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美娱]业馀教父(修订版) > 第57章 九龙城寨开拍(第2页)

第57章 九龙城寨开拍(第2页)

虽然直至现在,邵氏申报了那麽些年,没有一次入围过,可申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到底是个比较正经的事情,要是某年情况不好,就是不申报了也绝不便宜外人,像是近几年邵氏开始减産,电影质量也一年不如一年,去年就没申报,80年代末差不多停産後,邵大亨才勉强暂时放下隔阂,开始申报和嘉禾的合拍片。但那可是奥斯卡诶!这些电影终归水准还欠些,90年代起,邵大亨又已经转变了对内地的态度,索性把名额也开放给内地了。在新世纪前,只要电影片方背景和申报地沾边,不需要主创基本是本土人,电影也不需要说本土语言才能申报,何况香港和内地的关系。这个口子总共开了两次,就入围了两次,一次是91年老谋子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次是华语片的最高峰92年《霸王别姬》,搞得港岛电影圈红眼不已,协会只好转为支持本港电影人作品。

所以,克拉克宁可选择邵氏,也不选择更加开明丶坚韧丶有活力的嘉禾合作,哪怕不是为了选送机会,而是为了扩大电影在华语地区影响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此时邵氏也就只是刚开始减産转型而已,和嘉禾在亚洲斗得你死活还不够,还把战场扩大到了英美,光北美地区,像温哥华丶旧金山丶夏威夷等华人较多的城市的唐人街,就有十几家他们的戏院。但是,再过不久,邵氏转型拓展海外市场就会遭到毁灭性的失败:76年投资6000万港币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拍摄的《大班》反响不好:79年1600万美元投资肖恩康纳利的《地球浩劫》亏损;82年《银翼杀手》造成巨大亏损所谓事不过三,这三次失败,才慢慢熄了邵大亨继续发展电影事业的心思。

电影还没开拍呢,所有人都被克拉克的脸皮之厚,自我感觉之好,为人态度之狂妄给深深震撼到了!

良久,邵维名才哈哈大笑:“你真幽默!我们邵氏会全力支持你的,我们已经事先再三强调过,这些制片厂的工人不会为你们造成管理上的麻烦。”

所谓小鬼难缠,大片厂制养出来一批油痞的基层幕後工作者,消极怠工丶偷奸耍滑,都是常有的事,何况是香港这种地方,克拉克那麽说,邵维名只当他是在给邵氏施压,要他们加强对电影的重视程度。而邵维名如今在邵氏处境尴尬,既然当初是他提议协拍的,那自然得由他保证一切顺利进行,如果连着点“小事”都做不好,那邵氏打入白人电影市场恐怕也没他什麽事了。

“我想你也知道,基本上绝大多数的竞奥电影,尤其是那些票房比商业电影有弱势的剧情片,在策划立项之初,就是冲拿奖去的,这点没人否认吧?制定参展参赛计划,这也是制片环节的一部分。”克拉克看着这几人的表情,轻描淡写说:“所以,我也会那麽做。参加一些电影奖项的评选”

没人把克拉克的话当真,克拉克也不以为意,他只是通个气而已。

和克拉克分开後,专访的事就莫名其妙地吹了,邵维名在回去的路上不由暗骂:这鬼佬张嘴说的,超过一半都是虚假夸大!

直到後来他才意识到,克拉克的话,从没什麽虚假夸大,相反,还要200%地过度解读。

克拉克说的没错,电影策划期的确需要决定电影是否需要参加各类电影节和竞赛,尤其对独立电影来说,这极为重要,不提荣誉,那涉及电影推广发行的问题,也直接关系着电影的收益。

克拉克在前期策划中就制定好的几个方案,他翻过53届奥斯卡的规章,根据在好莱坞听来的风声,明年颁的那届基本规则也不会有什麽大变动。如果《九龙城寨》申报54届的最佳外语片,对手实力不是很强,没什麽宏大深刻的主题,没什麽名导,但有些和演艺工作有关的文艺片,那帮老家夥可能就喜欢那种调调共鸣?谁知道。

最佳外语片的游戏规则很有意思,奥斯卡的每个奖项都是所对应的行业组织负责评选的,但外语片没对应的行业组织,所以就特别另设了外语片评选委员会,由一帮资深有闲的老会员组成,采取小评委会制。

此外,奥斯卡的规则,每年都有细小的改动,时代不同,规定也不同,和之前与後世规章都不同的是,按54届的规定,外语片要求在80年11月1日至81年10月31日在本国首次公开地商业放映,不要求在美国公映;在11月12日之前把拷贝寄到学院办公室,这比後世一刀切的10月1日截止日期足足晚了1个月;最重要的是,申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的电影,不管有没有入围提名和获奖,都不能参加之後奥斯卡任何一年的任何类别奖项,早十几二十年没这个规定,迟十几二十年也没这个规定,偏偏现在有,简直坑爹!

