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姆:“什麽?!克拉克,你不用丧气,我知道他们意在恶意中伤,他们是在诽谤!”
“他们没有。”克拉克挑挑眉毛:“固然有在主观猜测,但基本不算杜撰。刚开始,的确有不少人或明或暗地提出过这些事。因为他们,我真的非常感谢那些因为破産而果断划清界限的人,这些无情的表现差点让我觉得我该感谢他们因为他们至少今後不会对我有任何企图。”
“噢”鲍姆有些内疚把那些报纸杂志揉进垃圾桶里。
克拉克乘机坐到了他的椅子上,就像在说别人的事:“最有意思的是真有人觉得一百万少,所以将一张300万的支票实名捐给了琼斯博士的研究项目,只为了邀请我共进晚餐,要是我去了,才可能得到更多的好处进到我自己的口袋。”
“”
克拉克点点头:“不过我当然不回去,所以他那300万纯粹只能拿去做善事了。”照常理,他绝对会为此找对方麻烦,但现在他仅是因为他不想和一个时日有限的人计较。
“好吧。”鲍姆有些尴尬地转移话题:“我们说点开心的事,迪士尼的人找上门来”
“这电影居然还有人要,这可是儿童电影,他们不觉得我坏了名声吗?”克拉克有些意外。
迪士尼的确对《地球上的星星》非常感兴趣。
衆所周知,迪士尼是以动画起家的,在动画电影这一块始终秉持精品路线,而动画电影不像真人电影,它的制作周期是很长的,一部制作精良的动画长片,花上三四年是常有的事,因此迪士尼的産能就很有限了,90年代时,一年它平均也就只有一两部动画电影上映,华特迪士尼死後至90年代之间的时间,那就是三四年一部的节奏了。从78年开始,它就没有出品过任何动画电影,今年7月将会上映的《狐狸与猎狗》就是这几年来他们工作的成果。那麽好歹作为八大老牌电影公司,它这些年都靠什麽来支撑自己电影市场的份额呢?答案自然是真人电影了。
而且吧,除了动画这块传统,迪士尼如今的重心几乎都在电视平台和经营迪士尼乐园上了,又因为它现在的家庭丶娱乐的定位,它的真人电影类型原来也就那麽几种,每年出品4丶5部的样子,基本上还都是中小成本,票房更是与它的动画电影不能相提并论。像去年底捧出了罗宾威廉姆斯的《大力水手》票房才将近500万,这年迪士尼票房最高的《金龟车大闹南美洲》也不过1800万,年度排名第40位这样的成绩,实在很对不起它的江湖地位。
这里面原因复杂,和它内部的高层变动丶内部派系斗争有直接关系,华特的侄子小罗伊在77年前因“在位期间作品品质降低”辞去职务後,只保留了个董事会席位,去年的时候,华特的女婿罗恩米勒更是接任了总裁,女婿党战胜侄子党後终于完成登顶,但第二年电影品质却下降得更厉害了。
新官上任,罗恩米勒在去年一下子推出了7支录像带在这里,不是说录影带市场兴起了,他如何英明把握新兴市场不好好制作大荧幕上的电影,光顾着出录影带,这是迪士尼公司该干的事麽他上位後,各种迪士尼乐园不断开张,他把经营重心转向不动産投资丶并且大力裁减制作部门,尤其是是创意发展这块,为了减少电影上面的投资,图方便制作了很多敷衍的PG级低成本电影。接下去的几年,迪士尼不再出産经典,不光是小罗伊迪士尼气得够呛,底下的员工更是人心惶惶。
而制作部门的现任创意主管,是去年被米勒破格提拔上来,可不就是那天来看过电影,年轻得出奇的汤姆威赫特麽?说是制作部门的名义上二把手,但实际上他才是主事人。说实话,此人是个糟糕的管理者,但从另一面看,他还是挺有想法的,他的风格非常现代,他欣赏蒂姆伯顿并给予机会,在他的指示下,迪士尼实验出了第一部电脑动画短片,还尝试在真人电影领域走邪典路线,只是结果全都是黯然失败收场,那些新尝试不是被封杀就是遭遇弃置丶票房失利,导致内部新旧理念的冲突加剧。
後来,半数老动画师接受不了他“胡搞”愤然出走,而很多才华洋溢的年轻人也因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强烈反差而离开迪士尼,他也因此两边不是人,下台离开,说到底,他终归只是米勒一颗棋子而已,米勒裁减电影的目的得以曲线实现,但代价却是玩垮了迪士尼的根本。其中受此打击最严重的算是与克拉克关系交好的约翰拉塞特了,因失败後的责任追究他被炒了,二十多年後他又借皮克斯逆袭回归,这才知道这麽多年他和迪士尼其实都是在相爱相杀,旧情难忘。
