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美娱]业馀教父(修订版) > 第38章 美国电影交流周(第1页)

第38章 美国电影交流周(第1页)

第38章美国电影交流周

《地球上的星星》的美国国内票房已经在第四周结束时突破3000万大关,第五周结束後,首轮放映也算是结束了,电影下画,接着可能有部分拷贝和《Amy》一起转移至边角的社区影院继续放映,但由于暑期档逐渐接近,不成气候的次轮放映并不会为片方赚到多少钱。

迪士尼琢磨着乘産业联盟还没来得及把VHS格式的录像机也禁止掉时,他们应该尽快发行电影录像带以保障他们的利益万幸这种复杂的大官司,没个小半年是打不完的,所以他们还有充足的时间把它投放电视平台赚上一笔,然後再发行录像带。这种捡来的好运可是再也不会有了。

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尤其是八大,每个的电影业务都在承受亏损即使公司帐面没亏,那也是因为有其它领域在赚钱支持,总之做电影越来越难了。

而事实上,好莱坞认为目前是继70年代以来电影公司亏本经营的谷底时期是大错特错的,迪士尼如今的当家人,也就是华特。迪士尼的女婿米勒其实才是正确的美国的电影票房市场已经彻底完蛋,再也不会好了,制片业务已是个无敌黑洞,电影只会越拍越亏的确如他所料,好莱坞在70年代之後的40多年中,算入庞大的线下支出後,即使还是有几部赚钱的电影,电影公司本身全部仍然是亏损经营,没有幸免,即使好莱坞空前膨胀了起来,但得利的是明星名导。而传媒娱乐集团之所以还让旗下电影公司拍电影,还在不停往电影院发行电影,仅是出于电影事业对它们还有重大的社会丶政治或策略意义。

影院电影不再是赚钱管道,在电影院上映电影对它们的産业链来说,只是个广告环节而已看破这点的第一人,便是华特。迪士尼本人,他在3丶40年代就懂了,但直到现在,好莱坞除了卢卡斯这些少数人,大部分人还没认识到这点,影院电影之于当下来说,就像时尚界的大牌高级订制,是品牌形象的最高缩影,但本不是赚钱生意,卖不出几件,客户群狭小,反而还要四处曝光,四处免费赞助名人。

在电影院上映电影,是给音像制品打广告丶给电视收费点播打广告丶给玩具游戏打广告丶给游乐园打广告丶给所有授权商品及衍生産品打广告丶给它们要灌输的思想打广告从而满足利益集团的目的广告本身不挣钱,还要花钱制作丶传播发行,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迈克尔。贝直接把电影赤,裸,裸地拍成了广告大片又怎麽了?他的广告电影拍得越多,名声和节操越臭,但他在好莱坞的权势却越来越大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广告效果就是越直接越明显越好。米勒唯一错在他觉得广告费越来越贵,不想花钱更新广告了。

而威赫特却不懂他的想法,还在为自己的这次大胆冒险的成功洋洋得意其实他只是恰好踩在了某个平衡点上而已。

威赫特因它赚到了多少好处自不必多说,鲍姆心中的高兴恐怕也不逞多让,他随手帮了一些忙,而这部电影居然成为了他迄今为止制片生涯中最成功的一部电影,克拉克那形式般的1%居然抵得上他在CAA一年的收入,他把电影卖到港台丶东南亚丶日韩以及欧洲部分国家,没想到退休前还能小小风光一把。

克拉克的探照灯工作室还会继续制作电影,而克拉克显然对整天坐在办公室数发,票的工作没什麽兴趣,他希望鲍姆在退休前能帮他几年反正兼任制片人对经纪人来说也不是新鲜事,成功的经纪人总会成为制片人没有进阶前途的话,在食物链底层,身为明星“保姆”的经纪人岗位也不会如此吃香了。

鲍姆自然是非常爽快地应下了:不过条件是克拉克要在几年後购买他在CAA剩下的5%股份,也就是说他6%的股份会全部卖给克拉克因为他的股份加入CAA时被赠予的,当他退出时,无论是把股份直接返还给公司,还是便宜卖给其它创始人,都没什麽意思,哪怕再过个4丶5年,最多也就值个200万,这200万卖给谁都不如卖给克拉克合算,那能带来一些附加的好处他也有其它的一些心思。

但是,邵维名却没什麽感觉他以邵氏的名义引进了一部外国电影,完全没什麽特别之处,尽是以广交朋友拓宽门路而采取的动作,不想居然还真的起了些效果而已通常而言,是香港找好莱坞合作电影,而好莱坞找香港合作拍片的却并不常见。

李小龙去世後,好莱坞对港片及香港演员便失去了所有兴趣,嘉和为了捧程龙接棒李小龙进好莱坞,弄出了个6000万美元大计划,他们却能不花多少钱,就把他们的明星推进好莱坞还是大批年轻演员。即使克拉克那电影本身就是个小制作,可能也就在区区30家的美国影院上映,但那毕竟是好莱坞电影还是有些噱头的,或多或少能增强自己在邵氏的话语权,当然,重头戏在明年的《银翼杀手》,毕竟方女士今年加入邵氏董事会後,他和父亲的矛盾变得更加激化了。