这就大大不利《九龙城寨》了!

《上帝之城》可是一部大奇片。而且它其实参加了两届奥斯卡!把历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名单拎出来,和它同水准的很少,何况在它出现的前後几年,更是碾压式的优秀胜出。之所以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无缘,背後有个曲折离奇丶波澜万丈的传奇故事

事情得从2002年说起,那会儿《上帝之城》刚被拍出来,惊为天人,总是勇于自掀疮疤的巴西当局想再复制次98年《中央车站》给本国电影业也带来的巨大好处,于是大力支持它去扩大国际影响,这种环境下,便开啓的《上帝之城》从2002年到2004年,在55个电影节及赛事上总计获得65个奖项的夸张延绵刷奖之路。

既然准备国际性地疯狂刷奖,美国以外的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国际A类电影节都有竞赛性主单元,新世纪它们大多都有明文规则:参赛电影必须在电影节上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公开商业放映不过90年代中早期之前,电影节们并没有这麽严重的处女情结,现在的规定是:参赛电影没在本国之外公映过,就可以参加各大A类国际电影节。

2002年制作完成的《上帝之城》的首映,便是在2002年5月18日的戛纳电影节上。可它在海选阶段的第一轮,别说入围某个小奖的提名,更别说入围主竞赛单元,就特麽直接和一堆学生电影丶自主报名来试运气破烂片子一起被筛出去了连淘汰都算不上。不同奥斯卡的大规模选举制,欧洲三大,尤其是戛纳威尼斯,奖项全由评委个人口味决定,评委就那麽几个人,时常可以很任性,举贤往往非常不避亲,因为组委会邀请评审时,会故意考虑评审员祖国今年的电影表现,2002年,《中央车站》的导演沃尔特塞勒斯便是评委会一员,他还是《上帝之城》的制作人!别的评委不说,没注意到有这麽部电影也注意到他这个人了,他自己也绝对极为了解电影,可《上帝之城》首映时一点水花都没激起,门庭冷落,就那麽被戛纳不带正眼瞧地傲慢地筛出去了!

不过,峰回路转的是,戛纳电影节不仅是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国际A类电影节,它还拥有欧洲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虽然交易不温不火,但全球卖片买片的,尤其是买片的发行商,该来能来的都来了,好莱坞大明星的商业电影在那卖得最好,其它就是个大浪淘金的过程。不出意外,每逢戛纳,靠电影节淘片发家的淘宝王哈维韦恩斯坦必然出现提起此人,脑海里刷出的必定是类似于米拉麦克斯丶坑蒙拐骗丶奥斯卡公关常胜军的关键词。

《上帝之城》是那几年水准最为顶尖几部电影之一,在明明有自己人的情况下,什麽原因被踢出了视野,有人猜测因为“同行相轻”,因为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就因两部电影都有揭示城市暴力阴暗面?并不是这样的。《上帝之城》的北美发行权早在5月16日,也就是电影首演前的两天,就被沃尔特塞勒斯卖给了米拉麦克斯。

知道电影潜力的巴西制片方和米拉麦克斯,那时就是准备带它冲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去的

戛纳失败,巴西还没上映呢这就准备冲奥了啊!

导演表示惶恐,戛纳空手而归後,接下来,电影8月30日在巴西上映,刷新了巴西的票房纪录可这一点没有让他学会淡定,得知电影被巴西选送2002年电影举办的75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导演表示惶恐他原来主要就是拍拍广告而已。但若是有心人注意,必然会发现《上帝之城》以外语片之姿,入围最佳导演丶改编剧本丶摄影丶电影剪辑的却是2004年举办的76届奥斯卡。

米拉麦克斯这个奥斯卡老司机带路,自然没有发生什麽没赶上申请日期啊,不符合评审规则啊,等等因不熟悉游戏规则造成的奇葩事故,再说那会儿截止日期还是万年的10月31日呢。

