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我凭化学在乱世茍活(穿书) > 第154章 是黎明是曙光 在未完全降临的暮色中(第3页)

第154章 是黎明是曙光 在未完全降临的暮色中(第3页)

这番谢语说得恳切,却无半分热络,更像一种恪守礼数的陈述。

“如今我主已平安,在下心愿已了,不便在此久留。”他身姿微敛,露出告辞之意。

听他言辞疏冷,羽涅深知这其种因由。

她想起顾相执早上带来的消息,现下王家全城搜捕凶手,加上搜寻萧成衍的御马监,城内得罗网愈发严密。

此刻的建安城,于韩介而言,无异于龙潭虎xue,步步皆是杀机。

念及此处,她出声唤住他:“韩近侍,城中形势危险,想必你也深有体会,你欲往何处去?”

韩介回答的简洁:“回南殷。”

他目光如炬,直直望向羽涅:“公主应当知晓,南殷与北邺,战事已近在眼前。韩介身为南殷人,国难当头,自当回归故土,效命沙场。”

此言一出,羽涅试图留下他,不让他冒险:“韩近侍的忠义,我素来敬佩。正因敬佩,我更不愿见近侍你投身于血腥厮杀。王权之争,不一定非要万千士卒的鲜血与白骨来书写,两国之间,除兵戎相见,还存在另一条路……”

“公主不必再说下去!”他猜到她要说甚麽,猝然打断她:“北邺已陈兵于长江畔,桓恂不也已南下而去。事到如今,我南殷唯有一战,才能获得生机。”

“公主口中的和谈,在韩介听来,不过是弱者怯战的奢望,是强者吞并的缓兵之计。在下的剑,只信战场上的道理。”

“何况茍且偷生,非丈夫所为。我滞留北邺的每一日,于我而言都是一种煎熬。家国在前,匹夫有责,韩介岂能因一己安危而畏缩不前。”

他目光锐利,字句铿锵:“此外,有句话,我需在此刻向公主言明。他日若有缘在战场相逢,韩介身为南殷将领,绝不会因今日的告知之恩而手下留情。还请公主,早做准备。”

他话语中的决绝,清楚地告诉她,他意已决,再难动摇。

“韩近侍。”她仍不想放弃:“我知你意,可你曾想过,每一场沙场对决的背後,是多少家庭的支离破碎,多少黎民百姓付出骨肉分离的代价,南殷的利益,北邺的疆土,难道都不比上百姓的命?”

韩介立在原地,面容丝毫未有变化。

她话语中描绘的生灵涂炭,未能在他眼中激起任何波动。

待她说完,他平静道:“公主悲悯,韩介敬佩。”

“然,公主可曾俯瞰过这天下舆图,纵观古今,分久必合,乃天命所归。今日之天下,裂土分疆,战乱频仍,此等百姓之苦,正是源于没有一个强大的王朝一统四海,终结乱世。”

“唯有天下一统,方能止戈。而要成就这千秋万代的太平,不得不经历阵痛。一代人的血,若能换来後世百代的安宁,这代价,虽惨烈,却必要。今日若因一时心慈而和谈,不过是茍延残喘,将眼前的战祸遗留给我们的子孙。到时,他们流的血,或许会更多。”

“目前这一战,实为万世开太平之基石。公主口中的苍生性命,韩介并非无视,正因如此,我才更要回去,助我主上,削株掘根,君临天下,奄有四海,彻底终结这循环不休的乱局。”

韩介话音落下,殿内重新归于平静。

隋恩担心的瞧了瞧羽涅。

“以战止战”的逻辑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甚至被许多枭雄奉为圭臬。

她跟着追问:“韩近侍所言的太平,究竟是谁的太平,是帝王将相名垂青史的太平,还是路边骸骨得以安息的太平?”

“一将功成万骨枯。天下一统方能止戈,以杀止杀,只会産生无休止的战乱。”

“真正的太平,不应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而应源于人心的认同。若不能让人心归附,再辽阔的疆域,也不过是下一场战争的导火索。”

“公主!”韩介沉声打断,他的眼神里没有恼怒,只有一种近乎残忍的了然:“您这番话,慈悲,正确,却百无一用。”

“无用?”羽涅疑问。

“是,无用。”

韩介斩钉截铁,望着她,跟望着一个不懂事孩童一样。她那些道理,在他眼中宛如小孩儿过家家的论调。

“尊严丶和平,从来不是谈出来而是打出来的。您悲悯百姓,但若因悲悯而放下手中之剑,迟早被人鱼肉。”

她瞬间顿住。

她明白,韩介的话没有错。

许久,没有人在说话,在这沉默里,一个更庞大丶更令人绝望的念头浮现在她脑海。

忽然,她认识到,她所秉持的信念,面对现实,脆弱得不堪一击。

没有人会因她这番人心归附的言论而放下武器,它无法阻挡战火。

理想悬于明月,而现实,是泥泞的血土。

她与韩介,乃至这天下间所有厮杀争斗的人们,其实都困在同一个无解的局里。

决定一个人为何而战的,有时从来不是道理的对错,而是他的出身,他所站的立场,以及他所要维护的利益。

他是南殷人,骨子里流淌着为南殷开疆拓土丶博取功名的血。他们从降生于各自阵营的那一刻起,道路就已划定。

所有的劝说,在此刻都显得可笑。

只要这世间有不同的阵营丶不同的利益,争斗就永不会停止。今日的和谈,不过是下一次战争的预备,杀戮会传递,直至一方被彻底吞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