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综武:人在边城召唤铁骑横扫北蛮 > 第109章(第1页)

第109章(第1页)

听罢苏牧的吩咐,荀彧面露苦笑,徐徐言道:“大王既已明白,便不该存此念头。攻占青州一事……依臣之见,不如待幽州平定之后,再作计议更为稳妥。”

稍作停顿,荀彧又补充道:“若并州那边有所动作,届时我们或将陷入三线作战之境。”

“三线作战不过是一种可能,若张辽进军神,说不定在我等对青州用兵之前,便已攻克幽州。”

苏牧虽认同荀彧所言有理,却认为此仅为理论可能。以张辽之,或许真能在青州战事开启前拿下幽州。

荀彧只得再次苦笑着拱手进言:“大王,这终究只是推测,万一……”

苏牧打断了荀彧,语气坚决:“没有万一。况且,在张辽拿下幽州之前,孤不会大举进攻青州,你大可宽心。”

见苏牧似已决意,上官月如连忙开口:“大王,尚有一事需考量。一旦您亲临前线的消息传出,即便并州原本无意,恐怕也会生出异心。”

“此事孤已思虑过。北府军团尚有五万兵马,加之城卫军,足可应对。”苏牧摆了摆手,不以为意。

荀彧本欲再劝,深恐苏牧亲赴前线后贸然对青州用兵,一旦处置不当,恐酿大患。

然而未等荀彧开口,上官月如已抢先说道:

“左仆射,三线作战之危,关键在于并州李家是否真有动手之意。此前李家一直按兵不动,我相信大夏朝堂不会毫无反应,只是碍于眼下局势,暂时未便难。但若李家当真进犯冀州,大夏朝堂绝不会坐视不理。”

并州李家在先前冀州之战中始终未有动作,想必自有盘算。此时若敢直取冀州,大夏朝堂必会兴师问罪。

说到底,宣州、冀州之事已令大夏深感忌惮。若再让李家得利,岂非又添一方割据势力?

苏牧并无世家背景,皇帝虽存戒心,却觉一介武夫难成气候。再善战又如何?岂能治理天下?

但李家则不同,身为并州世家之一,本就拥有庞大的世家子弟支撑。若一旦举旗并占据冀州,后果不堪设想。

届时冀州内的世家很可能倒向李家,甚至导致改朝换代。

皇帝敢赌这一局吗?

他赌不起。

苏牧建立的这个政权必须予以铲除,而李家的势力也不能任其扩张野心,朝廷势必会在两者之间做出抉择:究竟是已经割据一方的汉王苏牧更难应对,还是根基深厚的李家更需忌惮?

一方没有世家背景,另一方则是世家出身——这还需要犹豫吗?

上官月如话音落下,荀彧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片刻后,他躬身行礼,郑重进言:

“大王,依臣之见,必要的防备不可少,但在张辽未能攻下幽州之前,臣以为不宜对青州大举用兵,恳请大王三思!”

荀彧深知必须拉住苏牧,绝不能让他在此时兴起大规模进攻青州的念头——不论时机是否适宜。

总之,必须等张辽拿下幽州,再议出兵之事。

“文若放心,孤自有分寸。”苏牧清楚荀彧在担忧什么——无非是怕自己一时兴起,便调兵大举进攻。

“既然大王明白,臣便不再多言。”

闻言,荀彧拱手一礼,低声回应。

接着,他又望向于凤舞,轻声道:“大都督,还请你多加留意,莫让大王做出误判。”

“左仆射请放心,我心中有数。”于凤舞轻轻一叹,应声道。

其实无需荀彧提醒,她也知道该如何行事。

确实不能任由苏牧轻举妄动。

她自会从旁看顾。

苏牧随即下令,要求立即着手备战。

“事不宜迟,即刻整备。飞凤军团目前在前线驻有十五万人,此次再调三万人增援,若后续局势有变……”

说到此处,苏牧略作停顿,续道:“届时再议。”

十八万大军,应当足够应对。

听苏牧如此部署,荀彧眼皮微跳,却终究忍住了劝谏。

只要飞凤军团兵力不过二十万,便还不至于令人太过忧心。

但十八万之数,已隐现风险。

莫非……

“大王,请恕臣多言,臣仍有一事需提醒:十八万大军在前线,军械补给恐成难题,望大王暂勿急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