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 > 第106章 脉象里的浮沉迟数(第3页)

第106章 脉象里的浮沉迟数(第3页)

“对!刚测出来的,涩脉就是血管管径变细、有血流涡流,跟中医‘涩脉主瘀’的说法完全对得上!”苏清瑶赶紧把数据报表递过去,“您看,陈奶奶左侧颞部血管比右边细,这就是她左边头痛的根儿,跟林大夫祖父医案里写的一模一样。”马明哲翻报表的手指顿了顿,抬头时神色比刚才郑重:“林大夫,这次来不只是复诊,是想正式请你加入医院的‘中医艾灸标准化研究’项目,这是申报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文包打开的瞬间,几张印着医院抬头的文件滑了出来。林墨拿起申报书,页“项目负责人”一栏除了马明哲,还印着个陌生名字——“周敬堂”。“周院长是中西医结合科的老专家,一直想做艾灸标准化,但缺实战派牵头。”马明哲解释着,指尖在“研究方案”页点了点,“这里要求招募o名顽固性头痛患者,分艾灸组和西药组做双盲试验,你的脉诊辨证要作为分组依据之一。”

苏清瑶凑过来一看,眼睛瞬间亮了:“这简直是为咱们量身定做的!双盲试验的数据一出来,艾灸的临床价值不就实打实了嘛!”林墨却皱起眉,指着“治疗方案”里的一行字:“‘统一用百会、风池穴艾灸,每次o分钟’——这不行,辨证不一样取穴得调。比如陈奶奶是血瘀,得加灸血海穴;要是肝阳上亢型,就得配太冲穴,标准化不能丢了辨证啊。”

马明哲早有准备,从公文包掏出第二份文件:“这是备用方案,允许你根据脉诊结果调整o的配穴,但必须记录在案,纳入数据分析。”他喝了口陈小雨递来的艾草茶,语气放软,“林大夫,我知道中医讲究‘一人一方’,但只有做出标准化数据,医保才能报销艾灸治疗,更多老百姓才能用得起。”这话戳中了林墨——上次有个低保户来治头痛,因为艾灸不能报销,只灸了一次就再也没来过。

“我答应,但有两个条件。”林墨放下申报书,“患者招募得优先铜人巷的街坊,还有,苏清瑶必须当科研助理全程参与。”马明哲立刻点头:“没问题!苏同学的数据分析能力,周院长都夸过好几次。”他突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摸出个小本子:“对了,上次你给的菊花枸杞茶方挺管用,口苦好多了。就是……医院里有几个老专家不认可中医,说咱们这是‘伪科学合作’,可能会给项目使绊子。”

“怕什么?咱们有数据撑腰!”苏清瑶拍着桌上的报表,“陈奶奶的声报告、马主任的脉诊对比,还有之前o个病例,足够让他们心服口服!”赵铁山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捏着个牛皮纸包:“光有数据不够,得让他们亲眼瞧。下周脉诊体验日,把那些老专家请来,让林墨现场摸脉辨证,再用仪器测数据,不服都不行。”

马明哲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我去请周院长牵头,保证把人请来。”他起身要走,林墨叫住他,递过个油纸包:“里面是艾绒做的安神枕,你肝火旺,枕着睡能缓解失眠。”马明哲接过时,指尖碰到油纸包上的艾草香,愣了愣才说:“谢谢。”转身时,藏在便装口袋里的手悄悄攥紧了申报书——他昨天跟周院长拍着胸脯保证能说服林墨,此刻终于松了口气。

马明哲走后,陈小雨外婆突然说:“我这头好多了,就是后颈还有点僵。”林墨伸手按了按她的风池穴,老太太立刻喊:“就是这儿酸!”“经络还没通透,得加灸大椎穴。”林墨让陈小雨取来艾条,刚点燃,苏清瑶就举着声仪过来:“我测测艾灸时的血流变化!”屏幕上,原本紊乱的涡流渐渐平稳,血管管径也微微扩张了。“太明显了!艾灸真能即时改善血流!”苏清瑶激动得声音都颤,“明天我把学校的动态血压仪也带来,再测测脉压变化!”

