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小雨则忙着剪辑上午拍的实验花絮,她特意给王大叔前后对比的画面加了慢动作,又配上了轻快的背景音乐。“林哥,清瑶姐,你们快来看!”她举着手机跑过来,屏幕上是刚剪好的短视频,开头就是王大叔弯腰进店的画面,然后是艾灸过程,最后是他直起身子笑着感谢的画面,配文“中医艾灸治胃痛,十分钟见效?实验告诉你真相”。视频刚出去五分钟,就有几百个点赞,评论区里热闹非凡。“你看这个评论,‘我爷爷也是胃寒,求穴位位置’!”陈小雨兴奋地说,“我赶紧回复他了,告诉他至阳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还拍了铜人上的位置照片。”她又刷新了一下,“还有个医生评论‘实验设计很严谨,期待后续结果’,这可是专业人士的认可!”
赵铁山端着一盘刚蒸好的艾草糕走进来,蒸笼还冒着热气,艾草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堂屋。“你们俩别光顾着研究,饿坏了肚子可不行。”他把盘子放在案几上,拿起一块艾草糕递给苏清瑶,“尝尝你赵叔的手艺,用咱们后院种的艾草做的,加了点糯米粉,不粘牙。”苏清瑶咬了一口,艾草的清香混合着糯米的软糯,味道很好。赵铁山看着案几上的研究方案,笑着说:“你祖父当年也做过类似的尝试,他跟市里的医院合作过,用针灸治面瘫,也测过肌电图。”他回忆道,“那时候条件差,没有现在这么精密的仪器,但结果很显着,针灸组的治愈率比西药组高o。”他拿起林墨的医案,“你祖父常说,‘医道无止境,不墨守成规,不盲目否定’。你们现在用现代仪器研究经络,就是在走他当年想走的路,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这才是中医的未来。”
林墨拿起一块艾草糕,慢慢嚼着,艾草的清香在嘴里散开,让他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祖父学艾灸的日子。祖父也是这样,一边蒸着艾草糕,一边教他认穴位,告诉他“艾灸不仅要找准穴位,还要懂病人的体质”。他看着苏清瑶认真记录的侧脸,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她的头上,泛起一层柔和的光晕;再看看案几上祖父的线装医案和苏清瑶的现代实验方案,忽然觉得这场关于经络是否存在的辩论,从来就没有输赢。苏清瑶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验证中医的疗效,他用中医理论指导科学实验,这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就像艾草糕里的艾草和糯米,看似不相关,却能搭配出独特的味道。“其实我们争论的不是经络是否存在,”林墨轻声说,“是如何让更多人相信中医的智慧,如何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解释中医。”
“清瑶,”林墨放下艾草糕,指着医案里的一组病例,“我们可以把研究再拓展一下,做一个‘经络-穴位-体质-疗效’的关联研究。”他翻到标注着“胃经穴位”的页面,“祖父记载了足三里、内关、中脘等不同穴位对胃痛的疗效,比如足三里治‘食积胃痛’,内关治‘气滞胃痛’,中脘治‘寒积胃痛’。我们可以招募不同证型的胃痛患者,分别艾灸对应的穴位,用你的仪器检测各项指标,看看是不是每个穴位都只对特定证型有效。”他拿出笔,在方案上画了个表格,“这样不仅能证明经络的特异性,还能为不同证型的胃痛制定标准化的艾灸方案,以后基层医生也能照着用。”
苏清瑶抬起头,眼里闪着兴奋的光,她立刻在写本上画了个复杂的实验设计图:“这个想法太棒了!我们可以分五个组,除了之前的三个组,再加足三里组和内关组,分别对应食积胃痛和气滞胃痛。”她查了查文献,“我看到有研究说,不同证型的胃痛患者,胃电的基础频率不一样,食积型的胃电频率偏低,气滞型的偏高。我们可以先测基础胃电,再艾灸对应的穴位,看看是不是能把胃电调节到正常水平。”她越说越兴奋,“如果这个研究做好了,不仅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特异性,还能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客观的电生理指标,这在国际上都是创!”她拿出手机,“我现在就给我们教授消息,跟他申请这个研究课题,有这么好的临床基础,肯定能获批!”
