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美娱]业馀教父(修订版) > 第56章 重视剧本朗读会(第4页)

第56章 重视剧本朗读会(第4页)

克拉克基本没什麽语言障碍,又知道多数演员是第1次拍戏,这方面的准备一直做的极为细心,2个月前的第1次剧本朗读会也非常成功,这部剧的对白,在剧本修改阶段收集了不少排练过程中演员凭生活经验的即兴表演,毕竟克拉克不是当地人,对俚语丶黑话和当年那些人的说话方式没有研究,不可能做到100%接地气,所以几个月来,电影的台词一直在改动。但当剧本最终稿已经定下,就基本不许改词了。如此下来,算是把台词一关能提前解决的困难全解决了。

他对这部电影定下的台词要求不低,为此还请了日本的业界大神桥本纹雄负责电影的声音设计和制作。桥本年初为中日复交後的首部合拍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的工作去过北京;结束合拍片,不久前,他又刚给内地各大制片厂的录音技师们开班教授同期录音等技术;说来後来《霸王别姬》的声音後期制作也是由他带领完成的。如今日本虽为全球第2大电影市场,但本土电影界并不景气,桥本近十年在本国基本都是为情丶色电影工作,多数情况大材小用,哪怕为请他也不嫌麻烦地又找了个会中日双语的录音技工(历史原因,电影方面会中日双语的资深技术人员这时期很多),克拉克依然捡了个实惠。桥本本身尤为注重声音的细节和真实感,对对白使用同期录音异常坚持,看了剧本後更是如此。

三人又注意到桌上的名牌,每个人的职位角色名丶名字,都有详细标注。这次的人员比第一次要更加整齐,片方的参与人员,除了导演组丶制片组丶演员,甚至还有摄影丶武指丶美术部门的负责人过来围观。他们并非今晚的主角,依照规矩,座位被安排在了外围。虽然幕後主创有些时候也是有必要参与朗读会的,但这也有些太过了。

邵维名没想到他们做的会如此认真,同时又觉得他们在管理上过于严厉严肃,不过恐怕也正是这份态度,才能高效有力地组织起工作。他心下不由暗暗感叹,他知克拉克为了这部电影,算上这次,其实总共来港3次而已,第1次来是初步攒组丶看景丶写剧本;第2次验收筹备情况,这回第3次过来就准备开拍了,表面看似轻松,能做到也不容易。

其实也不难理解克拉克的自如,他已经有不少顶级大制作的海外工作经验,忍受海外拍摄带来的那点麻烦是必备技能。吸引好莱坞剧组往外跑,多数是因为花费比在本国来得优惠,连科曼拍的那种小成本电影,也经常会在海外拍摄的。只要和剩钱扯上关系,那都是欢天喜地的,什麽问题都不是困难了。当然,若只是为了一些奢华的外景而兴师动衆不停搬运这个剧组,那又成了烧钱之举。

剧本朗读会不光是为了剧组内部而开,也是为外部因素着想。好莱坞电影在制作过程中不喜业外人士插手创作,剧本朗读会是鲜少允许电影的主要融资方和电影公司纯粹的管理人员露面参加的场合。像这次为了感谢邵维名的帮助,按好莱坞的习惯,剧组有把他荣誉挂号制片助理一职,所以也请他可以过来看看。或示尊重,投喂定心丸作用虽然很有限。

有时剧本朗读会也些其它观衆,一般是主创的亲眷好友。克拉克自然不可能把那麽多演员的亲友都叫来,但也的确是邀请了一些重要的外人,比之第一次,规模的确大了不少。

所有人都签署了保密协议,在剧本朗读会间听到看到的一切内容都不允许泄露的。

邵维名并没参与第一次的剧本朗读会,但这也不是他的第一次,他之前在美国去过《银翼杀手》的。

比起让邵氏父子寄予厚望的《银翼杀手》,邵维名对《九龙城寨》影片本身的期望值有限,但此时此景,也难免让他有所期待。

“杜,如果导演中途打断他们的朗读,你都要及时记下。”会场一头,托尼。斯科特正在同个叫杜国维的实习生交代,他是个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戏剧积极分子,因对编剧感兴趣,乘暑假来给剧组打工学习。

斯科特看见邵维名他们,快步过去。

“邵先生,欢迎你!”

“钟先生,感谢你今晚的友情帮助。”

二人笑着分别同他握手。

邵维名半真半假地讲:“兰恩之前来艺员训练班挑人,就挑中了一个半,这次我也要过来看看你们的演员,钟Sir同我一起看,有中意的,电影拍完我就签走。”

再说当初要换角,他们有意推荐让刘德桦去演阿毛的角色,但剧组以“时间紧迫,不要0经验”为由,根本不买账,换做邀请让几个邵氏演员来客串,才在面子上掀了过去。

这多少让他们不以为然,他们并不认为《九龙城寨》挑的每个演员都比艺员训练班的优秀学员好,当初这麽多人来招聘演员,就是冲着或许能抄捷径进训练班的想法,把它当做艺员训练班的预科班,当初美国剧组可是沾了邵氏和无线的便宜。

邵维铭本身不是那种热衷斗争的人,也不强求一定要如何,不然他也不会当面说这种话。但不可否认,作为空降兵,他很难插手无线或是邵氏的内部管理,同时那些明星基本可以说是方怡华一手捧红的,尤其在训练班现在由无线独办的情况下。如果真的发现一些不错的人才可以培养成嫡系,那不失两全其美。

斯科特对邵氏的内部斗争不感兴趣,只是只好公式地微笑点头。

邵维名看遍会场,早发现克拉克在角落的另一个门口同人详谈甚欢,故问:“怎麽不见兰恩先生?”