克拉克的这部电影无疑很合汤姆威赫特的口味,非常与衆不同,还带着种诡异的腔调,很难说清是动画画风问题还是摄影问题,充斥着些前所未闻的创新手法,但却又巧妙地同时符合迪士尼的传统市场定位。现在是1981年,这部电影正巧非常适合作为他证明自己并大刀阔斧实施改革的中间过渡手段,他只要证明这部电影被市场接受欢迎,那麽接下来,为了降低总体预算,他要将迪士尼电影的风格做一些往黑暗丶恐怖甚至是邪典方向的改变,都更加没有阻碍了。
如此一来,迪士尼近期上映的电影《Amy》的失败,就没有让威赫特那麽郁闷了,相反还成了他的助力,因为《Amy》是个非常复古的故事,时代背景在二十世纪初,更像是传统戏剧他个人并不怎麽喜欢,只是因为那些反对现在他所主张的新路线的人的坚持,它才被搬上了银幕。所以,《地球上的星星》的出现,简直是太及时不过了。
《Amy》这电影,是去年那部表现最出色的《金龟车大闹南美洲》的导演麦克埃文特的新片,说得是一个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教师训练的女人,在痛失失聪女儿後,离开丈夫,去聋哑学校教书的故事和《地球上的星星》是不是哪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自身有类似创伤的人去教育特殊儿童嘛,这两部电影简直就是姐妹篇。
要是剧本出色,由哪个擅长煽情的文艺片大导演执导,演员表演给力,这个题材也是非常有潜力的,但是,《Amy》其实原来是部为电视节目“迪士尼精选系列”制作的电视电影,只是因为在一堆阴暗低劣的电视电影烂片里被衬托得比较美好,拍完後,就被拍脑袋决定3个月後搬到了大银幕上放映,60分钟的片长也被扩充到了100分钟,听说还调整了画面比例,毕竟电视屏幕和大银幕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说《Amy》很不好,只是各方面原因,它实在让人没有买票的冲动,那个票房吧不提也罢。
这种结果,比迪士尼内部想象得还要不乐观,但如此也不意味着他们之前就想得很乐观了,就是因为知道有点悬,所以,他们原本应该只是将《Amy》上映了一下下,存在感都来不及刷,见机不对,就立刻撤档下映了。但由于年初克拉克闹出风波,曾经引起一阵子过教育问题的讨论,虽然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因为迪士尼内部主导这部电影的传统派执意坚持电影,这电影现在依旧电影院里放着,等待遥遥无期的“慢热”,威赫特也无能为力,他管制作,又不管发行,但米勒和《Amy》制作人及导演却还是因此迁怒他,前者认为他魄力不足能力逊给公司扩大了亏损,後者认为是他在《Amy》的制作上没有给予更大的支持才导致现在的结果为此,之前威赫特虽不至于恨死克拉克兰恩这个祸端,但无疑他看这个死小鬼已经非常不爽,他会亲自去看一部学生电影,固然蒂姆伯顿邀请了他,但主要是还这方面因素。然後,《地球上的星星》出现了,让他有了一些让《Amy》提前下映的想法其实《Amy》也不过上映了半个多月,称不上长,一般电影,正常情况至少是要映满六周的。
哪怕电影很烂,北美电影上映前调档扯档亦或是中途下画,全都是认输服软,非常怂的表现,是业内大忌。亏损算什麽,别看电影是暴利行业,赚到暴利的只是少数,只靠票房,一般只有总票房达到成本的三倍,才有可能保本,院线丶发行方丶宣传费丶片酬丶票房分红丶税丶制作费层层分账之後,好莱坞的电影,片方亏损是常有的事。迪士尼的老电影人,怎麽能容忍丢掉他们他们的荣誉,因被炒热的教育话题而坚持不让《Amy》不下映只是托词而已,哪怕场次减少,他们只是想当电影呆满6周。
电影排档是要提前预订的,还要探听竞争对手的情报,少则半年多则1丶2年,就算现在是淡季没什麽前途的小成本电影和独立电影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好莱坞,也就只能争取在淡季寻找上映机会了。而迪士尼却可以仗着它是迪士尼,在这种档期说上就上,说下就下,他们自己拍的电影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低,资源闲着也是闲着,就拿来重映以前的老片,哪怕票房也不过20丶30万就是那麽任性。因为现在《Amy》没下映,导致的结果就是影院里的单厅上座率普遍低得吓人,甚至频繁出现空厅的现象,都已经沦为笑柄了。迪士尼要在这个时间让《地球上的星星》接档《Amy》,并不怎麽费事。
