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这里只有1500多部电影?”Kiki蹑手蹑脚站在梯子上,有些崩溃:“为什麽我会觉得起码有1万!”
“如果你是指拷贝数的话,这里当然藏着上万本拷贝。”克拉克理所当然地回答。
一部普通电影的标准时长往往以90分钟起跳,接着是105分钟丶120分钟丶135分钟丶150分钟以此类推。因为以前一本胶片拷贝的容量就差不多是15分钟左右,所以以前的任何短片丶电影,哪怕是连续剧丶电视节目的时长,都是15的倍数。
如此一来,就算是一部时间只有90分钟的电影,也起码要用到6本拷贝了。6本拷贝分别被装在6个专业的铁制丶偶尔是铝制丶塑料制的拷贝片盒里,体积就增大了不少,这些拷贝盒在发行时往往会再以3本一组装在大盒子里,再以整套用专门的箱桶装着现实中,发行公司和院方都为了省钱,他们会让电影拷贝形成一个接力循环,同时让好几家临近的电影院一起放映的:比如某电影的下3本在A院放,放完後送去给正在放上3本的B院,这时C院刚放完的另一部电影的上3本拷贝也送到A院了後来人力成本变高及其他种种原因,大家也就渐渐不干这种接力赛了。
当下,35mm电影的一本拷贝时长一般是20分钟的,若是电影比较长,现在的放映员可就比过去的能稍轻松些了。
由此可见,克拉克这个仓库的储存量也是不小的,要知道在华纳的片库,直到新世纪,除了更海量的电视剧集和节目,他们的片库里的电影其实也就6000部。如果在2015年,1500部电影想要收藏分分钟的事,大部分人都懒得费钱买硬盘了,网盘装走,但在现在,1500部的确是值得骄傲的私人收藏。
那麽问题来了,现在美国每年都要在本土及国外公映几百部电影,电影下映後这些电影的拷贝该怎麽办呢?
一部普通放映规模的电影就动辄几百份拷贝,除了一小部分拷贝会因各种原由被遗留在电影院,电影从常规电影院到社区丶学校及偏远地区的次轮影院的放映都结束後,多数是不会留在电影院,尤其是安全意识明显提高的近几十年。相信看过《无耻混蛋》的人应该清楚,如果像早期电影院那样把多年放映下来的海量拷贝都存储起来,那麽引发电影院火灾时会是多麽可怕杀死希特勒也不在话下。
在美国,这些下映电影,其中较受欢迎的电影,约莫会有几百份拷贝被送到各处的军事基地去娱乐大兵的军营生活,出于军事基地的特殊性,这些拷贝也就不需回收了,也为发行方省了些後续费用。
而军事基地消化能力也是有限的,大部分电影拷贝自然还是得被发行方收回去的。但如果每部电影,发行方都需回收几十乃至成千上百份一模一样的拷贝的话,即使已经在票房收入中扣除的拷贝制作成本,考虑回收拷贝时的人力投入丶运输丶仓库丶保存要求条件等等,加起来似乎是一笔长期的不菲开支。既然仓储会花钱又有一定危险,那麽这些收回来的拷贝基本没可能被存储起来,只能作为垃圾来销毁,但销毁费常年累月也是笔非常可观的开支既然怎麽都是花钱,以万恶资本家的吝啬,如果是无利可图的亏本买卖,他们才不会多乐意做义务回收拷贝的麻烦事吧?显然这里其实还有些别的奥妙。
“这里有不少黑白电影,还有些是2丶30年代的,算是古董吗?”Kiki放好新来的几本1954年费里尼的《大路》拷贝,爬下梯子:“真是个费钱的爱好。”
克拉克的声音从架子後面传来:“恰恰相反,只要稍稍贿赂一下金属回收厂的看守就够了。”
“金属回收厂?”Kiki完全听不懂克拉克在说什麽。
克拉克慢慢地解释起来:“没错,因为黑白胶片含银,所以哪怕很微量,那些一份就要好几百美金成本的拷贝也还是会送去金属回收厂炼银。金属回收厂接受废弃胶片垃圾,但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公司,起码要四五百磅起跳,而那些电影发行公司每次去炼银,可都是几车几车送的,他们根本不关心他们送了什麽拷贝丶什麽胶片,所以搬走一些根本无法察觉,再说冶炼过程中总是会有一定耗损的。包括黑白相机胶卷丶医院拍的X光片丶黑白电影胶片丶拷贝,它们的最终归宿都是被送去炼银。”
唯一的听衆目瞪口呆。
“好莱坞光鲜亮丽丶铺张无度?明星一件礼服只穿一次?电影是除军火和石油外,最为暴利的合法産业?这些说法,都是由最擅长包装的好莱坞包装出来的。”克拉克:“真正贴近实际的,其实也就是想尽办法去榨取利益,每一门生意都一样。”
关于电影拷贝炼银这码事,後世很多大陆的老一辈说起,总是一把辛酸:以前太穷,哪怕已经离大YJ很久了,都到八十年代,还是不得不把黑白电影拷贝拿去炼银而外界其实认为这理所当然。
好莱坞在50丶60年代以前,为了回收银,不但不放过电影拷贝,连一些经典电影唯一的原底片丶剪辑用的工作样片丶最终剪辑的原始成片和制作发行拷贝用的为数不多的翻底片母本拷贝也不会放过,一样被拿去炼银。不信?因为後世好像那些大电影公司的片库里凡是自家的,都应有尽有?最起码都会有一两份?