傍晚时分,铜人巷飘起了小雨,百草堂的木门半掩着,艾烟混着雨雾飘出去,在青石板上晕开淡淡的香气。陈小雨给外婆铺了临时的床,老太太喝了碗当归川芎汤,很快就打起了呼噜。苏清瑶趴在八仙桌上整理数据,林墨蹲在案前翻祖父的医案,突然从纸页间掉出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除了祖父和赵铁山,还有个穿白大褂的陌生男人,手里也拿着个脉枕,站在百草堂门口。

“这是谁啊?”苏清瑶凑过来看,照片背面有行小字:“年秋,与周敬堂共诊头痛案”。赵铁山刚好进来添炭火,瞥了眼照片:“这是周敬堂啊,当年他还是个实习医生,跟着你祖父学了半年脉诊。”林墨突然想起申报书上的项目负责人,眼睛瞪圆了:“就是医院那个周院长?”

“可不是嘛。”赵铁山往炭火里添了块松枝,火星噼啪作响,“当年有个顽固性头痛的军官,你祖父和他一起治的,用的就是涩脉辨证,灸了一个月才好。后来周敬堂回医院后,还经常来请教,怎么现在倒成了项目负责人?”苏清瑶突然拍了下桌子:“这就是缘分啊!有周院长牵头,咱们的研究肯定能成!”林墨却没说话,指尖摩挲着照片上祖父的手——那双手和自己现在的手一样,指腹上带着常年摸脉的薄茧。

晚饭是陈小雨煮的疙瘩汤,撒了把切碎的艾草,鲜香味儿飘满堂屋。三人围着八仙桌吃饭时,苏清瑶突然说:“我刚才联系了声科的老师,下周就能把仪器借过来,咱们可以系统测滑脉、细脉、涩脉的量化指标了。”陈小雨扒着饭举手:“我明天把同学叫来帮忙登记数据!”林墨笑着点头,刚要说话,就听见门口传来“嗒嗒”的敲门声,雨幕里站着个穿雨衣的人,看不清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问是林墨大夫吗?”那人声音沙哑,递进来个牛皮纸信封,“有人托我给您送这个,说是关于您祖父的旧案。”林墨刚接过信封,那人就转身消失在雨巷里,雨衣下摆扫过青石板,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信封一角。信封上没有寄信人,只有一行打印的字:“年头痛案,并非顽疾,是误诊”。

林墨的手猛地攥紧,信封里的纸页硌得指节白。苏清瑶注意到他的脸色不对:“怎么了?”“没什么。”林墨把信封塞进怀里,抬头时正好看见墙上的挂钟——晚上十点整,雨下得更大了,打在窗棂上“噼里啪啦”响。赵铁山喝了口酒,眼神复杂地看着他:“有些旧案,埋了二十年,该翻出来了。”

夜深后,雨渐渐停了。林墨坐在案前,借着台灯的光打开信封。里面是张复印的病历单,患者姓名被涂黑了,诊断栏写着“血管畸形合并头痛”,而祖父当年的诊断是“血瘀型头痛”。病历单背面有行手写的字:“周敬堂当年就知道真相,却瞒了下来”。林墨刚要再看,就听见苏清瑶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林墨,你还没睡啊?我刚收到周院长的消息,说明天亲自来百草堂谈合作。”

林墨赶紧把病历单塞进医案里,打开门时,苏清瑶举着手机笑:“周院长说他认识你祖父,还说有你祖父的旧物要给你。”月光从她身后照过来,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林墨脚边。林墨看着手机屏幕上“周敬堂”三个字,突然想起白天马明哲说的“医院有反对势力”,再想起信封里的话,心里突然咯噔一下——这场看似顺理成章的合作,或许从二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他抬头看向铜人巷的方向,月光洒在青石板上,像铺了层霜。堂屋中央的穴位铜人在夜色里泛着淡淡的光,那些嵌着的铜钉,仿佛是祖父留下的一个个问号。林墨摸了摸怀里的信封,突然明白赵铁山说的“医道漫漫”是什么意思——不仅要治得了眼前的病,还要解得了过去的谜。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陈小雨就被外婆的笑声吵醒了。老太太正对着镜子照:“你看,我这黄褐斑淡了好多!”苏清瑶举着监测仪跑进来:“心率次分,脉搏强度hg,涩脉特征基本消失了!”林墨刚把祖父的医案收好,就听见巷口传来汽车喇叭声——周敬堂的车到了。

