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mm胶片自然很贵,因此有些电影只在需要高品质画面的大场面丶需要後期合成电脑特效的重要镜头运用70mm胶片拍摄,其它镜头用35mm,比如上一部的《帝国反击战》。因为电脑特效镜头制作时,需要把胶片扫描录入进电脑里,而扫描这个步骤会让画质会损失近23,即是到达2017年,这个步骤也会损失一半以上的画质。用70mm胶片拍摄,分辨率基数就高,比较耗得起。
但当银幕没那麽大时,35mm和70mm其实也没差多少制片方用70mm可能是为了摆阔丶为了龟毛的艺术追求丶为了造福後代考虑但普通观衆根本不会在意这些。而当今除IMAX之外的银幕,基本就是“没那麽大的银幕”。是的,大衆没那麽敏感,就好比21世纪的中国巨幕分辨率只有IMAX的三分之一,但作为普通观衆会察觉到两者差距有那麽大吗?
卢卡斯正是抓住了这点,为了省钱省事,打算《绝地》全程35mm,连用70mm胶片拍特效镜头也不带考虑了,到制作拷贝时,也放大出一批70mm的拷贝就行。《E。T。外星人》克拉克是都用了70mm胶片拍重要特效镜头的,他自然不同意。毕竟大衆和专业的审视标准是差很多的,再加上他以後世的眼光看原版《绝地》,标准就更加苛刻了,也更加觉得其暴露了很多问题是电影公司自己引起的。克拉克自然不能让卢卡斯开倒车,不然,等到《绝地》之後,卢卡斯从道格拉斯。特鲁姆布那接受70mm设备了,才会後知後觉自己错过了什麽把一切便宜给了後来工业光魔的客户们。
这时,影厅门外传来一些动静。
“看来第一场的观衆要来了,”弗格森看看表,领着克拉克到一处座位上落座:“和外面的70mm电影不同,我们的纪录片是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效果更好,我们音响设备也更加强大,现在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克拉克几年前也看过这个时代的IMAX影片,但他是在美国看的,设备丶场馆都不是顶配,他想看看如今商用的IMAX影院技术水平极限在哪里。灯光半暗,观衆们鱼贯而入,他发现的确如弗格森所说,IMAX影院非常受欢迎,早场第一场就坐得满当当了。
18分钟的短片一下子就结束了,克拉克脸上这才露出了点满意的神色,观影体验上和後世的2D-IMAX电影区别不大。相比于现在已经非常够用的技术,看来IMAX公司的经营策略才是最大问题。
21世纪数字电影时代到来後,IMAX公司费尽功夫才把IMAX影院成本从5丶600万降到120万,但推广起来效果也就好得有限,克拉克知道,这是他们思路错误,既然院线很难一口气拿出那麽多钱,那麽IMAX公司也根本不必专注于直接卖设备,他们可以选择出租设备,还可以从IMAX电影票房里直接抽成12。5%至20%,而设备维护检修费用也是笔细水流成的收入,反正IMAX电影票本来就贵,影院当然是很乐意让他们抽成的,因为抽成了还是比普通放映方式赚得多啊!这样仅需要几万美金的扩建及翻新费用,一间IMAX影厅就能诞生。此外,他们还能问电影公司收拍摄设备出租费丶後期制作费丶格式转换费等等。但这些话,克拉克现在是不会和IMAX公司的人说的,不然就没他的好处了。
弗格森看到克拉克的神情,心里总算有了点把握。接下来,他们一起直接离开了安大略游乐宫,前往IMAX公司。
克拉克在那里看见到了其他几位核心成员以及工程师团队,了解了IMAX技术目前发展情况。
21世纪IMAX摄影机一台一周的租金为1。2至1。6万美元,此时物价没後世高,加上IMAX公司第一次向好莱坞开门做生意,愿意打个折扣,克拉克觉得那价格非常“低廉”了,不过他没细谈,正式敲定时会有制片人来继续杀价。
他试了试《绝地》可能要用到IMAX摄影机,那玩意重达70磅。克拉克拿起它倒没费劲,这吓坏了IMAX的人了,但鉴于天生怪力的摄影师很多,他们也没把他当怪物。
克拉克和他们大致学了一会儿,提出要求:“你们能培训我们的摄影师如何操作它吗?要是可以,我希望你们能往剧组里派驻技术支持。”
“当然,这是一定的。”弗格森欣然道:“我本人也非常乐意效劳。”
2D的IMAX也就银幕大,3D的IMAX电影才是真看得爽。
于是,克拉克又问:“你们IMAX有在研究3D技术吗?我是说3DIMAX。”
克拉克首先和卢卡斯提的其实是3D,毕竟3D是比电影还要古老的技术,在1839年就已出现。人类第一部电影1895年的《火车进站》也曾在1903年制成3D版公映。50年代前後,3D电影曾风靡一时,八大拍摄了很多3D电影,连中国也在62年拍摄了自己的首部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
但由于当时技术不过关,导致观衆头晕眼花犯恶心,3D很快便被主流市场淘汰,仅在以暴力丶色*情丶恐怖为噱头的B级片领域生存,这些电影的观衆才愿意忍着身体不适去观摩立体的鬼怪丶拳头血浆和大波波69年10万美元成本的3D色*情片《空中小姐》拿下了2700万美元的惊人票房後,3D几乎成了B级片尤其是色*情片的专属,Low穿了地心。
