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大院里,权力的真空状态没持续太久。
马副局长倒台的第三天,关于接替人选的传闻就开始甚嚣尘上。
几个背景深厚、资历相当的干部,都成了大家私下议论的热门人选。
其中呼声最高的,是一个叫王振的干部。
王振四十出头,身材微胖,脸上总挂着笑容。
他见人总是未语先笑,说话慢条斯理,让人如沐春风。
在机关里,王振的人缘极好,几乎没人说他坏话。
大家都觉得他为人谦和,没有架子,是个典型的老好人。
但顾言洲知道,越是这样的人,城府越深。
一个人如果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他,那他必然有着高的伪装技巧和手腕。
这种人,会在你放松警惕时,露出毒牙。
顾言洲第一次和王振正面接触,是在一次军区内部会议上。
会议主题是讨论如何填补被召回的通讯设备留下的空白。
作为扳倒马副局长的关键人物,又是信息化作战领域的专家,顾言洲也被邀请参加。
会议上,各方代表争论不休。
有人主张采购国外先进设备,有人则坚持支持国产,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场面一度陷入僵局。
这时,一直沉默的王振清了清嗓子,开了口。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觉得大家的意见都有道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补齐短板,形成战斗力。”
王振先肯定了第一方的观点。
“但从长远来看,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终究是心腹大患。”
他又肯定了第二方的观点。
“所以,我个人有个不太成熟的建议。”
王振笑了笑。
“我们能不能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少量引进国外尖端设备,用于应急和研究。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加大对国内相关科研单位的支持力度,争取在三到五年内,研出我们自己的设备。”
“这样既解决了燃眉之急,又为长远展打下基础。既能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又能带动我们自己的产业升级。”
王振的话滴水不漏,面面俱到。
他巧妙地将两种对立观点融合,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反驳的折中方案。
会议室里短暂沉默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王振同志这个建议好啊!”
“考虑得非常周全,有大局观!”
主持会议的长也赞许地点了点头。
顾言洲看着台上笑容谦和的王振,觉得这个人手腕不简单。
王振看似在解决问题,实际是在收拢人心,展示能力。
而且,他提出的方案看似完美,却暗藏玄机。
少量引进国外设备,这个“少量”是多少?由谁来决定?
集中力量支持国内研,这个“力量”怎么分配?支持哪些单位?
这些模糊地带都为他日后的权力寻租留下了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