事实上,《上帝之城》那年无缘75届最佳外语片奖,连没有入围75届最佳外语片都没有,是一件跌碎眼镜,学院历史上火车失事般的重大灾难性事故!这已经不是什麽遗珠之憾的泛泛失误可以说过去的了,学院因为这次事故,破天荒地大刀阔斧地更改了外语片评审规定!从而开啓了後十多年越演越烈的改革之风。

这起重大事故起于外语片的评选方式。

就像之前所提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别的奖不同,没有广泛选票,是由老头老太组成的小评委会制的特别评审团评的,于是75届这小搓人,便要在当年参选的54部电影里,选出5部入围电影。

这工程量太大,比奥斯卡入围其它奖项的电影总和还多,就凭这百十人的老头老太,没人会把电影都看光,那麽他们具体是怎麽操作看片的呢?

它是这样的:先根据呼声丶影评和宣传,评委预先判定要多加留意的片子。第一轮看片便进入淘汰环节,所有电影会被分为几组,每组十部出头的样子,一组一组地看评委们聚在一间放映厅里,手里会各有块淘汰示意牌,半小时举一次牌,表示自己不想继续看,想要淘汰这部电影,就举牌,如果大家都不看了,电影停止放映就算出局,说是半小时一次,其实往往10来分钟丶20多分就有人举。看完片子里,会从里面挑出入围的5部电影,再从这5部电影中选出胜出者时,才要求所有评委都看过它们。

《上帝之城》之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选方式就是这样的,从来就没有严谨过,一直有小争议,但几十年来也相安无事,直到《上帝之城》出现,那次,它头轮举牌就被淘汰了,因为评委的草率,根本没看完片子的头30分钟!

可只要不是瞎子,都可以看出电影的画面效果极好,并不是让人看不下去的电影,但是它错在是一部涉及儿童犯罪的电影,奥斯卡评奖,电影简介很重要,看电影之前,评委会根据剧情梗概来预判自己要不要认真看丶看到哪,《上帝之城》的梗概里若提到儿童犯罪,那麽事先多数人就会给它判死刑,因为即使是老家夥们,他们的脑回路也是直鈎,他们的思路是这样的:儿童暴力不好社会普遍反感,他们也反感好莱坞电影定律:不能杀猫狗和儿童评论界没名气,本土票房还奇高为暴力而暴力的搏眼球烂片这类电影根本不该拍出来,没必要深入了解。完全没多用一个脑细胞去想过,电影之所以拍儿童犯罪,恰是为了批判儿童犯罪,这种再浅白不过的原因。什麽是傲慢,这就是!戛纳基本同理,不用看片,直接刹车在了那张儿童举枪的原款海报上。

2003年,颁掉了去年的75届奥斯卡过後,大跌眼镜的米拉麦克斯没有放弃,换了新海报,在新一年里将它公开发行,把它在北美影院里留了54周,留到下一年的冲奥阶段,在发行时间上达到参加2004年的76届奥斯卡评选要求,这里狡猾的韦恩斯坦利用了一个多年不曾被利用的漏洞:

除了最佳外语片以外,奥斯卡其它奖项的参赛要求很简单,根据规定,参加奥斯卡的电影(外语奖除外)必须在当年内在美国国内商业放映满7天即可,但并没有明文表面电影必须是美国电影,必须是说英语。

奥斯卡後,《上帝之城》在美国小范围公映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无论是观影观衆,还是评论界都为它震撼。外语片评委会的老头老太们为此集体深深自责惭愧不已,为了这部电影,下决定改掉几十年来的游戏规则!改到2015年,最佳外语片的评选规则基本和最佳影片无异了。

万幸对《上帝之城》来说,还有补偿的机会。奥斯卡是美国国内的电影奖项,《上帝之城》符合条件,《上帝之城》已经有54周了,它是2003年在美国发行的电影,虽然它是不说英语的外国片,加上学院和外语片评委会的愧疚,韦恩斯坦没费什麽劲去公关,电影在下次的奥斯卡中便被一口气入围了最佳导演丶最佳改编剧本丶最佳摄影丶最佳电影剪辑。这四项大奖都入围的电影若是当年的美国电影,铁板上最佳影片的节奏,最次也有个入围,虽然这回没有,但这个致歉赔礼的分量不可谓不重,但也实至名归。巴西那边被这神展开简直吓尿,为此惶恐至极这可是外语片啊!连大师贝托鲁奇为了奥斯卡,生生让中国人在《末代皇帝》里讲英语!奥斯卡这是疯了麽?!

