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细雨微风 > 第16章 寒原断章(第1页)

第16章 寒原断章(第1页)

秋妮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陈武桢单调而艰苦的内蒙生活中,激起了一圈圈涟漪。她给了陈武桢一个美好的幻想,一个在异乡可以寄托情感的对象。虽然这种情感还很朦胧,远不及对柳晴雯那般刻骨铭心,但它真实、温暖、触手可及。看着她的照片,和她聊上几句,内蒙初期的孤寂感和对家乡的深切想念,似乎都渐渐淡了。荒原的风沙依旧凛冽,但心底,却因为这点微光,而多了一份抵御寒冷的暖意。他开始期待每一次短暂的网络连接,期待看到那个亮起的头像,期待在那片虚拟的空间里,捕捉到一丝来自“秋妮”的、鲜活的气息。

陈武桢内心那条幽深而蜿蜒的情感河流两岸,两盏截然不同的光源,各自投射着迥异的光影。

柳晴雯,是那轮悬于九天之上的明月。

她皎洁、清冷、遥不可及。她的形象,在陈武桢的记忆里被反复擦拭、打磨,早已镀上了一层近乎神圣的光晕。她是青春岁月里最纯粹、最美好的象征,是那些泛黄信纸上娟秀字迹编织的梦,是少年心事里最隐秘也最宏大的悸动。她像月光一样,洒满陈武桢的心房旷野,照亮他每一个孤独的夜晚,却也投下长长的、无法逾越的距离阴影。

这月光,是神往。陈武桢无数次在寂静的深夜里仰望她,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向往与眷恋。她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完美,一种他渴望却始终无法触及的高度。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图腾,提醒着他生命中曾有过那样纯粹的光亮。

但这月光,也是冰冷的。它高悬天际,不为任何人停留。无论陈武桢如何仰望、如何思念、如何鼓起勇气试图靠近(哪怕只是送一句问候),得到的回应往往是沉默,或是礼貌而疏远的微光。他无法触摸她,无法温暖她,甚至无法确认那光亮中是否有一丝是为他而亮。每一次尝试的失败,都像寒霜凝结在心尖,加深着那份可望而不可即的卑微与失落。她是梦中的幻影,美丽却虚幻,指引方向却无法提供温暖。

秋妮,则是那盏摇曳在近旁的油灯。

她没有月亮那般夺目的光辉,没有那般清冷高洁的气质。她更像一盏朴实无华的油灯,灯焰不大,光芒柔和,带着人间烟火的气息。她的笑容温暖而真实,带着陕西口音的话语清脆爽利,像跳跃的灯花。她就在陈武桢触手可及的地方——同一个工地,同一个项目,甚至能在食堂打饭时遇见,能在工作对接时交谈。

这油灯的光,是切实的。它能驱散内蒙荒原夜晚的寒冷和孤寂。当陈武桢结束一天疲惫的工作,回到冰冷的招待所,想起秋妮那圆圆的脸蛋和带酒窝的笑容,或者翻看她qq空间里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照片(工装照、聚餐照),甚至只是期待下一次短暂的qq聊天时,心头便会涌起一股暖流。这暖流不似月光那般震撼灵魂,却像温水浸润冻僵的手指,带来实实在在的慰藉。

这油灯的光,是温暖的。秋妮的活泼开朗,她的热情回应(即使只是工作闲聊或简单的qq互动),都像油灯散出的热量,让陈武桢感到被看见、被回应。她不需要他“攒勇气”,不需要他仰望,她就在那里,带着一种平易近人的光亮。她驱散了部分因柳晴雯的遥远和沉默而带来的冰冷孤寂感,填补了异乡漂泊的情感空洞。她是现实的陪伴,平凡却温暖,照亮脚下而非远方。

陈武桢清晰地感知着这两种光源在他心河两岸的投射。

对柳晴雯的眷恋,如同对月光的仰望,深沉、执着,带着永恒的向往和无法释怀的遗憾。那是一种刻入骨髓的精神依恋,是青春记忆里无法磨灭的烙印。即使知道无法靠近,即使被沉默所伤,那份仰望的姿态,似乎已成为他情感结构的一部分。

对秋妮的欣赏,则如同对油灯的依赖,亲切、自然,带着一种渐生的好感与亲近。她的出现,像在荒凉旅途中遇到的一处温暖驿站,让他疲惫的身心得以片刻休憩。她的光亮虽然微弱,却足以温暖他当下的现实,驱散眼前的孤独。这份欣赏,或许还未升华成炽热的爱恋,但已足够珍贵,因为它提供了柳晴雯永远无法给予的——触手可及的温暖和回应。

月光依旧高悬,指引着陈武桢心中那片无法抵达的净土。但油灯就在手边,摇曳着温暖的光晕,照亮着他脚下这片荒凉却真实的内蒙土地。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只痴痴地仰望冰冷的月光而冻僵了自己。他开始学会低下头,珍惜并靠近那盏能带来实际暖意的油灯。月光是永恒的向往,油灯是当下的慰藉。他的心河,在月光与油灯的交织光影中,缓缓流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平衡与出路。