陈小雨在一旁听得热血沸腾,她举着手机开始拍研究方案的特写:“那我们的百草堂以后就是‘中医现代化研究基地’了!”她对着手机镜头说,“家人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林哥和清瑶姐要做一个大的中医实验,研究不同穴位对不同胃痛的效果,后续会持续更新实验进展,想了解的赶紧关注!”她放下手机,兴奋地说,“我还要做一个‘胃痛科普系列’,每天讲一个胃痛的证型和对应的艾灸方法,再结合实验案例,肯定能帮到很多人。”她翻着手机里的粉丝列表,“现在已经有五千多粉丝了,大部分都是有胃痛困扰的,要是能帮他们治好病,比什么都强!”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百草堂,给案几上的经络图谱、实验数据和研究方案都镀上了一层暖光。林墨和苏清瑶头挨着头,在写本上修改着实验细节,为了样本量的问题争论不休,林墨觉得至少要o人才能覆盖不同体质,苏清瑶则认为o人已经能满足统计学要求,最后两人达成一致,招募人,预留个备用样本。陈小雨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戴着耳机剪辑最新的科普视频,时不时抬起头给他们递个水果。赵铁山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手里摇着蒲扇,看着眼前的年轻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堂屋角落里,艾灸的余烟还在袅袅升起,混合着艾草糕的清香和桂花的甜香,构成了一幅温暖而充满希望的画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墨抬头看向窗外,铜人巷的路灯已经亮起,昏黄的灯光透过窗棂,照在案几上的穴位铜人上。铜人身上用朱砂画的经络线条在灯光下格外清晰,那些嵌着的铜钉,就像一颗颗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星星。他想起祖父临终前说的话:“中医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古董,是能跟着时代进步的活学问。”那时候他还小,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现在看着苏清瑶手里的现代实验方案,看着陈小雨手机里的科普视频,忽然懂了。经络是否存在的辩论,从来都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为了让中医的智慧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解释中医理论,用精密的仪器验证中医疗效,这才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门古老的学问在新时代焕生机,才能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的智慧。
“对了,”苏清瑶忽然想起什么,放下手里的笔,“我明天要去学校跟教授汇报研究方案,还要申请实验室的使用权限,可能要下午才能过来。”她把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打印出来递给林墨,“你帮我把这些数据按证型分类,实证和虚证分开,再统计一下两组的平均疼痛评分和胃电指标,我回来做统计分析。”她又想起一件事,“还有,招募患者的事要抓紧,我已经跟社区医院打好招呼了,他们会帮我们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人,你明天抽空去对接一下,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没问题。”林墨接过数据表格,认真地说,“我明天一早先去社区医院对接患者招募的事,顺便给他们的医生培训一下胃寒的辨证方法,免得筛选的时候出错。”他翻出祖父的医案,“我再把祖父记载的不同证型胃痛的病例整理出来,按实证、虚证、食积、气滞分类,每个证型挑几个典型案例,和实验数据做对比,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规律。”他想了想,又补充道,“对了,我下午去采购一些艾条和艾灸盒,实验用的艾条必须是三年陈的,保证药效一致,艾灸盒要选恒温的,避免温度波动影响结果。”
陈小雨立刻举起手机:“清瑶姐,我明天跟你一起去学校吧!”她眼睛亮晶晶的,“我可以拍你跟教授汇报的画面,再拍一拍学校的实验室,让粉丝们看看我们的研究多专业,不是随便瞎搞的。”她又想到一个点子,“还可以采访一下教授,问问他对中医经络研究的看法,专家背书更有说服力!”苏清瑶笑着点头:“好啊,不过跟教授汇报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能拍太久,影响他们讨论。”陈小雨赶紧点头:“放心吧,我肯定安静拍摄,拍完就躲到一边剪辑,绝对不打扰你们!”