托尼随着他的视线也往那个方向看去:“那位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戏剧舞蹈系系主任,杨世鹏教授。他对以九龙城寨为题材的电影很感兴趣。”

他当然感兴趣,他在香港话剧团所做的代表作品,就是13年後的音乐剧《城寨风情》,编剧就是那个杜国维,杜的另一部代表作就是经典剧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原着舞台剧剧本。

钟景辉当年是耶鲁戏剧学院的硕士毕业,也是学院派出身,显然也认识这位主流戏剧界享有一定声望的华人戏剧导演,看清那人後,给邵维名解释道:“杨博士是首位在西方长期主掌职业莎翁剧团的亚裔人士,也是首位华人英国国际莎学会议永久会员。号称是莎剧亚裔第一人。香港戏剧界一直很想请他回来帮助发展舞台表演事业。”

他自己就是成立不到4年的香港话剧团首任艺术总顾问,剧团现在还缺一个艺术总监,主管剧目导演创作,这回正巧碰上杨世鹏,很想和他谈一下香港话剧团的有关事宜。

邵维名不由好奇:“原来电影的消息已经传到美国?”

这当然不可能啊,托尼。斯科特耸耸肩“不,杨教授在台湾过暑假,是我们联系邀请他来的。”

他继续解释:“我们动用的非专业演员中不少希望通过电影来改编命运。现在留下的,无疑多数是很有天赋的,而成为挣钱的明星需要的可不止天赋和努力,这部电影之後,他们的未来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兰恩担心电影的影响会让这些孩子作出错误的人生抉择,比如成为电影角色的模仿者,如果其中有些孩子真的热爱表演,立志成为演员,我们也希望能些正面的引导,说不定他们中有人会因此机会进入专业学府学习。”

克拉克有这种担心完全正常。

像那部《上帝之城》的初衷是好的。参演者不少因它而改写了命运,或是成为明星,或是凭此获得奖学金被世界各地的名校录取然而这背後,却并非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其中,十几二十岁的少年走上歧途的较少,但那些演“矮子帮”的儿童,却受到了电影啓发,长大後成为了当地最臭名昭着的黑帮。

当然,克拉克的这种担忧不能说出来,只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做些准备。

也就是说,比起无线的训练班,他们说不定还有更好的学习机会。而无线的训练班招人起码要17岁中五毕业,进去後好看的力捧,别的去死跑龙套,显然後者是这部电影的绝大多数人的原本命运。

钟景辉已经不在训练班教课了,说实在,无线的这种周期越来越短的造星培训模式,他自己也不可能觉得科学到哪里去,否则他後来也不会离开去创办香港演艺学院,尽管教学周期依然短。他其实对无线的造星运动兴趣不大,眼下又被杨世鹏丶戏剧吸走关注,也就没打算帮邵维名意思了。

别看他在影视演员和戏剧演员虽然都叫演员,而且人员时常互通,但严肃戏剧界和影视圈是两个圈。

以前电影明星不肯去做电视,因为电视是免费的,舞台演员又不屑电影明星,因为电影明星的演技和他们的名气并不一定成正比,钟算是开明,不排斥演员跨界,他教学生不要拒绝任何一个媒介,应用这个优点,吸引人去剧场看真人。

他现在虽偶尔在影视剧集中偶尔会客串一下绿叶,但钟爱的毕竟还是舞台。哪怕从後世来看,香港戏剧界的整体水准自然和内地差得不是一个等级,真正堪称优秀的演员少,数得着的就那麽几个,从老前辈良鸣,到钟锦辉,未来也便只有詹瑞纹丶黄秋声等寥寥几人。

不同于训练班这种批量培养的艺员,詹黄都是钟锦辉的正经弟子。其中,在戏剧界後来詹瑞纹的名气最大,号称“香港舞台剧之王”,但那只是名气上,他绝对称不上继承师父衣钵。詹的演技的确出色,而且同样热心表演教育,与人结善,可詹却是以扮嘢(搞怪模仿)而扬名的,天天见报,俨然舞台剧界的星爷,可又没有星爷对作品精益求精丶必出精品的高标准。

钟对他可谓是失望痛心至极,曾直言:“我不想提他!闹剧没有对错,但有好坏之分;多産与否睇个人能力,但太多産变成粗制滥造便不好了。”反而是黄更令他满意欣慰。

克拉克也看到他们,就带着杨世鹏过来,钟景辉有心与杨世鹏交流,然而刚寒暄完,时间就到了,他们只好分别先去各自位置坐好。

8点整,现场已经恢复安静,克拉克三两步走到他的桌子边,拉着话筒平淡道:“《九龙城寨》第二次剧本朗读会开始,照例由我介绍一下到场的同事,我想我自己就不用自我介绍了。”

“托尼斯科特,我们的制片经理,同时也是副导演之一。”托尼坐在位置上随意挥了挥手,克拉克用的是中文,他就只能听懂自己的名字。

“我们的导演组成员,刘国倡丶杜奇峰丶李桉丶杨德倡。”

一个比一个厉害,克拉克和太多名导接触或工作过,已经对这阵容挺麻木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