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院的欢声笑语穿透了信纸,给远在都的唐悦带来了鼓舞。
连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都懂得用自己的智慧去反抗欺凌,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又有什么理由退缩呢?
唐悦心里反抗的种子,在肖芷涵的浇灌和虎子的激励下,终于破土而出。
她决定,不再逃避,不再沉默。
唐悦要用自己的方式向父亲、向那个陈旧的观念起挑战。
她选择的武器不是哭闹,不是争吵,而是一封信。
一封承载着她所有思想、情感和决心的长信。
做出这个决定后,唐悦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她不再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她重新燃起了斗志。
接下来的几天,唐悦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写这封信上。
学校的图书馆成了她的第二个家。
她查阅了大量的书籍,从古代的《女诫》,到近代的《新青年》,再到最新的《婚姻法》。
唐悦想用充分的理论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她要把这封信写成一篇有理有据的檄文。
肖芷涵则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和最忠实的读者。
每天晚上,唐悦都会把当天写好的草稿拿给肖芷涵看。
两个人会凑在台灯下,逐字逐句地进行推敲和修改。
“芷涵,你看这里,我这样写,会不会太直接了?会不会把我爸给惹毛了?”
唐悦指着草稿上的一句话,有些担忧地问。
那句话是:女儿不是你的附属品,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
肖芷涵沉思了一下,说:“我觉得,这句话可以保留。”
“但是,我们可以在前面加一句,作为铺垫。”
“你可以先肯定父亲对你的爱,可以说,我知道,你为我安排这门亲事,是出于对我的爱护,是希望我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先肯定他的出点,让他能听得进去。”
“然后再转折,说,但是,时代不同了,女儿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追求。我所理解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安稳,更是精神上的契合与自由。”
“这样一来,语气就缓和了,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唐悦听着肖芷涵的分析,眼睛越来越亮。
“对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她一拍脑门。
“先扬后抑,先共情,再表达观点,这样效果肯定更好!”
唐悦立刻拿起笔,在草稿上刷刷地修改起来。
肖芷涵看着她认真的侧脸,微笑着点头。
她知道,唐悦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蜕变。
这场蜕变不仅仅是为了反抗一门婚事,更是她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
信的第一部分,唐悦写了她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她回忆了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父亲教她读书写字,母亲为她缝补衣裳。
她的文字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唐悦想让父亲知道,她爱这个家,不是不知感恩。
信的第二部分,她开始阐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
她引用了书上的名言警句,也结合了自己身边同学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