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多言,”慕容博果断下令,“限这几日内将参合庄物资尽数转移,全部运往东州。”
他不再与儿子多言,直接敲定决策。
随后,慕容博特意强调:“抵达之后,即刻起事,打出光复大燕旗号。”
此言既为安慕容复之心,亦防其滋生事端。
为此,慕容博决定亲自督导儿子修习参合指等武功,庄中事务皆交邓百川等人打理,以免慕容复再度插手。
慕容复虽心有不甘,却因父亲强势,只得顺从。
此时,邓百川近前低声请示:“老爷,那边……”
慕容博知其意指,摆手冷然道:“不必理会。王家与我们非一路人,任其自便。”
曼陀山庄不必过问。
至于是否受牵连?慕容博心知不会——只因那是王家一脉。
王家乃顶尖世家,曼陀山庄属其分支,纵使关系疏远,亦非他人可轻易动摇。
然而,姑苏王氏终究属于王家一脉,因而无人敢轻易寻衅滋事。
因此,慕容博并未觉得有何不妥。
即便真有问题,又与我何干?
……
另一边,当朝廷再次调遣十万大军出征,慕容博亦准备于东州起兵之际,远在冀州的苏牧已进驻北部的莱阳城。
苏牧选定莱阳府衙为临时治所,命锦衣卫严密防守,又从北府军调遣三千精兵驻守外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毕竟锦衣卫尚未完成对莱阳的彻底清查,苏牧行事处处谨慎。
谨慎无大错,总是没错的。
不过,苏牧此时无暇顾及城内清理事务,此类事宜由锦衣卫负责,无需他亲自过问。
他当前所关注的,是冀州方面的军情动向。
“吕布已逼近邺城,沿途几无阻碍,各县抵抗微弱,兵力严重不足。看来安云天是决意放弃北部的莱阳、清河一带,打算固守邺城。”
萧廷闻言,略显局促地答道:“主上,用兵之事,属下并不擅长。”
“并非问你,不必紧张。”苏牧摆了摆手,目光仍落在面前的北方四州详图上。
用兵之事,问萧廷自然无用,还需苏牧自行谋划。
他原本计划取冀州,后又改变策略,决定在邺城外与敌军展开消耗。
在这方面,苏牧毫不畏惧——他的士卒无需粮草补给,自然不怕消耗。
此外,潜入洛阳的锦衣卫传来消息,朝廷已再派十万大军支援冀州,这早在他预料之中。
冀州乃北方四州之关键,地域最广、人口最多、最为富庶,在天下十六州中亦位列前二,仅次于扬州。
朝廷绝不可能坐视他夺取冀州,否则中原危矣,青州、徐州也将面临巨大压力。
“主上,吕布那边压力不小。他麾下仅三千骑兵,即便后续有援军抵达,但若被敌军探知他兵力薄弱,恐怕……”萧廷面带忧色地说道。
苏牧却淡然挥手:“吕布虽只领三千骑兵,但冀州地势利于骑兵驰骋,无须多虑。”
以吕布的实力来看,根本无需担忧,苏牧对他极为放心。即便遭到围困,也不会有大碍。
毕竟,那是凡境界的强者,远非大宗师可比,再加上三千玄甲铁骑,实在没有惊慌的必要。
玄甲军全副武装,再配上吕布的飞将之能,敌军根本难以留下他们。所以吕布那边,苏牧丝毫不担心。
当然,前提是吕布不乱来,只要不冲动行事,就不会有问题。
萧廷虽不擅长军务,但仍适时提出建议。他提到吕布兵力可能不足,这引起了苏牧的注意。
苏牧原认为吕布和玄甲军不会出问题,但既然萧廷提出兵力问题,他决定加以重视。
经过一番思考,苏牧做出决定:先派八千骑兵紧急支援邺城,其余一万两千骑兵暂缓行动。
他需要给大夏更多时间调集兵力,同时也为自己争取时间。当前,苏牧已准备好召唤,但仍想再等一次召唤机会,也就是再等七天。
因此,时间上不必着急,反而应该拖延一下。
“萧廷,你去门外守着。”
想到这里,苏牧示意萧廷到房外守候,自己要开始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