车门打开,一个头花白的老人走下来,手里提着个红木盒子。他看见林墨的瞬间,眼睛就红了:“小林大夫,我可算见到你了。”红木盒子打开,里面是个磨损的脉枕,和林墨现在用的一模一样,枕面上刻着“心脉相通”四个字。“这是你祖父当年送我的,说摸脉要摸心,不是摸手。”周敬堂握住林墨的手,指腹上的薄茧和林墨的刚好相贴,“当年那个头痛案,我有话要跟你说。”

林墨看着脉枕上的刻字,又看了看周敬堂泛红的眼睛,突然觉得手里的合作申报书变得沉甸甸的。苏清瑶悄悄碰了碰他的胳膊,递来个鼓励的眼神。阳光穿过晨雾,照在百草堂的门匾上,“百草堂”三个字亮得晃眼——脉诊的浮沉迟数里,藏着病症的密码;而那些跨越二十年的医患故事,才刚刚开始揭开谜底。

周敬堂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堂屋都安静下来。陈小雨外婆凑过来:“周大夫,您是说当年我这头痛,还有别的门道?”周敬堂叹了口气,坐在脉枕前:“年那个患者,和你一样是左侧头痛,脉也是弦紧而涩。我当时刚学脉诊,只看出血瘀,没注意他眼底有细微出血——后来才知道是脑血管畸形,你祖父其实早就现了,却没说破。”

林墨猛地攥紧拳头:“我祖父为什么要瞒?”“不是瞒,是在等时机。”周敬堂打开红木盒子,里面除了脉枕,还有本祖父的手写笔记,“你祖父在笔记里写着,‘畸形未破,艾灸可缓;强行手术,风险过剧’。他用活血化瘀的艾灸稳住病情,等了三年,直到北京的神经外科专家来会诊,才敢建议手术。”

苏清瑶赶紧翻笔记,果然在年的记录页后,夹着张手术同意书复印件,签字栏里清清楚楚有林墨祖父的签名。“原来祖父是在权衡风险!”林墨茅塞顿开,“脉诊不只是看病症,还得看时机、看病人情况。”周敬堂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就是你祖父常说的‘医道如棋’,走一步得看三步。这次找你合作,就是想把这种‘辨证+时机’的思路,写进艾灸标准化方案里。”

正说着,马明哲匆匆跑进来:“周院长,医院那边……”话没说完就看见周敬堂手里的笔记,脸色一变,“这是林老大夫的笔记?”周敬堂点头:“当年我借走的,今天该还了。”马明哲的目光在笔记上停留了几秒,压低声音:“反对咱们项目的李主任,就是当年那个患者的儿子。他一直觉得父亲当年被‘耽误’了,所以坚决反对中医合作。”

堂屋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陈小雨外婆突然说:“我懂了!要是当年直接手术,我这老骨头可能就扛不住了!林大夫的祖父是为我好啊!”周敬堂眼睛一亮:“老人家说得对!我们可以请你做临床证人,再拿出林老大夫的笔记,李主任总该信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墨却摇了摇头:“光有证人不够,得用数据说话才硬气。”他指着苏清瑶的监测仪,“我们已经测出瘀血型头痛的血流指标了,明天脉诊体验日,让李主任亲自测陈奶奶的指标变化,再对比当年的病例数据,他自然就明白了。”苏清瑶立刻附和:“我今晚就整理数据报表,把二十年的病例和现在的监测结果做成对比图,一目了然!”

周敬堂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突然笑了:“你祖父当年说,中医的未来在‘守正创新’,现在我信了。”他拿起合作申报书,在“项目顾问”一栏签上自己的名字,“我这把老骨头,陪你们一起扛。”

当天下午,脉诊体验日的准备工作就热火朝天。陈小雨带着同学在巷口挂起横幅,“百草堂脉诊体验日——传统脉诊+现代监测”的红布格外显眼;苏清瑶调试着刚借到的动态血压仪和声多普勒仪,桌子上摆满了打印好的数据表格;林墨和周敬堂一起整理祖父的旧病例,把年的头痛案和陈奶奶的病例贴在一块,标注出脉诊、症状、治疗方案的对应点。

傍晚时,巷口突然围了群人,带头的是个穿白大褂的中年男人,胸前别着“李建国”的胸牌。“哪个是林墨?”李建国脸色阴沉,手里举着张报纸,“《都市健康报》吹你能摸脉断病,我倒要看看是真是假!”马明哲赶紧上前阻拦:“李主任,咱们是来交流的……”“交流就是要戳破伪科学!”李建国一把推开他,径直走到脉枕前,“我来当第一个‘患者’,你要是摸不准我的症状,今天这体验日就别办了!”

