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好消息传来——他们的论文被《自然·医学》录用,并作为封面文章表!论文的标题是《中医经络通道的实证研究:艾灸至阳穴调节胃寒胃痛的神经-体液-能量代谢机制》,作者名单里,林墨、苏清瑶、张教授、马明哲、李主任、赵铁山的名字赫然在列。
论文表的那天,百草堂里挤满了人。张教授、李主任、马明哲、中科院的研究员都来了,还有市电视台的刘敏和摄像师,要做一期“中医走向世界”的专题报道。陈小雨举着手机做直播,镜头里,林墨手里拿着《自然·医学》的封面,上面印着经络铜人和细胞电位传导曲线的合成图。
赵铁山站在人群中央,手里拿着祖父的《经络通道辨证录》,对着镜头说:“这不是我和林墨的成功,是老祖宗中医智慧的成功,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成功。‘通道’理论不是终点,是,我们会继续研究,让中医的智慧为更多人服务,让这股艾火,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林墨看着身边的伙伴,看着镜头前的观众,心里充满了感慨。从最初的经络是否存在的辩论,到赵铁山的“通道”解惑,再到如今的论文表,他们走过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的道路。这条路上,有质疑,有挑战,但更多的是坚守与创新。他知道,“通道”理论的表只是一个开始,中医的现代化之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坚守初心,携手前行,就一定能让这门古老的学问,在新时代焕出更耀眼的光芒。
直播结束时,陈小雨的粉丝量突破了百万,后台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咨询和合作意向。林墨看着窗外,铜人巷的路灯已经亮起,昏黄的灯光下,有患者在排队复诊,有志愿者在咨询实验,有记者在采访记录。百草堂的艾烟袅袅升起,带着千年的清香,飘向远方,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传承与新生的故事。
当晚,林墨在祖父的医案上,写下了新的一页:“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通道’理论获世界认可,非一人之功,乃中医智慧之必然。今立此志,愿以毕生之力,探‘通道’之奥秘,传中医之薪火,解万民之病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写完后,他放下笔,抬头看向窗外。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经络铜人上,朱砂画的“通道”线条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仿佛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向更广阔的世界。
马明哲立刻上前一步,指着图表右侧的解剖标注:“张教授您看,至阳穴下方对应着胸髓第七节段的神经根,而灵台穴对应第八节段。我们推测艾灸的温热刺激可能通过脊神经反射弧影响内脏功能,但具体是通过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神经调节,目前还没有明确结论。”
赵铁山端着茶盘过来,给众人各倒了一杯茶,慢悠悠地说:“老辈人不说什么神经节段,只讲‘督脉为阳脉之海,至阳穴乃阳气所聚之处,胃寒者得此阳气温煦,寒凝自散’。你们说的那些名词我听不懂,但这穴位的功效,是祖祖辈辈治出来的经验。”
张教授接过茶杯,轻啜一口,目光在赵铁山和林墨之间流转:“赵老说得有道理,经验医学的价值不容小觑,但现代医学需要弄清楚‘为什么有效’。林大夫,我听说你之前用至阳穴急救过一位胃痉挛患者,能详细说说当时的情况吗?”
林墨点头,思绪回到那次紧急救治的场景:“那是个四十多岁的出租车司机,中午吃了碗凉面,又吹了空调,突然捂着胸口蹲在地上疼得直冒冷汗。我当时摸他的脉象,沉紧有力,舌苔白腻,判断是寒邪直中胃腑,气机阻滞。来不及准备太多,就拿了根陈年艾条,在他至阳穴上悬灸,大概三分钟不到,他就说胸口的憋闷感减轻了,五分钟后疼痛基本缓解。”
“哦?这么快?”张教授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有没有观察到他的面部表情或者肢体反应?比如有没有出汗、肌肉放松之类的表现?”
“有,”林墨回忆得很细致,“灸到两分钟左右,他额头开始冒细汗,原本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了,一开始攥着拳头的手也松开了。我当时还注意到,他的呼吸从急促变得平稳,这应该是气机通畅的表现。”
苏清瑶适时补充:“我们后续追踪了这位患者,他之前有五年的慢性胃炎病史,那次急救后,我们给他制定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理方案,每周艾灸至阳穴和中脘穴两次,配合生姜红枣茶。现在他的胃炎复频率从每月三四次降到了每月一次,胃功能检测的各项指标也都有提升。”她打开随身带的文件夹,拿出一份完整的病例档案,“这是他的随访记录,包括症状评分、胃镜报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都在这里。”
张教授接过病例档案,一页一页仔细翻阅,时而点头,时而在笔记本上快记录。陈小雨举着手机悄悄拍摄,镜头从众人的表情扫到桌上的病例和数据图表,嘴里还小声给直播间的观众解说:“家人们看到了吗?这位就是神经生理领域的泰斗张教授,正在看我们百草堂的病例档案呢,这可是对我们中医实力的最大认可!”
过了足足二十分钟,张教授才合上病例档案,抬头看向林墨:“林大夫,我有个不情之请,不知道能不能现场看一次你施灸?最好是针对胃部不适的患者,这样我们可以实时监测一些指标。”
林墨还没开口,苏清瑶就抢先说道:“张教授,太巧了!我们今天上午预约了一位胃寒型胃痛的患者,九点半就到,现在还有二十分钟,正好可以安排。我们之前已经和患者沟通过科研观测的事,他也同意配合。”
“那真是太好了!”张教授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马主任,你把带来的监测仪器赶紧准备好,我们测一下施灸前后的胃电活动、皮肤温度和心率变异性,看看能不能捕捉到关键的变化数据。”
马明哲立刻招呼随行的助手,从车上搬下来两台便携式监测仪器。陈小雨好奇地凑过去看:“马医生,这东西是测什么的呀?能看出艾灸是不是真的起作用了吗?”
