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使用别人的观点时,你的世界在围绕着别人打转。而你使用自己的观点时,整个世界都在围绕着你转。
中国人长期受到的教育,就是所有人使用同一种价值观,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然而你需要思考的是,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对你是否有益。
老板最希望的员工是听话、埋头苦干,不计较利益。然而这种希望对员工是否真的有好处?你是要为老板奋斗,还是为自己奋斗?
职场上最常见的态度是事少钱多离家近,谁多做多想多说就会受到人们的攻击。然而你追求的目标真的是这种安逸么?
如果你认同自己是个独立自主的人,那么就应该有独立的思考。你的每个选择是应该自己做出,而不是由上司命令由同事怂恿。你判断对错的准则应该是自我的利益和自我的目标。你应该忠诚的目标是家庭而非上司和同事。
如果这本书告诉你一个复杂的职场,那么这最后一章,我是要告诉你怎样把职场变的更简单。
你了解这是个利益为核心运转的地方,你知道自己该为什么奋斗,你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你知道该怎么做出抉择。那么你的职场之路就已经成功了大半。
任何一个复杂的社会,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生活,关键在于你的价值观,你必须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复制别人。
与众不同的声音:在大学里,有些人热衷于学生会和社团的工作,这些人通常会被同学看做是政客,并受到广泛的鄙视。但奇特的是,当毕业后,也就是这么一些不太合群,热衷于学校政治的人物,却成为社会上很吃香的人,他们最先成功,他们是同学里的成功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你在学校里觉得这些人迂腐,觉得他们是政客时,你的思想是被其他同学同化的,越多的人这么想,就越多的人被同化。反而是热衷于学生会的那些人们,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不受你们的思想的同化。
正是这些人,是学校中最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在进入社会后,他们最先可以适应,并且能更快的走上成功之路。
5、知行合一
全书的最后一节,向大家揭开古往今来成功者最大的秘密,只有四个字:“知行合一”。
这并非是你们曾经的校训,虽然是同样的四个字,但学校教给你们的永远只有字面意义,不会把真正实用的知识传授给你们。
知行合一是儒家的生存术。
在中国,儒家可谓是历史最大的赢家,从孔子开始一直到如今,儒教学说还在影响着我们,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髓,儒教生存的方式,是迄今为止最不可思议的有效方法。
有人说,儒家的生存术是道德。
大错特错。
儒家教义的核心是道德,这一点并没错,但教义和生存却是两个概念。譬如一所学校,它教给学生们的是知识,是一种道德,可学校本身的生存却不是道德,而是金钱,是土地,是房屋,是教师和生源,这些现实的东西,才是生存术。
孔孟之道,是道德之道,这并没错,但儒家并不是依靠孔孟生存下来的,翻历史就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自己的生活都不见得好,而在他们之后,甚至还有秦王朝的焚书坑儒,整个儒教经典几乎毁于一旦,最后要靠大儒们用背诵方式才能流传。
那么儒家生存的转折点在哪里?是汉朝董仲舒和汉武帝搞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和一批大儒放弃了孟子的“君为轻”的思想,反而尊重君权,崇尚君权,最后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让儒教从此大发光彩。
董仲舒乃是一代大儒,他为什么要放弃儒教二圣的理念,反而和皇帝合作呢?因为他知道,唯有这样,才可以让儒家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了,才能影响更多的人,把道德思想传授给更多人。
如果儒家是一所学校,董仲舒把这所学校变成了官办,因为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民工子女来读书,可以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儒家放弃了自己的一点原则,却换来了更多人的幸福。
董仲舒宁可背上千古骂名,也要让儒家生存延续下去。
这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没有把儒家发扬光大,孟子没有让儒家发扬光大,甚至于这个学派也要像诸子百家那样弥散在历史里,但董仲舒却做到了前人都没做到的事情,让儒教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
从这个角度来看,董仲舒的成就怎会比孔子小呢?
“知行合一”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几乎可以称之为完人和圣人的王阳明提出的。
知行合一主要讲的,是道德和行为的方法。历来对这四个字都有很多解释,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团体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解释过,并希望拿来为我所用。
所以到今天为止,还很难从学术上对这四个字的含义做定论。
但抛却哲学层面,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知”代表的是道德。“行”代表的是行为。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让大家道德和行为一致。
但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人们的道德和行为从一开始就不可能一致。道德总是高高在上,而行为却是低低在下。
如果真的要合一的话,应该是道德去迁就行为呢,还是行为去迁就道德?
千百年来,人们所说的,都是要行为去迁就道德,也就是当你这个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就不许做。
然而知行合一真的是这个意思么?从王阳明自己的历史来看,从王阳明再传弟子徐阶所做的事情来看,从徐阶弟子张居正所做事情来看,甚至是从近现代很多很多成功者的所为来看,知行合一的意思恰恰相反。
道德应该迁就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