不过这次,出乎意料的是,邵大亨尽管并不看好克拉克的新电影项目,但却主动开口支持他展开这次合作。像是美国那边要求用真实的城寨居民跑龙套,他们就委托城寨里的教会分发招募传单,和城寨坊会的头头脑脑们通气;克拉克要一群20岁左右丶有城寨生活经验的纯粹新人,他们就在无线的训练班找适合条件的,在报纸上登试镜广告;他要组剧组,那邵氏和无线倒是有足够的人手,只要不影响他们原本的工作任务,随他抽调

邵大亨还大方提出把《地球上的星星》安排在了8月下旬上映一切顺遂的超乎想象。不过,由于如今港人多为支持港産电影,对外国电影兴趣不大,外国电影的票房都很烂,所以邵维名对它能赚多少钱,并不上心,毕竟《新希望》的票房才200多万港币,《帝国反击战》也只有500来万。

。。。。。。

次日,北京时间1981年5月19日晚,一架由旧金山国际机场直飞上海的波音747型飞机在虹桥机场的跑道上空缓缓放下起落架。

飞跃了一个太平洋,也就是半个地球的距离,在飞机下落之後,机上乘客的神情即使疲惫又是兴奋出于好奇本能。这架飞机上,外国人占绝大多数,其中还基本都是游客。

中国对于此时多数美国人来说,除了对它持有一些固有偏见外,基本一无所知;对部分美国人来说,抛开其它,那最多也就是个非常神秘的新兴旅游地。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同年,中国对外开放旅游签证,由于配套资源有限,经验不足,此时前往中国旅游是有限额的,因此签证难搞,必须有良好的经济情况丶信用记录,还得没有任何民事丶刑事上的犯罪记录。外国人只能跟团丶住在涉外宾馆,经常发生涉外旅馆床位不足就得睡走道的情况。饶是如此,在第一年获签率只有18的情况下,仍然有十几万美国人産生探访东方的强烈愿望,这个数字在区区三年後,膨胀了至少3倍。而在几年之前,如果外国人要前去中国,要麽受邀,要麽是因为有工作需要,若纯粹为了旅游,可能并不方便,尤其来自不同形态的国家更是如此。

克拉克案底不算清白,正巧建交之後,两国的学术与文化上的交流也开始变得频繁,79年两国还签订一些文化交流协定。而电影方面早于其,建交前的一年便已开始行动:78年时,中影便开始以每年100万美元的经费以买断放映版权的方式引进外国电影,平均每部进口片分摊到3万美元,这年中方还展映了《车队》《未来世界》《噩梦》等美国电影,到了79年,首批引进的外国电影也陆续在国内公开放映,其中就有《爱情故事》《罗马假日》等4部美国电影,央视还播出《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两部美剧。

因为78年的美国电影展映尝试反响不错,79年签订的文化协定中,就包括了一项两国按对等原则定期互办电影周的条款,即在中国举办美国电影周放映若干部美国电影,并也在美国举办中国电影周,放映同样数量的中国影片。

为了拿到签证,靠环球丶哥伦比亚的关系,克拉克被临时塞进了此时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电影交流团随行人员名单中,这样他就能尽快成行了,尽管交流团早已抵达中国,但毕竟克拉克就是需要一个名义。

他邻座的一对老夫妇,在飞机下降途中时便拿出相机往窗外拍照,尽管不像美国,能鸟瞰大城市的辉煌灯火,但窗外也并非如他们想象中的那般一片漆黑。

“天啊我的腰,”飞机降落後,那位老夫妇感叹年纪大了身体已经不适应长途旅行,老太太一边看着克拉克从行李架上拿走随身行李下机,一边对丈夫抱怨他们还没开始的航程,她的丈夫只好道:“为什麽起,点不在北京?北京当然是必去的,我认为那条路线更好些,能较为全面地游览这个国家。”

“可这个国家太大了!”她拿着旅行手册,望图长叹。

这两夫妻在飞行中倒没对克拉克显露出什麽惊奇感毕竟上了年纪的普通人对娱乐性的公衆人物一般不会过分感兴趣。

“我该下飞机了,祝你们旅行愉快。”克拉克轻声道别。

此时,除非是受邀访问,中国只接受团队游,提供多条路线以供选择;这架飞机会在上海放下部分乘客,接着还要载着剩下的人的飞往北京。至于克拉克,他轻装上阵,所以下飞机後,他也没和其它旅客一样,去取托运行李,不少人的行李多到夸张显然他们以为这里什麽都没有,恨不得把家都搬过来。克拉克自然不会那麽做。