苏清瑶笑着同意:“好啊,不过到了实验室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别人做实验。”
当晚,百草堂的灯一直亮到深夜。林墨坐在案前,铺着宣纸,一边整理实验数据,一边用毛笔记录心得。他把十位患者的舌苔照片、脉象描述、胃痛程度评分,和艾灸后的胃电变化曲线、疼痛缓解率一一对应,贴在专门的研究手册上。当整理到王大叔的资料时,他现王大叔的舌苔最厚,脉沉紧最明显,艾灸后的胃电频率提升最多,疼痛缓解率也最高,达到了o;而另一位虚证的张阿姨,舌苔薄白,脉沉细,艾灸二十分钟后的疗效比十五分钟时更好,胃电振幅从微伏升到了o微伏。“这说明经络的作用强度和患者的证型、体质密切相关。”林墨用毛笔在手册上写下心得,“胃寒实证者,寒邪凝滞,艾灸至阳穴能快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胃寒虚证者,阳气亏虚,需延长艾灸时间,才能充分调动阳气,经络的温通作用才会更明显。这也印证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思想,没有通用的治疗方案,只有适合患者的方案。”
林墨放下毛笔,揉了揉酸的肩膀,又翻到祖父医案的最后一页。那一页是祖父晚年写的,字迹有些颤抖,但依然工整,上面写着:“经络者,体之脉也,气血运行之通路,随体质而变,随证型而异,辨证而用之,则百病可愈。”林墨用手指轻轻摩挲着这行字,眼眶有些热。祖父一辈子都在探索经络的奥秘,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积累了上百例病例,却因为没有现代仪器,无法向更多人证明经络的存在。而现在,他有了苏清瑶这样的合作伙伴,有了精密的实验仪器,终于可以完成祖父未竟的事业,用科学数据证明经络的存在,让更多人认可中医的智慧。“祖父,您放心,我一定会把经络研究做好,让中医扬光大。”林墨在心里默默说道。
他翻到医案的前几页,找到祖父记载的第一例至阳穴治疗胃寒的病例,是年的一位煤矿工人,因为在井下受寒,突胃痛晕厥,祖父在现场用艾灸至阳穴,十分钟后患者苏醒。林墨把这个病例和王大叔的病例对比,现两人的症状、脉象、舌苔几乎一模一样,疗效也完全一致。“不管时代怎么变,人体的气血运行规律没变,经络的作用也没变。”林墨感慨道,“现代科学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更精准的工具,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经络的作用过程,但中医的核心智慧,从来都没有过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林墨就背着医案去了社区医院。社区医院的李院长早就等在门口,他也是个老中医爱好者,一直很佩服林墨祖父的医术。“林大夫,你要的胃寒患者我们已经初步筛选了o个,都符合基本条件。”李院长把名单递给林墨,“不过我担心我们的医生辨证不准,特意等你来再把关。”林墨接过名单,逐一查看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初诊记录,“李院长,麻烦你把医生们叫过来,我给大家培训一下胃寒的辨证要点,主要看舌苔和脉象,再结合症状。”培训结束后,林墨和医生们一起给o位患者复诊,最终筛选出位符合条件的胃寒患者,加上之前实验的o位,已经有位了,还差o位就能满足实验样本量。“剩下的o位我来想办法,”李院长说,“我联系一下周边的社区医院,让他们帮忙筛选,明天就能给你答复。”
林墨回到百草堂时,王大叔已经在门口等着复诊了。他笑着走进来,手里提着一筐刚蒸好的包子:“林大夫,我给你带了点早点,我老伴儿早上刚蒸的,你尝尝。”林墨给王大叔搭了脉,脉象沉缓有力,比之前柔和了很多;再看舌苔,白腻苔已经变薄,颜色也浅了不少。“大叔,恢复得不错,脉象和舌苔都好多了。”林墨笑着说,“再巩固艾灸两次,以后注意少吃生冷食物,早上可以喝碗生姜红枣茶,温胃散寒,就能彻底断根了。”王大叔连连点头:“我听你的!昨天我特意买了生姜和红枣,早上喝了一碗,肚子里暖暖的,舒服得很。”他拿起一个包子递给林墨,“这是豆沙馅的,甜而不腻,你尝尝,我老伴儿特意少放了糖,适合你吃。”
林墨接过包子,咬了一口,豆沙的甜香混合着面粉的清香,味道很好。王大叔看着案几上的实验仪器,好奇地问:“林大夫,你们这个实验什么时候结束啊?我想把我那几个老伙计也带来看看,他们也都有胃寒的毛病,吃了很多药都没用。”林墨笑着说:“大叔,我们正在招募更多患者,如果你那几个老伙计符合条件,可以让他们来试试,不仅能免费治疗,还能为中医研究出份力。”王大叔立刻掏出手机:“我现在就给他们打电话!”没过多久,王大叔就带着三个老伙计来了,都是常年胃寒的老病号,林墨给他们逐一辨证,都符合实验条件,当场就登记了信息。
一上午的时间,十位实验患者陆续复诊,艾灸至阳穴的五位患者恢复得都很好,除了王大叔,张女士也能正常吃生冷食物了,之前她吃一根冰棒就胃痛,昨天特意吃了一根,居然一点事都没有;刘大爷的睡眠也完全恢复了,每晚能睡七个多小时,精神好了很多。而艾灸灵台穴的五位患者,有三位症状缓解不明显,李阿姨还特意带来了自己的病历本:“林大夫,我艾灸了三天,后背都烤红了,胃里还是疼,你给我换换方案吧,我也想试试艾灸至阳穴。”林墨给李阿姨辨证后,现她是典型的胃寒实证,确实适合艾灸至阳穴,就给她调整了方案,还详细讲解了艾灸的注意事项。另外两位患者也主动要求换成至阳穴艾灸,林墨都一一为他们调整了方案,同时记录下他们的复诊数据,准备交给苏清瑶做后续分析。
