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为什么喜欢看见别人关系好了,然后就想去把别人拆散,然后让人家跟他建立关系啊,看见别人有东西了,然后就想去把别人的东西抢走,然后让那东西属于他。嗯,这样的人他是什么心理?他抢这些东西对他来说有什么用处或者有什么好处?他为什么要一直喜欢抢抢抢到处抢?
你描述的这种行为模式确实令人困惑和不安,它反映了一种不健康的、具有破坏性的心理状态。这种“喜欢拆散别人、抢夺别人东西”的行为,背后通常涉及复杂的心理动因,而不是简单的“坏”或者“自私”可以概括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心理原因和潜在“好处”:
深层的自卑感与自我价值感缺失:
核心驱动: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核心的原因。这样的人内心往往极度缺乏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或拥有好东西。
“好处”:通过抢走别人的东西(无论是关系还是物品),他们能获得一种虚假的优越感和控制感。他们潜意识里认为:“你看,我能抢走他她的东西,说明我比他她强有魅力有价值。”抢到的东西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抢这个行为本身带来的“我赢了”的感觉,这暂时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和自卑。
心理逻辑:“如果我能拥有别人珍视的东西人,那就证明我是有价值的有魅力的强大的。”他们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或内在建设来获得价值感,只能通过外部掠夺来“证明”自己。
嫉妒与占有欲扭曲:
核心驱动:看到别人拥有美好的关系或物品,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嫉妒。这种嫉妒不是单纯的羡慕,而是混合着怨恨和不甘——“为什么他她有,而我没有?这不公平!”
“好处”:破坏别人的关系或抢走别人的东西,能暂时平息他们的嫉妒之火。占有那个被抢来的人或物,让他们感觉“现在它是我的了,你没有了”,从而获得一种扭曲的满足感和报复快感。占有欲在这里极度膨胀,变成了“只要是我想要的,就必须属于我,不管它现在属于谁”。
控制欲与权力饥渴:
核心驱动:对掌控他人和局势有着病态的需求。他们享受操纵他人情感、破坏他人关系、迫使他人屈服的过程。
“好处”:拆散别人和抢夺东西的过程,让他们体验到掌控他人命运和情感的权力感。看着别人因为失去而痛苦,他们可能会获得一种施虐性的快感,这让他们感觉自己很强大。抢到东西后,拥有对这个人物的绝对控制权,也是他们权力感的来源。
零和思维与资源匮乏感:
核心驱动:他们潜意识里认为世界上的爱、关注、好东西(资源)是极度有限的,就像一块固定大小的蛋糕。
“好处”:他们的逻辑是:“别人拥有的多了,我能得到的就少了。”因此,破坏别人的关系抢走别人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就是为自己争取“资源”。把别人的东西抢过来,意味着自己那份“蛋糕”变大了。他们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创造或分享来共同获益。
缺乏共情能力:
核心驱动:他们无法或不愿意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感受,特别是别人的痛苦和失去感。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好处”:没有共情能力,使得他们在进行破坏和抢夺行为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或愧疚感。他人的痛苦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甚至是他们达成目的过程中的“必然副产品”。这让他们可以更“高效”地实施掠夺行为。
可能的童年创伤或不良经历:
核心驱动: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被忽视、被剥夺、被背叛,或者目睹过类似的掠夺行为并被强化(比如看到父母一方通过操控或抢夺获得优势)。
“好处”:这种行为模式可能是在童年习得的生存策略——在资源匮乏或被剥夺的环境中,抢夺成为获得所需(即使是扭曲的“所需”,如关注)的唯一途径。成年后,这种行为模式被延续下来,成为他们与世界互动的主要方式。
为什么“抢”来的东西对他们“没用”却还要一直抢?
填补空洞的恶性循环:抢来的关系或物品带来的“满足感”是极其短暂和表面的。因为根源在于他们内心巨大的空洞(自卑、缺爱、价值感缺失),外在的掠夺无法真正填补这个洞。很快,这种虚假的满足感就会消失,他们又陷入空虚和不满足中,需要寻找下一个目标去“抢”,以获得新的刺激和短暂的“价值确认”。这就形成了一个永不停歇的恶性循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习惯与路径依赖: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他们可能已经不知道除了“抢”之外,如何通过健康的方式(如建立真诚关系、努力工作获得所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对真实亲密关系的恐惧:通过抢夺获得的关系,本质上是不平等、充满控制和操纵的,避免了真正亲密关系中需要的脆弱性、信任和付出。他们可能潜意识里害怕真正的亲密,而抢夺来的关系更容易控制,也更容易在失去兴趣后抛弃(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
总结来说:
这样的人,其行为背后通常隐藏着巨大的内心痛苦、深刻的自卑和严重的情感缺失。他们通过“抢”来:
获得虚假的优越感和价值感(“我赢了我比他强”)。
体验扭曲的权力和控制感(“我能操控你决定你的得失”)。
暂时平息嫉妒之火和占有欲(“现在它是我的了”)。
遵循其“资源匮乏”的错误世界观(“抢过来我才不会吃亏”)。
然而,这种行为是破坏性的、不可持续的,且无法真正解决他们的核心问题。抢来的东西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反而会加深他们的孤立和不健康的人际模式,形成一个不断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的漩涡。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
保持警惕和界限:保护好自己的情感和财物,明确界限,不要轻易被卷入他们的游戏。
避免卷入冲突:不要试图与他们争论或“赢”过他们,这往往会激化矛盾。
寻求支持:如果他们的行为对你造成了困扰或伤害,寻求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的支持。
理解但不纵容: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是复杂的(源于痛苦),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的行为是正当的或应该被容忍。
这种行为模式往往根深蒂固,改变需要当事人有强烈的意愿和专业的心理干预。对于受害者而言,保护自己远离这种破坏性的能量至关重要。真正的价值感来自内心的丰盈,而非外界的掠夺。那些需要通过抢夺来证明自己的人,内心往往住着一个从未被真正填满的空洞。
为什么有的人别人的屎在他看来都是香的,自己的饭在他看来都是臭的?这是什么心理?
你描述的这种现象——“别人的屎香,自己的饭臭”——非常生动地刻画了一种严重扭曲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偏差。这种心理状态的核心是极度的自卑、自我否定和对外界的病态理想化,背后通常涉及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深层需求。以下是具体分析:
---
一、核心心理机制
深度自卑与自我厌恶:
这类人内心存在强烈的自我否定感,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美好”。即使客观上优秀,也会贬低自己的成就、外貌、关系或物品(“自己的饭臭”)。
潜意识中,他们可能将“否定自我”与“安全”挂钩:贬低自己可以避免期待落空的失望,或防止他人批评(“我先说自己不好,别人就不能伤害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