今年是第一届“中美电影周”的举办年。5月8日时,电影周在首都开幕,中影在那周已经公映了《谁来赴宴》《白雪公主》《原野奇侠》《雨中曲》《黑驹》五部美国电影,每部影片同时在3家影院放映,每天6场,映满一周後,电影巡回在上海丶天津丶武汉丶西安四座城市的电影院公开售票向公衆放映。因此交流团也会随着电影巡回考察访问当地的电影厂和电影人丶开展讲座会谈等活动,现在,他们便已经巡回到了上海。克拉克正好和他们在上海会合。

机场称不上繁忙拥挤,国际航班很少,到了晚上,更是有些冷清。

一个身穿西装的年轻人举着一块写着克拉克英文名字的纸牌笔直地站在到达出口,牢记领导吩咐的,务必要给每个外宾留下好印象。但心情则甚是郁闷,接机等候的过程总是特别漫长乏味,难免心理活动也就多了起来:电影周前几天就巡回到了上海,天晓得在美方为什麽还会中途加进一个人,身份还特暧昧不明,说不清是访问团成员,还是随行工作人员。何况,昨天,也就是18日的时候,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主席,即访问团团长卡宁,已经在上海音乐厅参加过观衆见面会了,21日之後他们就要离开上海,这时临时过来有什麽意思?

但由于相较美国方面,5部去美举办中国电影周的5部电影在秋季才登陆美国城市一周,整个在华举办的美国电影周要持续到7月14日才全部结束,时间漫长,所以,他们只好接受有人中途走,有人中途来的情况了。

但见一个高大的人影从里头率先出来,老远就把四周所有人的注意力牵扯了过去,一下子那年轻人也不免俗套就地怔成了石雕。

克拉克走过,边上的人不是一副活见鬼的表情,就是大张着嘴,脸红耳赤,完全忘形地盯着他看那的确有相当部分是出于惊艳,但更多的是出自类似看到超自然现象时所受到的冲击震撼。

此时国内的外国人很少,国人和老外相互脸盲,但什麽奥黛丽。赫本丶玛莉莲。梦露丶克拉克她妈这几个最为出名的时代符号式的文化标志脸孔,其实现在的国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大半也都是认识的,如此一来,难免会觉得看到了什麽不可思议的事物。至于理查德,这里可没人知道他。

翻开此时文娱刊物,会发现国内也会大幅提及《星球大战》丶美国肥皂剧丶今年奥斯卡获奖电影丶披头士猫王及卡朋特的歌丶八卦好莱坞的名流典故丶欧洲文艺电影影评丶新潮艺术形式。。。新华书店早在79年就在卖国营出版社出的星战同人连环画了当然这时,人们还没意识到那是未授权的同人来着,除了信息流动凝滞了些,比起外界对这里的完全捉瞎,部分国人对外了解之深,专业程度之高绝对会让後世的人会大吃一惊,现在所谓的影迷可是真以刻苦钻研丶研究学问的态度对待电影的,即使那些电影国内根本看不到最大不同恐怕仅是会习惯性在文章里批判性地来几句辛辣高冷的点评而已,无论多麽高深巧妙,多少都带着这点意思万恶堕落的资本主义。

尽管此时国内电影尺度还是很保守的,79年才允许亲吻,至今仍然禁止任何脖子以下暧昧接触镜头(),哪怕盖着棉被全捂住也不行,但此时眼界开阔的人其实不少。

更加奇怪的是,在当时社会情况下,这些本该是小衆流行的事物,其实一点也不小衆,像是文艺向的杂志发行量就非常大,单《大衆电影》的年发行量现在就有1000万册,各种文艺刊物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老电影人恢复工作卯足劲豁开大干,新电影人更为狂热地摩拳擦掌中。

不管信不信,88年前的10年,的确是中国本土电影界最为兴盛的时期,也是影迷基础最好,参与丶关注度最高的时代。

造成这种市场的繁荣,主要是由于娱乐手段匮乏,和40年代的美国一样,电视不普及,电影是阅读外最便捷习惯的娱乐方式,不管电影好不好看,电影院总是爆满;加上特殊时代变革因素,几年间,年轻人一下子几乎都患上了文青病,这年代的潮人大抵就是这一款的:写信非得夹带一些原创诗歌,在公园聚会都能搞成联欢歌会,谈恋爱一定要去电影院至于今年的流行趋势央视热播的美剧《加里森敢死队》;推理小说;林青霞的长发飘飘这年是内地琼珧热的爆发年,在78年时开放外面的书籍进入後,那些看了两三年琼珧小说的女学生们总算在今年能够对琼珧剧看个爽了78年时,那会儿还流行穿蓝色的劳动布工作服;不过现在街上的色彩已经越来越丰富,今年,大家时兴穿从广州买的香港货了。至于是怎麽接触到这些的,常规途径丶高校丶改装收音机丶逐渐频繁的境外接触丶沿海和东北也自有不可说却极为常见的渠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