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青衿负雪,执手山河 > 孙辈长成各展其才(第1页)

孙辈长成各展其才(第1页)

孙辈长成,各展其才

沈承佑与王若曦的一双儿女沈继业丶沈继芳,转眼已长成挺拔少年与温婉少女。沈继业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武学天赋,跟着父亲修习骑射兵法,眉宇间自带刚毅之气,常对着边境地图凝神思索,立志要像祖父沈念卿丶父亲沈承佑那般,驰骋沙场护家国安宁;沈继芳则承袭了曾祖母苏云卿的聪慧温婉,不喜舞刀弄枪,反倒对诗词医理情有独钟,捧着医书便能静坐整日,指尖抚过草药时眼底满是悲悯,一心想悬壶济世,为百姓解除病痛。

沈继业十八岁那年,恰逢边境军营征兵,他瞒着父母递上参军文书,待旨意下来时,沈承佑望着儿子眼中的坚定,虽有不舍却终是颔首应允。临行前夜,沈承佑将家传的玉佩系在他腰间,沉声道:“继业,军营不比家中,战场更是生死一线。身为沈家子孙,当以家国为重丶百姓为先,但切记不可鲁莽行事,智勇双全方能护得自身与袍泽周全。”王若曦红着眼眶为儿子收拾行囊,塞了满满一包他爱吃的桂花糕,反复叮嘱:“照顾好自己,爹娘与妹妹在江南等你平安归来。”

沈继芳则在江南选了一处临溪的宅院,开设了医馆,取名“承安堂”——既承载着对先辈仁心的传承,也寄托着守护百姓安康的心愿。她医术精湛,又秉持着“医者仁心”的准则,收费公道,对贫苦百姓更是分文不取,甚至时常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诊治。不过半年光景,“承安堂”便在江南一带声名鹊起,百姓们提起沈大夫,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

这日恰逢休沐,沈承佑与王若曦特意备了点心,前往“承安堂”探望女儿。刚到门口,便听见堂内传来温和的问诊声,只见沈继芳正坐在案前,为一位佝偻着背的老妇人把脉,指尖轻搭丶神色专注,时不时柔声询问症状,语气耐心得不像话。待诊完脉,她又细心写下药方,叮嘱学徒按方抓药,还特意交代老妇人饮食禁忌,直至老人拄着拐杖安心离去,才擡眼望见门口的父母。

“爹,娘,你们怎麽来了?”沈继芳眼中闪过惊喜,连忙起身迎上前,袖口沾染的草药香随之散开。

王若曦快步上前握住女儿的手,指尖触到她微凉的掌心,心疼道:“瞧你这孩子,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我们来给你送些点心,也看看你身子是否安好。”

沈承佑目光扫过堂内悬挂的“妙手仁心”牌匾,那是百姓们自发送来的,字迹遒劲有力。他欣慰颔首,声音里满是骄傲:“继芳,你做得很好。你曾祖母一生行医救人,如今你接过她的衣钵,以仁心待患,爹为你自豪。”

沈继芳脸颊微红,羞涩笑道:“爹过奖了,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能为百姓减轻病痛,我心里也踏实。”

话音刚落,一名身着军卒服饰的汉子匆匆闯入医馆,手中举着一封书信:“沈小姐,这是边境沈校尉托人快马送来的家书!”

沈继芳眼睛一亮,连忙接过书信,指尖微微颤抖地拆开。信中,沈继业详细讲述了边境的军营生活,说起自己首次随队巡逻的见闻,也提及某次小胜突厥骑兵的战绩,字里行间满是少年人的意气风发。沈继芳越读嘴角笑意越浓,忍不住念出声来,沈承佑与王若曦凑在一旁静静聆听,望着女儿眼中的骄傲,夫妻二人相视一笑,心中满是欣慰与安宁——他们的孩子,终究都长成了有担当丶有作为的模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