奥斯卡没疯,相反,是为了维护自己岌岌可危的权威而那麽做的。再说,史上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丶(改编)剧本丶摄影丶剪辑的外语片才其实不少,就算是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从它早期该奖还叫最佳制片奖起,到截止2004年前有7部,截止到82年,也有4部。如果讲英语的非美国片也算,那就更多了,83年拿奖的英印合拍片《甘地传》就是。

说到底,《上帝之城》早期刷大奖不受待见,除宣传方式和奖项自身的评审机制都上大大出错外,和《上帝之城》的刷奖之路铺得太草率也脱不了关系,虽然戛纳喜欢昆汀丶喜欢《中央车站》,又是最大的A类电影节,但这部电影根本不该送戛纳,因为在去了欧洲三大都没激起个水花的片子,学院更加懒得理会。这样的电影送更先锋的威尼斯或者更zz的柏林,配上正确的宣传材料,根本不会被冷落。

对《九龙城寨》来说,又根据欧洲和美国之间的不对付,80年代送柏林才聪明的做法,毕竟现在西柏林亲美。还有个原因是,柏林电影节在2月份,和北美各大竞奥片的冲奥期很接近。

简而言之,参加欧洲三大不影响继续参加奥斯卡并获得提名,但同样当下理论上只有柏林和奥斯卡能冲破最高奖项互不相授潜规,《雨人》的“欧美通吃”就是那麽被刷出来的。

《九龙城寨》虽然是美国电影,但也可看做香港电影,还可以看作合拍片,现在关于国别划分,界线很含混,不像後世规定,必须主创大部分是参赛国的人。

如果以港片送选5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得面对外语片坑爹的评审方式,又受制于此时老规则选送电影不得参加以後年份的奥斯卡评选,即使奥斯卡想弥补失手,《九龙城寨》也不可能复制《上帝之城》的经历。虽然82年外语片竞争不激烈,只有25部选送作品,入围率高达5分之1,但终归风险太大。

如果放弃评选方式不可靠谱的最佳外语片,在81年内就北美公映,直接参加54届奥斯卡各大奖项的角逐,那麽以克拉克的年龄条件,就算电影拍得再棒,入围最佳导演是绝对不可能的了,尽管处女作就拿奥斯卡最佳导演的人有不少,但奥斯卡却有个最佳导演年龄不得小于32岁的潜规则,因为诺曼陶洛格凭《淘哥儿》拿到最佳导演时就是32岁零260天,那会儿还是1931年。而史上最年轻的入围者,却是91年24岁的约翰辛格登,而对当下来说记录保持者是41年凭《公民凯恩》入围的26岁279天的奥逊威尔斯,要不是电影亏钱,要不是他太年轻嚣张,对他的才华羡慕嫉妒恨的评委看着不爽,那百八十年来可以不颁给任何人,也不该不颁给他的最佳导演奖也就不会那麽没了。除了他其它最年轻的提名者都是29岁起跳。

所以说,别说像《上帝之城》那样拿四个大奖提名,克拉克能捞到个重要奖项的提名都是巨大的的胜利。可惜克拉克下调野心,别人不那麽看,他直到现在为止都没和北美的发行商科曼说,他要冲击奥斯卡什麽的

克拉克也没想靠一部《九龙城寨》就一飞冲天,甚至压根没指望这电影得任何奖,或者取得多少票房成功,那不现实,他其实是在给《雨人》铺路。以水准碾压的无冕之王姿态在奥斯卡上获得“巨大的失败”,等同《上帝之城》落选最佳外语片而引起的公信力危机,那麽等到《雨人》时,就算他再怎麽年轻,奥斯卡都不能无视他和达斯汀霍夫曼丶迈克尔道格拉斯的组合了,如此才能化解他的年龄所给影片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有这样,他和他的电影公司才能在主流电影圈站稳脚跟。主流一线演员放下身段,以极低的片酬出演独立小制作不是什麽新鲜事,爱好莱坞是常见的事,因为这些电影能带给他们更加广阔自由的表演空间和特别体验。哪怕和演技派完全不沾边的商业明星

片酬能压到多低?不提某个克拉克很熟悉的邋遢鬼,以35英镑的片酬主演过一部连公映资格都捞不到的电影的极端伟绩。把达斯亭霍夫曼的500万压到100万还是没问题的。演小导演的小成本独立制作,可没什麽经济上的利益可得,它的吸引力无非是能过戏瘾和得到荣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