的老人,用了云南冬至艾配合三阴艾灸法,关节疼痛明显缓解,能自己拄着拐杖走路了;李娜的痤疮也完全好了,她特意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艾火传情,妙手仁心”。

这天,周海生要回云南了,林墨去送他。老人握着林墨的手说:“你祖父当年说,等你能治好‘三阴俱虚夹燥’的病症,就带你去看艾根下的秘密。现在看来,你已经做到了。”他递给林墨一把铜钥匙:“这是艾绒窖的钥匙,等你到了云南,用这个打开窖门,里面有你祖父留下的《三阴艾灸法》完整版,还有他和我、你沈叔一起写的《艾绒配伍全书》。”

林墨接过钥匙,钥匙上刻着个“安”字,是祖父的字。“周爷爷,谢谢您,我一定会去云南,完成祖父的心愿。”老人点点头,转身踏上火车,火车开动时,他挥了挥手:“记住,艾火燎原,先扎根,再燎原!”

回到百草堂,林墨把钥匙放进祖父的病例集里,看着墙上“妙手仁心”的匾额,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册页边缘。沈从安正和赵铁山研究周海生带来的艾绒窖照片,苏清瑶则在电脑上整理讲座后的研究数据,陈小雨蹲在院子里翻晒新采的薄荷,整个百草堂都浸在初夏的暖阳里,却没人注意到巷口那道审视的目光。

“吱呀”一声,百草堂的木门被推开,走进来一位穿着藏青色对襟褂子的老人,头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提着个紫檀木药箱,药箱上刻着“马氏中医”四个烫金大字。他身后跟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面色潮红,嘴唇干裂,手里攥着张处方单,神色局促。“哪位是林墨大夫?”老人声音洪亮,目光扫过堂内众人,最终落在林墨身上。

赵铁山看到来人,眉头微挑:“马景明兄?你怎么从铜人巷过来了?”铜人巷是本地中医聚居地,藏着数位行医数十年的老中医,马景明更是以辨证精准、针法精湛闻名,素来不轻易认可年轻中医。林墨连忙上前:“马爷爷您好,我是林墨。”

马景明没应声,径直走到红木桌前坐下,把药箱往桌上一放:“我在中医药大学听了你的讲座,说能用《三阴艾灸法》治三阴亏虚?”他把身后的年轻人拉到身前,“这是我孙子马晓宇,三阴俱虚夹燥,在铜人巷治了三个月,越治越重,你要是能治好他,我就认你这《三阴艾灸法》;要是治不好,就别在外面说自己是林怀安的孙子。”

众人脸色都变了,这分明是上门挑战。林墨却平静地搬来脉枕:“马爷爷,治病不分门派,我先给晓宇辨证。”他让马晓宇伸出手,指尖刚搭上手腕就皱起眉——脉象沉细而数,按之无力却带着燥象;再看舌苔,舌红少苔,舌面布满细小裂纹,正是周海生提到的“三阴俱虚夹燥”,比王桂英的证型复杂十倍。

“晓宇是不是总觉得口干舌燥,喝多少水都没用,晚上盗汗,还总便秘?”林墨问道。马晓宇连连点头:“林大夫说得对,我晚上睡觉枕头都能湿一片,大便三四天一次,拉出来像羊粪球,铜人巷的大夫给我用了滋阴的药,越吃越燥,用了泻下的药,又浑身无力。”

马景明冷哼一声:“你要是也用滋阴药,就别浪费时间了。”林墨却站起身:“他这是阴虚到极致生燥,单纯滋阴会滞气,单纯泻燥会伤阴,得用‘滋阴润燥,补三阴而不滞’的法子。”他转头对陈小雨说:“拿十年陈艾绒,再取云南年立夏陈艾各一半,加少量麦冬粉拌匀;苏姐,帮我测一下晓宇的皮质醇和血糖,燥症往往和内分泌有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