克拉克自认为他运气还算好,赶上了80年代初3D电影的短暂回潮期。今年7月上映的《抢手哈特》拿了1200万票房後,最近就有传闻明年的《十三号星期五3》要用3D摄影技术拍摄,而环球也有风声要考虑投资1800万立项翻拍个3D版的《大白鲨》这让斯皮尔伯格非常不爽。
然而卢卡斯否决了他的提议,3D电影名声太臭了,他们犯不着投大把钱去研究不知道何时能解决丶能不能解决的3D电影昏眩问题。对此,卢卡斯很坚决,毕竟原历史上,他在90年代中晚期重啓星战拍前传时都没考虑过挑战3D。
这让克拉克很遗憾,因为若是错过了星战这个技术火车头,那麽下一次遇到能推动技术发展和技术推广的电影,就是2009年的《阿凡达》了,因为其它特效大片相比它们都不够“大”。
詹姆斯。卡梅隆能让院线老板相信IMAX影院的发展前景而大肆兴建,那麽在这个时代,星战绝对能做到,尤其是即将要淘汰掉的宫殿式电影院还保存着不少,许多座位在600至1000的大影院(或者说“迷你型”电影宫殿)依旧能放70mm宽银幕电影,这些电影院都非常适合改建成IMAX影院。
《阿凡达》的IMAX版全球票房2。5亿美金,占总票房的9。3%,而那麽多票房全靠仅由261家IMAX影院所创造,官方票房之外,观衆们真实为此付出的票价要更加昂贵,中国黄牛票也能炒到100美元。之後仅几年,全球IMAX影院数量翻了一倍,其中它刚上映时,中国IMAX影院只有13丶4家,2年後就变成了78家,到2017年已经有4丶5百家。当然,在这个年代,自然不可能做到这种程度,而有钱的人口大国也只有美日而已,但使用上非常手段,他相信在未来几年内搞出近百家IMAX影院应该没问题。
《绝地》2个月後就要开拍了,3DIMAX是来不及了,而把2D转3D的DMR技术是21世纪的先进技术,现在是不作考虑的,两者目前不能兼顾,只能择一。但克拉克还惦记着《沙丘》,利用《绝地》推广3D或IMAX,等到《沙丘》拍出来时,可不就能坐享其成了吗?
所以出于私心,他不死心,希望能忽悠IMAX加紧研发3D技术,事实上,美国已经有了类似的代替技术投入电影拍摄,但科技树点歪了,追求的不是画面立体效果,而是纵深感,这个局限性就太大了。
弗格森有些惊讶的看着他:“巨幕3D电影的确早在60年代就早就有了,苏联人丶欧洲人在70年代都企图过商业化,但因为他们没攻克昏眩问题,导致无法推广好吧,说实话,莫斯科制片厂曾出过2丶3部正经的70mm巨幕3D电影,我们只听说过却没见过我们也有尝试攻克昏眩问题,可”
苏联黑科技总是很神秘的,鬼知道那技术到底能不能市场化,苏联人做东西糙是有名的,找他们搞商业上的事基本也是指望不上的。
克拉克见他这个表情,就知道他们在这方面完全没有多大紧迫感,没有紧迫的项目促使他们攻关这个问题,也没多少科研经费,投入的精力自然不大。最早的彩色3DIMAX短片分别是85丶86年诞生的,而促使他们诞生的,又是世博会,86年的温哥华世博会。
于是,克拉克决定推他们一把:“道格拉斯。特鲁姆布对3D和巨幕都很感兴趣,我个人也有一间数字技术实验室,我看好它们的结合,我们要不要合作?”
说得容易啊!谁出钱啊!要知道他们现在还在烦怎麽还日积月累下来欠日本富士银行的贷款!弗格森他们心想。
克拉克自然也不会出钱的,所以他说:“你们不是和加拿大官方关系好吗?而加拿大最近几年对电影的扶植力度很大,星战能不能让他们再加大扶植IMAX的力度?我们可以继续申请贷款,换家银行,比如北方银行,他们和星球大战有合作,会比日本人更乐意出钱。此外,我还有些热爱电影的房地産商朋友,说不定他们对出租或改建院线地産有些想法《绝地》之後,IMAX可以借此考虑上市,这样就有钱了。”
当克拉克为了推技术,吹得天花乱坠,差点把抽成电影票的绝招都说出来,把弗格森他们忽悠得眼冒金星时,在洛杉矶,他的客人们也来到了探照灯影业
罗西看着停车场上站着的三个连机票都舍不得买丶轮流开车自驾而来的穷小子,咬着後牙槽,笑容灿烂地迎了出去:“底特律小夥子们,欢迎来到该死的好莱坞!”
很多年後,罗西都会想起当时与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
自学成才的电影爱好者刚过22岁生日的山姆。雷米抱着他的电影处女作《鬼玩人》的拷贝从车後座钻出来;
雷米为《鬼玩人》从底特律的剪辑协会请来的剪辑师的长卷毛眼镜仔助理,也是他的好朋友乔尔。科恩垂了一下他泛酸的腰从驾驶室内爬了出来,与此同时,乔尔的弟弟伊桑。科恩也推着眼镜,拿着他们处女作《血迷宫》的剧本出了副驾驶室。
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刻:科恩兄弟和山姆。雷米,全处全收,即将纳入克拉克的豪华水晶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