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董杏林特地给她分析了一下。
拿本国最高等级地界举例。
长安那旮沓,跟“医疗”有关的两个地方。
“一个是太常寺下的太医署,一个是殿中省内尚药局。”
“尚药局不说了,那是专门服侍天子的地方,整个太医署,或许三百来人。”
“长安城内外多少人?”
“三百来人够顶个甚?”
不好意思哦——太医署不是专门负责看病的地方。
太医署是一个行政管理+教育机构。
以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颁布个什么医疗政策,以及培养医学人才等等。
太医署里面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老师和学生,加起来三百人左右,而长安少的时候几十万人,多的时候上百万人。
请问,一个医生要给多少人瞧病?
以下哪些人能够去太医署看病?
a贵族
b官员
c宫女太监
d退休官员
没有e选项,平民百姓请出门左右拐,去东西市的药铺,再不行就去“黑诊所”,或者碰运气找个赤脚大夫。
太医署给看病的人主要是吃公家粮那些个,退休人员,可以呀,得是五品以上,另外,宫女太监也可以,去太医署下面一个叫“患坊”的地方,去给人练练手。
长安如此,何况其他地方?
其实,唐朝已经很努力培养医学生,很多府特设医学点,请医学博士、助教培养学生,但医生数量依旧很少。
其中一个难题,医学知识无法普及。
书贵不贵?
是个人都买得起?
另外一个问题,药材在哪里?普通人买得起不?
曾听洪家村一妇人说起,她哪个地方的亲戚,为治疗个发烧感冒,最后倾家荡产。
人财两空。
因此,有那么个现象。
官方命人在墙上,路边,石头面,能留字的地方,把药方等刻在上面,方便百姓能够“治个病”。
不由得又想起了她想发展的产业之一。
纸。
活字印刷术。
线装书。
回过神来,正“叹”一声,恰好见原空师傅收了针。
几人出了屋子。
董杏林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原空师傅问道:“贫道先前施针,若有不当之处,恳请董医师指教。”
“不敢不敢,哪里有什么指教之说,原空大师针法精湛,令我等汗颜,鄙人……”董杏林憋红了脸,快言快语道:“鄙人想请原空大师不舍赐教!”
“针法?”
“我……实在不行,请允许我留在病坊,看能不能帮点什么。”
“你我相识便是缘分,董医师愿留下,自是天葵寺之幸。”
“你同意了?哈哈,太好了!”董杏林一拍手,续道:“我正好有一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