马明哲一边调试仪器一边解释:“这台是胃电图仪,能监测胃平滑肌的电活动,判断胃动力情况;这台是多参数生理监测仪,能测皮肤温度、心率、呼吸和心率变异性,心率变异性可以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如果艾灸真的能调节内脏功能,这些指标应该会有相应的改变。”
九点二十五分,患者准时到达。这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性,穿着厚厚的棉袄,进门就搓着手说:“林大夫,我这胃又开始不舒服了,昨天晚上吃了点凉菜,半夜就疼醒了,一直隐隐作痛到现在。”
林墨让患者坐下,先给他诊脉,又看了舌苔,问道:“除了胃痛,有没有怕冷、反酸、嗳气的症状?大便是不是偏稀?”
“对对对,”患者连连点头,“特别怕冷,一到冬天胃就更不舒服,反酸倒没有,就是老嗳气,大便确实有点稀,不成形。”
“嗯,典型的胃寒证,”林墨对张教授说,“脉象沉迟,舌苔白滑,加上患者的症状,符合中医‘胃寒凝滞’的辨证。接下来我会艾灸他的至阳穴和中脘穴,先灸至阳穴,再灸中脘穴,每个穴位灸十分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马明哲和助手已经准备好仪器,给患者贴上电极片,连接好监测仪器。屏幕上很快出现了波动的曲线,马明哲指着屏幕说:“张教授,您看,现在患者的胃电频率是次分钟,低于正常的o-o次分钟,振幅也偏低,说明胃动力不足;心率变异性的低频成分偏高,高频成分偏低,提示交感神经张力偏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张教授凑近屏幕观察:“好,记录下基础数据,我们开始施灸吧。林大夫,麻烦你操作的时候慢一点,我们好同步观察指标变化。”
林墨从竹筐里拿出一根陈年艾条,点燃后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夹着,在患者至阳穴上方约三厘米处悬灸。他的手腕稳定,艾条始终保持在穴位正上方,艾烟袅袅升起,带着淡淡的艾草清香。
“患者现在有没有什么感觉?”苏清瑶轻声问道。
“有,”患者闭着眼睛感受着,“觉得有股热流从后背往肚子里钻,暖暖的,挺舒服,胃痛好像减轻了一点。”
“注意看仪器!”马明哲突然喊道,“胃电频率开始上升了,现在已经到次分钟了,振幅也在增加!皮肤温度也上来了,从c升到c了!”
张教授立刻凑到监测仪前,眼睛紧盯着屏幕:“心率变异性怎么样?高频成分有没有变化?”
“高频成分在上升,低频成分在下降,自主神经的平衡在改善!”马明哲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张教授,这变化太明显了,才施灸三分钟就有这么显着的改变,之前我们做其他理疗实验的时候,很少有这么快的反应。”
赵铁山在一旁端着茶杯,慢悠悠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至阳穴通督脉,督脉主一身阳气,艾灸这里能快补阳散寒,阳气一足,胃寒自然就散了,胃动力也就上来了。你们这些仪器测出来的,不就是我们老辈人说的‘阳气通达’的表现嘛。”
张教授没有反驳,只是专注地看着屏幕上的曲线变化。五分钟后,林墨移动艾条,开始灸中脘穴。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四寸处,是胃的募穴。艾条刚一靠近,患者就说:“肚子里更暖和了,那股热流好像和后背的热流汇合到一起了,胃痛基本上不疼了。”
“胃电频率稳定在次分钟,振幅达到了正常范围的上限!”马明哲报出数据,“皮肤温度升到c,心率变异性的高频成分已经过低频成分,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平衡了!”
十分钟后,施灸结束。林墨熄灭艾条,对患者说:“感觉怎么样?胃还疼吗?”
患者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笑着说:“不疼了,一点都不疼了,浑身都觉得暖和,舒服多了!林大夫,你的艾灸真是太神了!”
张教授让马明哲打印出监测数据,反复对比着基础数据和施灸后的数据分析:“不可思议,短短二十分钟,各项指标都恢复到了正常范围,尤其是胃电活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非常显着。这说明艾灸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起效很快。”
他转向林墨,语气变得十分郑重:“林大夫,我之前对中医艾灸确实有一些偏见,认为缺乏科学依据。但今天亲眼看到实验数据,又见证了临床疗效,我不得不承认,艾灸疗法有其独特的价值。你们做的这个研究非常有意义,把传统中医经验和现代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为我们揭示艾灸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林墨谦虚地说:“张教授过奖了,我们也是在摸索阶段。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同的证型用药和穴位都不一样,这次的实验只是针对胃寒型胃痛,后续我们还想针对其他证型做更多的研究,看看艾灸的作用机制是不是有差异。”
“这个思路很好!”张教授表示赞同,“中医的辨证施治是核心特色,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研究不同证型的疾病。我建议你们可以申请一个科研课题,系统地研究艾灸对不同证型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我可以帮你们写推荐信,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申请资助。”
苏清瑶眼睛一亮:“真的吗?张教授!如果能得到您的推荐,我们课题申请的成功率肯定会大大提高!我们之前就有这个想法,但是一直担心缺乏权威专家的支持。”
“没问题,”张教授点头,“科学研究只看事实,不看门户之见。你们的研究有临床基础,有初步的数据支撑,又能结合中医的特色理论,很有研究价值。我回去后就给你们写推荐信,另外,我们实验室也可以和你们合作,利用我们的神经电生理平台,深入研究艾灸对神经-内脏反射的影响。”
马明哲也连忙说:“我们医院的消化内科也可以参与进来,提供更多的病例资源,协助你们做临床观察和数据统计。之前我对艾灸有误解,现在看来,中西医结合确实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一起把这个研究做深做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