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牧指向始终静立一旁的张辽:“这是张辽。孤本就属意由他率领北府军团出征。若诸位无异议,此次主帅就定为张辽。”
荀彧当即应道:“大王圣明。但不知此次北府军团需出动多少兵力?”
北府军团共有十万将士,此次出兵规模尚需商议。
苏牧淡然道:“五万足矣,若需增援,再调不迟。”
此前他已与张辽商议过,北府军出兵五万,在他看来已是足够。
上官月如起身进言:“大王,冀州既归,幽州已成孤地。臣以为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她认为五万兵马足够,且幽州夹在宣州与冀州之间,已与中原隔绝,大有轻易收复的可能。
一旦敌军士气低落,便可能溃不成军。
她进一步提议可散布谣言,扰乱敌军,或可不费一兵一卒夺下幽州。
吕雉深以为然,附议道:“不错,幽州孤立无援,士气必然不振,我军可徐徐图之。”
夏原吉却提醒道:“还有一处不可忽略——海上。”
于凤舞随即开口:“大王,大夏水师实力平平,且海上风险重重,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臣以为,大夏不会冒此风险。”
苏牧沉吟片刻,道:“大夏虽未必冒险,但亦不可不防。”
吕雉急忙劝阻:“大王,如今水师尚不可用,若派新归附的东溟派出海,臣等难以放心。”
她对新降之人仍存戒心,担心一旦出海,恐生变故。
杜如晦亦表赞同:“吕中书令所言极是,登莱水师初归,不宜委以重任。”
苏牧看向众人,问道:“你们是担心孤执意推进海上进攻之策?”
荀彧与于凤舞齐声回禀:“臣等不敢。”
但此事不可明言。
至少荀彧与于凤舞二人不宜出面。
无论荀彧还是于凤舞,都不适合直接表态,反倒是吕雉等人更为合适。
三省之中,中书省权力较大,两位中书令上官月如和吕雉注定与苏牧关系密切。正因如此,苏牧并不担心她们会专权。
即便其中有吕雉,但有上官月如在旁牵制,也不成问题。
此外,门下省的存在也对中书省形成制约,因此中书令想要专权难度极大。
而尚书省则是执行机构。
若论三省之中谁最受苏牧重视?
毫无疑问,当属荀彧。
因此,苏牧完全可以绕过中书、门下二省,直接向尚书省下达命令。
上官月如虽才华出众,但与荀彧这样的王佐之才相比,仍稍逊一筹,故而苏牧对荀彧予以绝对信任。
因此,文官以荀彧为,武将以于凤舞为,这二人日后必将成为苏牧麾下文武两派的领军人物。
苏牧摆了摆手,示意荀彧、于凤舞等人落座,随后说道:“你们所言……孤心中有数,不必担忧。孤并无此打算,如今的登莱水师不过空有虚名。”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登莱水师现今毫无战力。即便大夏水师不堪,终究是正规水师。若真交锋,胜负难料。”
大夏水师虽弱,却是正规编制;而己方的登莱水师纪律涣散,苏牧并不指望其能有何战力。
至于大夏是否会从海上输送兵力支援,尚难断言,这取决于青州能否与幽州取得联系。
青州本有水师,若州牧有所觉悟,或朝廷直接下令,确有从海上支援幽州的可能性。
上官月如听闻此言,心中已有计较。
她起身禀报:“大王,若大夏有意支援幽州,理应早已联系。依目前情报来看,并无迹象表明此事。故臣以为,幽州之事……”
她略作停顿,继续道:“从海上输送兵力支援,可能性微乎其微。臣认为可派兵进攻幽州。至于海上威胁……可命锦衣卫在青州详加探查。若青州水师有所异动,届时再谋对策。”
大夏是否会动用水师支援?
此事难以预料。
但若青州水师真有动静,则幽州战事需战决。
听上官月如提及此事,吕雉沉思片刻,亦有所言。
她向苏牧躬身一礼,正色道:“大王,依臣看来,青州水师即便有所行动,至少也要半个月之后。在这半个月里,以北府军团的实力,攻克幽州应当不成问题。”
由于幽州与中原隔绝,大夏若想支援,必须调动青州水师,这一过程耗时甚久。因此以北府军团的战力,拿下幽州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我方不出差错,短期内取胜应当不难。
但房玄龄对吕雉的说法并不完全赞同,他严肃地说道:“吕中书令,此话还是谨慎为好。”用兵之事,哪能如此一帆风顺?即便形势有利,也应更加谨慎。轻敌大意万万不可。虽然幽州与中原联系中断,却也不能因此轻视幽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