五月之後,影市就会进入旺季,偶尔在四月的时候,也有电影公司也会尝试推出一些质量较好的电影为其预热。像今年四月,有2个就突兀的存在史泰龙的《夜鹰》和《黑暗时代》。前者是环球的动作片自不必多说,後者则是关于剑与魔法丶亚瑟王和妻子与他最好的圆桌骑士圣兰斯洛特的三角恋听上去还不错?总之票房不会低。这部电影既然被华纳兄弟公司排到这种尴尬的时间,就是因为今年他们有竞争力的片子太多了。而迪士尼在诸强争霸的暑期档除了7月的那部动画片《狐狸与猎狗》外,还有什麽拿得出手吗?答案是完全没有,连凑数的新片都没有,在宝贵的五月和六月,他们只能拿老片出来重映。而《狐狸与猎狗》和那些旧片,又怎麽可能抵抗得了华纳的《超人2》?更别提其它电影公司也有不少抗票房的电影会上映。
《地球上的星星》再怎麽样,也比《Amy》和重映老片来得靠谱,那麽这不是从侧面证明了自己的理念才是正确的吗?低成本丶剑走偏锋的噱头电影才是迪士尼现在的选择。而且它还是现成的,想要得到它,威赫特认为根本不需要费任何力气,而且因为本身影片比较特别,迪士尼内部的两个派系对用它来填档期明面上都挑不出错。
没错,那个噱头,指得就是克拉克兰恩
克拉克知道迪士尼这几年非常混乱惨淡,但没想到它一点节操都不要,已经丧失到走邪道的地步了,他现在的风评那麽不好,迪士尼也无所谓。要是别的电影公司也就算了,毕竟黑料谁都有,只是他被大肆渲染过而已,但偏偏它是迪士尼,此时它也没什麽其它电影子公司,用的就是迪士尼的招牌。
威赫特认为,兰恩拍这部电影,尽管质量很高,但看几乎被他名字刷屏的片尾工作人员名单,至多他也就用了30万美金。如果这部电影不是兰恩拍的,他出80万美金的价格完全买断也是公道的了,毕竟现在迪士尼投资自己的真人电影,普通情况下预算也就那个样子。
威赫特完全没想到,兰恩居然一口回绝了,给出的解释是,他不缺这80万,而且即使上映,也只是在淡季小规模上映,那麽凭着观衆的反响,再靠卢卡斯和柯什纳的帮助,他也能自己找到发行商,实在没其它门路,乘现在有些新闻价值,靠鲍姆的老关系也能敲开小衆院线的门,比如那些专门开设学校附近的小电影院,而且密特朗的校董还要把《地球上的星星》公关成加州教育委员会的推荐电影,怎麽说公映资格都手到擒来了。美国有一小部分影院被戏称“校园影院”,那些电影院一般又小又破,开在学校附近专门赚学生的钱,这种电影院,一般地处偏僻,而且票价低廉。
那当然是半真半假用来应付威赫特的,因为威赫特表现得太急切了次日就找上门来说要买下电影。克拉克这边才拒绝了报价,迪士尼连提价的举动都没有,直接让旗下专营发行的BV公司过来和他进行接触,这次,他们的条件变成只代理发行这部电影,照行价,收取票房15%的发行费,下周起陆续接档《Amy》。克拉克和鲍姆都被他们的行动力给吓了一跳。要不是凑巧赶上了,这种公映速度说什麽都不敢让人相信,但这种摆明了是占便宜的条件似乎也没有拒绝的必要。
果然签下合同的当天,周五4月10日的晚上,有一批新片上映,其中就有华纳的《黑暗时代》和环球的《夜鹰》,尤其是《黑暗时代》,表现突出,迪士尼评估後认为它要是在暑期档上映,恐怕连他们今年的重头戏《狐狸与猎犬》在票房成绩上也会逊色于它,此外,恐怖片《破胆夜惊魂》也出乎意料反响不错。
威赫特万分庆幸自己反应及时,《Amy》的票房失利加上无片可映的接下去两三个月,他们都会过得很丢脸,公司内部所给的压力非常之大,所以他才如此着急想要《地球上的星星》。反正无论用何种方式,迪士尼都在赚钱,还能及时以姐妹篇连映的方式弥补《Amy》造成的亏损,顺便还可以让《Amy》顺梯下映。
如此一来,和鲍姆谈条件的,就变成了迪士尼旗下专营发行的BV公司了,经过简单的会谈,最後定下,4月17日,《地球上的星星》用加班加点赶制的拷贝直接接档《Amy》,而因此下映的《Amy》则可以在新电影首周之後,乘热重新回归电视播出,这样录像带也能多卖点不是麽?至于前期宣传如果近日的新闻及临时在电影院的墙上加贴《地球上的星星》的海报算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