中午时分,苏清瑶和陈小雨兴高采烈地回来了。苏清瑶一进门就举起手里的研究批准书:“林墨,我们的研究课题获批了!教授说这是今年最有创新性的课题,还申请了专项经费!”她兴奋地挥舞着批准书,“实验室也申请下来了,下周一就能开始使用,仪器都给我们预留好了,包括红外热成像仪!”陈小雨举着手机跑过来,屏幕上是苏清瑶和教授的合影,还有实验室的照片:“林哥,你看!这是学校的生理实验室,里面的仪器都是进口的,特别精密!我还采访了教授,他说‘经络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很有前景’!”她把视频播放给林墨看,教授的话清晰地传了出来,语气里满是认可。
陈小雨把手机里的视频保存好,笑着说:“这个视频出去,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我们的研究!我已经想好了标题,‘中医经络研究获高校支持,顶级实验室助力揭秘真相’,绝对有吸引力!”她翻着粉丝评论,“你看,已经有很多粉丝留言说想参与实验了,还有人问能不能线上咨询,我都一一回复了,让他们先填个问卷,符合条件的我们再联系。”她又拿出一个笔记本,“我还整理了粉丝们的问题,比如‘胃寒和胃炎有什么区别’‘艾灸后皮肤红正常吗’,我打算做一个问答系列视频,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林墨把整理好的复诊数据递给苏清瑶,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位患者的舌苔、脉象、疼痛评分和胃电指标变化:“你看,艾灸至阳穴的患者复诊效果都很好,疼痛缓解率平均达到了,胃电指标也基本恢复正常。”他指着王大叔的数据,“尤其是王大叔,他是典型的胃寒实证,艾灸后的疗效最显着,疼痛评分从分降到了分,胃电频率从次分升到了次分,已经完全正常了。”他又指着张阿姨的数据,“张阿姨是胃寒虚证,延长艾灸时间到二十分钟后,疗效明显提升,这说明体质不同,经络的反应也不同,我们在后续实验中一定要重点关注体质这个变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清瑶接过数据,快浏览着,拿出计算器核算了一下平均值和标准差:“这个现太重要了!”她在研究方案上用红笔做了标记,“我们在后续实验中要把体质作为分层变量,实证和虚证分开统计,这样结果会更准确。”她抬头看向林墨,眼里满是兴奋,“下周一开始招募新的患者,我已经和周边的三家社区医院打好招呼了,他们会帮我们筛选患者,预计三天内就能招满人。”她又补充道,“我还设计了患者日记,让每位患者每天记录胃痛程度、饮食情况和睡眠质量,这样能更全面地评估疗效。”她拿出打印好的患者日记样本,上面列着详细的表格,方便患者填写。
正在这时,马明哲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惊讶:“林墨,苏清瑶,我把你们的实验数据做了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太有意思了!”他刻意停顿了一下,像是在卖关子,随即郑重说道,“至阳穴组和灵台穴组的疗效差异特别明显,我计算了两组数据的p值,结果小于oo。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在统计学上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种疗效差异有以上的概率不是偶然生的,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特异性效果!”他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我特意联系了我们医院的神经科主任张教授,他看了数据后也特别感兴趣,说这事儿值得深挖,愿意亲自带队提供技术支持。”
苏清瑶接过林墨递来的手机,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张教授也愿意支持?那太好了!他可是神经生理领域的权威,有他的支持,我们的研究就能更深入了!”她对着电话说:“张教授您好,我是苏清瑶,非常感谢您能支持我们的研究!我们已经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下周一开始招募患者,到时候想请您给我们指导一下神经机制的检测方法。”电话那头传来张教授和蔼的声音:“小苏啊,我看了你们的数据,很有说服力,这个研究很有意义,我肯定支持。下周我有空,到时候去百草堂看看。”挂了电话,苏清瑶兴奋地跳了起来:“林墨,张教授下周要来看我们的实验!他可是国家重点实验室
挂了电话,苏清瑶看着林墨,眼神里满是期待:“林墨,我们一定能把这个研究做好,用科学数据证明经络的存在,让更多人认可中医!”