齐阳建工承建的化工厂厂房,像几座钢铁巨兽,矗立在准噶尔旗广袤荒凉的戈壁滩腹地。陈武桢负责的施工区域,恰好紧邻着协作单位——也就是秋妮所在资料室的临时板房车间。这物理上的“近水楼台”,成了陈武桢笨拙靠近秋妮的天然借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内蒙初春的戈壁滩,寒风依旧像刀子一样,裹挟着细沙,无孔不入。露天作业一会儿,人就冻得手脚麻。这时,“取暖”就成了陈武桢最理直气壮的理由。

“冻死了冻死了!”陈武桢跺着脚,拍打着工装上的沙尘,掀开秋妮办公室(其实就是一个大点的彩钢板房隔间)厚重的棉门帘,一股混杂着打印机油墨、纸张和微弱暖气的味道扑面而来。他搓着手,哈着白气,目标明确地直奔角落那台嗡嗡作响的小太阳取暖器。

“哎哟,陈技术员又来‘蹭暖气’啦?”秋妮正对着电脑屏幕核对数据,头也没抬,清脆的声音带着一丝调侃。她旁边坐着另一位资料员大姐,也抿着嘴笑。

陈武桢脸皮早就练厚了,嘿嘿一笑,凑到小太阳前,夸张地张开手:“那可不!外面那风,跟狼嚎似的,能把人吹成冰棍!还是你们这儿好,人间天堂啊!”他故意把“天堂”两个字拖长了音。

秋妮终于抬起头,圆圆的眼睛瞪了他一眼,嘴角却忍不住上扬:“少贫!我们这儿地方小,暖气片就这么大点,你个大块头往这一杵,挡着我们光了都!”她指了指电脑屏幕。

“嘿!秋妮同志,你这就不够意思了!”陈武桢假装板起脸,“我这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给你们送温暖的!你看我这脸,都让风沙打磨成砂纸了!”他故意凑近一点,指着自己粗糙的脸颊。

“去去去!”秋妮笑着推开他凑近的脑袋,像赶苍蝇似的,“你那脸皮比城墙拐弯还厚,砂纸都磨不透!别挡光,忙着呢!”她拿起手边一叠文件,作势要拍他。

陈武桢敏捷地躲开,顺势拉过旁边一张空椅子坐下,也不客气:“忙啥呢?又给哪个倒霉催的催资料呢?”他探头探脑地往秋妮电脑屏幕上看。

“还能有谁?”秋妮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还不是你们齐阳建工!上次报上来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照片糊得跟打了马赛克似的,甲方监理都飙了!陈技术员,你这‘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啊!”她故意把“技术”两个字咬得很重。

“哎呦喂!冤枉啊!”陈武桢一拍大腿,一脸委屈,“那照片是王工拍的!他那手机就是个古董!像素感人!秋妮老妹儿,你得跟甲方说说,设备不行,非战之罪啊!”他学着古装剧里的腔调。

“噗嗤!”旁边的大姐忍不住笑出声,“小陈这张嘴啊,死的都能说活了!”

秋妮也绷不住笑了,两个浅浅的酒窝露出来:“行行行,就你理由多!下次再糊,我让王工亲自来跟甲方解释!看他那老脸往哪搁!”

“别别别!”陈武桢赶紧摆手,“王工那暴脾气,知道了非削我不可!秋妮姐,你行行好,帮帮忙,回头我请你吃……呃……”他卡壳了,环顾这简陋的板房,再看看窗外荒凉的戈壁滩,实在想不出能请什么像样的东西。

“请我吃啥?吃沙子啊?”秋妮挑眉,带着促狭的笑意看着他。

“嘿嘿,”陈武桢挠挠头,灵机一动,“请你喝热水!管够!我们项目部刚烧的开水,保证滚烫!”他拍着胸脯保证。

“切!”秋妮和旁边的大姐同时出一声嫌弃的嘘声。

“小陈啊,你这诚意,比戈壁滩上的草还稀罕!”大姐笑着摇头。

陈武桢也不恼,跟着嘿嘿傻笑。能逗秋妮笑,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和酒窝,他就觉得这“暖气”蹭得值了。渐渐地,他也和秋妮的其他同事混熟了,能开开玩笑,聊聊工地的八卦,或者吐槽一下内蒙这鬼天气。

然而,戈壁滩的荒凉,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他们困在了工作场所。化工厂周边,除了连绵的沙丘和稀疏的骆驼刺,什么都没有。没有像样的餐馆,没有公园,甚至连个能安静坐会儿的小卖部都难找。娱乐?唯一的“娱乐”可能就是晚上在招待所里用那个龟网卡刷会儿网页。

陈武桢心里那点小火苗,被这荒芜的环境死死摁住。他好几次鼓起勇气,想约秋妮“出去走走”。话到嘴边,却变成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