并不是这样的。美国电影的保存机制是不健全的,同时,制片厂的片库仓储管理并不像想象中的可靠,50年代以前美国出産的一半电影和1929年之前出産的90%美国电影已经永远丶完全地遗失。这些遗失的电影,不是被拿去炼银了,就是在火灾中被摧毁了,诸如1924年环球大火,37年的福克斯大火,1967年米高梅大火过去的醋酸纤维片基和硝酸盐片基的胶片材料它们高度易燃。而小型独立电影公司麽,情况就更危险了,只要倒闭,就什麽都不会剩下。
电影遗失的情况,直到新世纪都还存在。後来不少胶片拷贝都是从倒闭的电影胶片冲印厂(冲印厂会为工作成果留档,最奇葩的香港电影业,因为库存回收上的麻烦和成本,别说原底片,几乎所有电影公司都不存一个拷贝的,全靠冲印厂保存成片母本拷贝)丶老电影院丶金属回收厂丶图书馆丶高校丶军事基地丶版权局和经常立大功的私人收藏中寻觅回来的,像克拉克这样的拷贝收藏爱好者其实极多,当他们也无能为力时,出于某种心理,宁可捐给各种机构也鲜少会找当年的电影公司。一旦找到,这些本是孤本的电影就有可能被复制多份,要是有名且重要的话,还有可能会被数字存档。但即使如此,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直到後世仍处于遗失的电影超过3500部,其中美国就占千部。
而电影公司片库总是拥挤不堪,一旦觉得挤了,他们就会开始清理。到了新世纪,电影公司还在不停地把胶片拷贝清出库存(有进步的是,他们基本不会向只此一份的珍贵电影下手了),曾经就有环球的片库工作人员觉得销毁可惜,在网上求助希望能有人接手到最後,因为早就淘汰了老式放映机,这些数量可观的胶片拷贝连电影院都没兴趣。
那麽到了60年代,电影发行公司是良心发现,“挖银矿”时没有那麽丧心病狂了?当然不是了,固然观念上稍有提升,但主因还是由于胶片材料技术改进了,并且彩色电影也开始普及了嘛金属回收厂会告诉你,彩色电影胶片他们不好炼银了的啊!由于黑白电影拷贝越来越少,虽然一直没有停歇过,但电影公司的炼银副业已经不如过去那麽红火了。可後来,光盘的出现了,由于光盘材料也含有少量的银,好莱坞的发行公司就又激昂地重拾副业了!再後来,影院由模拟转向数字放映,光盘影像制品销量下降,尽管好莱坞到2015年还在炼银,但这项开源收入已经赚不了多少了,只是电影工业産业链的不起眼一环丶行业套装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而已。
Kiki地上指着最後一箱没有归类的:“这整箱没盒子的东西都没有任何标签。”
“被除掉了,因为盒子可以重复利用就没有一起送去回收厂。”克拉克突然皱起眉头:“我最讨厌这种情况了。”他注意到有些不对。
“我们可以看看它到底是哪部电影,如果是非常有名的电影,或者里面有哪个大明星,说不定就能好运地把它认出来。”
克拉克:“可能不像你想象得那麽简单。”见他不信,克拉克把他带到角落,打开一个小门,下面是楼梯,这个地下室居然有两层,但第二次明显很没有第一层整齐。
“这些是什麽?”
克拉克无奈回答:“我也不知道。毕竟大批量处理的拷贝,难免会混进不少乱七八糟的东西,每个批次的销毁拷贝中主要是有限几部电影,我会特意去收藏那些混在里面标识古怪或者没有标识的电影。以前有次我也试着去辨认过,但发现基本都是廉价色丶情电影後我就再也不想去整理它们了。”
“也就说,这下面大部分都是色丶情电影?!”他吞吞口水:“我想可以帮你把它们整理一下。”他说完,转过脑袋,只见克拉克抱着臂,一脸玩味地斜着眼珠正盯着他。
太恐怖啦!他慌忙解释了起来:“不!我不是那个意思!”