林墨笑着点头:“我相信我们能做到。但不管实验结果如何,中医的传承都不能丢。我们既要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医,也要守住中医的核心智慧,不能为了追求实证而丢掉辨证施治的精髓。”
赵铁山这时从后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束新鲜的艾草:“说得好!中医的根在传承,魂在创新。你们年轻人能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就是对中医最好的传承。”他把艾草递给陈小雨,“小雨,把这些艾草晒干,以后做实验用的艾条,都用咱们自己种的,保证药效。”
陈小雨接过艾草,笑着跑去后院:“好嘞!我一定把艾草晒得干干的,让我们的实验数据更准确!”
接下来的一周,林墨和苏清瑶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他们招募了二十位不同体质的胃寒患者,分成四组,分别艾灸至阳穴、灵台穴、足三里穴和非穴位对照组,用精密仪器监测艾灸过程中患者体内的各项指标变化。
马明哲和医院的神经科主任也参与进来,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神经机制的解读。陈小雨则每天拍短视频记录实验进展,科普经络和穴位的知识,百草堂的粉丝量越来越多,甚至有外地的患者慕名而来,想参与实验。
实验过程中,他们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艾灸至阳穴时,寒体质患者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下降,胃动素水平显着升高,而热体质患者的变化则不明显;艾灸足三里穴时,不管哪种体质,胃肠激素的变化都很显着,但对神经递质的影响较小;而艾灸灵台穴和非穴位对照组,各项指标变化都不明显。
“这个结果太有意义了!”苏清瑶看着统计报表,兴奋地说,“至阳穴对寒体质患者的神经-体液调节有特异性作用,这正好对应了中医‘寒者温之’的理论,也间接证明了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马明哲也点头认可:“从神经科的角度看,至阳穴的刺激可能通过脊神经后支,影响了交感神经链,进而调节胃部功能。但这种调节的特异性,确实和中医的经络循行规律高度吻合,值得进一步研究。”
林墨翻看着祖父的医案,里面记载的“至阳穴主治胃寒,不主治胃热”,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这说明古人通过长期实践,已经掌握了经络与体质、病症的关联规律。”他说,“我们的实验,只是用现代科学验证了这些规律。”
实验结束后,苏清瑶开始撰写研究论文。她把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结合起来,详细阐述了至阳穴治疗胃寒胃痛的作用机制,引用了实验数据作为支撑。林墨则在论文中补充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路和祖父的临床经验,让论文既有科学依据,又有中医特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论文完成后,他们将其投稿到《中华中医药杂志》。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录用通知,审稿专家对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间接实证,也为中医穴位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收到录用通知的那天,百草堂里一片欢腾。陈小雨抱着手机,在短视频里向粉丝们报喜:“我们的论文被核心期刊录用啦!中医经络不是玄学,是有科学依据的!”
苏清瑶拿着录用通知,激动地对林墨说:“我们成功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说中医是‘伪科学’了!”
林墨看着录用通知,又看向案几上的穴位铜人,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篇论文只是一个开始,中医的现代化之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坚持传承与创新结合,就一定能让中医文化扬光大。
赵铁山端着一壶热茶走进来,给每个人倒了一杯:“恭喜你们!这篇论文不仅是你们的成果,也是中医的进步。”他看着林墨和苏清瑶,“你们年轻人有知识、有闯劲,一定能把中医带到更高的舞台。”
林墨举起茶杯,对苏清瑶、陈小雨和赵铁山说:“这杯茶,敬传承,敬创新,也敬我们共同的中医事业!”
四人举杯相碰,茶香混着艾香,在百草堂里久久弥漫。窗外的铜人巷,阳光正好,街坊们笑着走过,偶尔有人探头进来,询问艾灸调理的事宜。林墨知道,这场关于经络是否存在的辩论,已经有了最好的答案——经络或许无法用解剖刀切开,但它存在于人体的功能网络中,存在于中医的临床实践中,更存在于传承与创新的碰撞中。
而这,只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传统智慧等待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解读,还有更多的中医技法等待他们去传承和创新。林墨看着身边志同道合的伙伴,心里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只要他们坚守初心,携手前行,就一定能让中医的艾火,在新时代燎原不息。
喜欢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请大家收藏:dududu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