林墨平静地坐下:“请伸手。”李建国不情愿地伸出手腕,林墨三指按在寸关尺上,指目轻搭,三十秒后抬头:“李主任,你最近是不是经常左侧头痛,凌晨四点左右疼得最厉害,还伴有视物模糊?”

李建国的脸色瞬间煞白,喉结剧烈滚动了两下,猛地别开脸看向窗外的雨帘,沉默了足足五秒才转回来,手不自觉地摩挲着白大褂口袋里的钢笔,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你……你怎么知道?”他一直将左侧头痛当作难言之隐,从未对同事提及,更没料到会被一个年轻中医轻易点破,还和父亲当年的病情联系起来。

李建国愣在原地,苏清瑶趁机把声探头贴在他太阳穴处,屏幕上立刻显出血管影像:“看!左侧管径,右侧,瘀阻很明显!”周敬堂走过来,把年的手术记录递给他:“你父亲当年术后并症很严重,是林老大夫用艾灸调理了半年才恢复过来。他不是耽误病情,是在给手术打基础、降风险。”

李建国看着手术记录上父亲的签名,又看了看屏幕上自己的血管影像,手开始抖。周敬堂叹了口气:“你父亲临终前还说,要谢谢林老大夫当年的谨慎。”李建国突然蹲下身,双手捂着脸,肩膀微微颤抖——他这些年一直以为父亲是被中医“耽误”,才落下术后后遗症,没想到真相是这样。

“对不起。”李建国站起身,声音沙哑,“我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就质疑你。”他看向林墨手里的合作申报书,“这个项目,我愿意加入,帮你们做数据审核。”围观的人群爆出掌声,陈小雨举着手机喊:“直播火了!现在有五万人在线看!”

第二天的脉诊体验日格外热闹。从清晨到傍晚,百草堂门口的队伍一直排到巷口,赵铁山带着几个老中医坐诊,林墨和苏清瑶负责脉诊加监测,周敬堂和李建国给患者讲解病例。有个怀孕三个月的孕妇来测滑脉,苏清瑶的监测仪显示脉搏波形圆润,林墨摸脉后笑着说:“是对双胞胎,滑脉里带着双跳感。”孕妇惊讶地说:“昨天b刚查出来!你怎么摸出来的?”

夕阳西下时,苏清瑶统计完数据,举着报表兴奋地宣布:“今天一共接诊人!脉诊和现代监测的契合度有!滑脉、涩脉这些种脉象的数据都收集到了,咱们的量化模型有基础了!”周敬堂拿着合作申报书,在“合作单位”一栏郑重地盖上医院公章:“明天就提交申报,有这些数据和病例撑着,肯定能过!”

送走最后一批患者,林墨坐在案前,看着祖父的笔记和新的监测数据放在一起,突然觉得脉诊的浮沉迟数里,藏着的不仅是病症,更是传承。苏清瑶递来杯艾草茶:“想什么呢?”“在想祖父说的‘心脉相通’。”林墨笑着举杯,“以前觉得是摸脉要用心,现在才知道,是医患的心要相通,传统和现代的心也要相通。”

陈小雨抱着外婆的胳膊跑进来:“林哥!清瑶姐!我外婆的头痛彻底好了!刚才还跟街坊跳广场舞呢!”老太太笑着晃了晃头:“一点都不疼了!下周我要带老姐妹来做脉诊体验!”

月光爬上百草堂的窗棂时,林墨把合作申报书放进红木盒子,和祖父的脉枕、笔记放在一起。盒子盖上的“心脉相通”四个字,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他知道,这不是结束——明天申报书提交后,会有更严格的审核;李建国的加入,也只是化解了第一重阻碍;而匿名信里提到的“更多旧案”,还等着他去揭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