但无论怎麽解释也没用,就在他开始担心克拉克是不是又要对他做可怕的事情时,克拉克关上了地下二层的门,突然扯出一个皮笑肉不笑的笑容:“你愿意帮我看这些东西,那再好不过了。就从刚才那箱东西开始。”
“这里面说不定混着了不起的电影,还是你最想要却一直找不到的。”Kiki偷偷看了他一眼,仍然试图说些什麽。
“是啊,要是我能在里面找到圣杯就好了。”
“圣杯?”
克拉克返回工作台,拿起出箱子里最上面的一本胶片:“我指的是希区柯克导演的第二部公映电影,1926年的黑白无声片《山鹰》。希区柯克本人并不喜欢它,乐见它的遗失,但这部片子其实当初很受欢迎,因为它的研究价值,被英国电影历史学家称为遗失电影中的圣杯。我最近在做希区柯克电影的研究,他已拍完的作品里只有这一部我没办法看到好了,让我看看箱子里的是什麽。”
大波艳星没出现。如克拉克所料,这本东西既不是电影的第一本拷贝,也不是最後一本。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拷贝。
“这是电影拍摄後没经过剪辑的原底片。它们可能来自电影公司的片库,但更可能来自冲印厂,电影胶片送冲印厂後经常就把它们丢那不要了,尤其是在早期。”克拉克紧盯着那一格格胶片,声音有些颤抖:“看,这是奥逊。威尔斯的御用男主角约瑟夫。柯顿。”
“这也看得出?”
“这个镜头我刚好很熟。”克拉克瞪大着眼:“他和多洛雷斯。卡斯特洛出现在同一格电影胶片里。这种事,只有在《安倍逊大族》里出现过。”
1942年的那部讲述美国财阀家族的《安倍逊大族》的导演正是奥逊。威尔斯,但那版88分钟的电影准确来说并不是威尔斯想要呈现的,反而更像一桩影史大惨案的留证。这电影对克拉克来说也算不陌生,88分钟公映版他看过,而它的剧本在大陆1983年第1期的《世界电影》杂志上就有登过,更别提他现在在好莱坞,《安倍逊大族》的原始剧本在当今也是能搞到的。
纵观奥逊。威尔斯的电影生涯,看得最多的就是任性天才与好莱坞电影公司间关于电影剪辑权归属争夺的大戏。
《公民凯恩》的伟大不必再重复多说,但当年却叫好不叫座。投资巨大,票房失败,看在艺术成就和赞誉的份上,雷电华还是以更大的投资投拍了威尔斯的下部电影《安倍逊大族》,以严格管理制作流程的方式来挽回《公民凯恩》所造成的损失。在电影拍完後,威尔斯一门心思跑去了巴西拍难民纪录片,三心两意地远程遥控指挥剪辑师剪出了一个135分钟版,但因为试映效果不佳,暴怒的雷电华乘威尔斯在巴西拍片不顺任性地闹忧郁不肯回美国时,下狠手砍了40多分钟,换上了一个大团圆结局不够,还把剪掉的部分毁尸灭迹等他在巴西喝够了酒回来,已经晚了。
导演作,电影公司也作死,不但电影水准直接掉了好几个档次,还票房惨败。雷电华赔得要倒闭,炒了威尔斯和他的介绍人,最後勉强靠拍B级片求生,要不是想要玩电影的花花公子霍华。休斯及时出现,它早就提前关门大吉了。而威尔斯这段经历加上他多年累积下来的种种“劣迹”,他的电影最终剪辑权在50年代被永远彻底地剥夺了。
反正,摊上奥逊。威尔斯这样的导演,那就是电影公司和制片人的噩梦,拍片没几部是不赔大钱的!让他肆意妄为会搞砸,不让他肆意妄为可能搞得更砸!把公司都赔进去了还要被钉在影史的耻辱柱上痛骂
克拉克完全没想到居然还能发现《安倍逊大族》的原底片,依据这段历史,这些原底片极可能来自冲印厂。也就是说,虽然剪掉的部分早被雷电华销毁了,但那是工作样片,而还是素材状态的原底片还存于世上。
这无疑是个大好消息,这箱胶片是他前天弄来的新货,他还清楚地记得它们在金属回收厂原材料堆放处的位置,那些一起的类似胶片也一定就是《安倍逊大族》剩馀的原底片,而依据回收厂的工作次序,现在还轮不到处理它们。他要是赶快把它们弄出来。
“它不是圣杯,可圣杯不是经典,它却会是。”克拉克喃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