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郊外的维多利亚原住民社区,岁的长老沃伦?克拉克用粗糙的手指抚摸着一块布满裂痕的桉树皮,树皮上用赭石颜料绘制的“点画”已有些褪色——这是他祖父留下的部落历史图谱,记录着原住民与这片土地共生的故事。“年轻人都去城市了,没人再学点画,也没人再懂这些图案的意义。”沃伦的声音里满是遗憾,“再这样下去,我们的文化就要消失了。”
当林晚星跟着澳洲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来到这个社区,听到沃伦的话时,心中立刻有了一个决定:“晚星艺术基金要在这里落地,不仅要保护这些古老的技艺,更要让年轻人重新爱上自己的文化。”
作为“晚星艺术基金”海外第三站,澳洲项目从筹备初期就明确了“尊重、参与、传承”的核心原则——不做“外来者的帮扶”,而是与原住民社区深度合作,让原住民自己成为文化保护的“主角”。从建设“文化保护中心”,到邀请长老传授技艺,再到举办艺术展,每一个环节都由原住民社区主导,基金则提供资金、资源与专业支持,最终让濒临失传的原住民艺术重新焕生机,也让“晚星艺术基金”的跨文化公益模式在澳洲落地生根。
“晚星艺术基金”澳洲站的启动,并非“随机的公益布局”,而是源于一次深入的文化调研。林晚星团队花了两个月时间,走访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的个原住民社区,与长老、年轻人、文化保护工作者深入交流,真正听懂了原住民的“文化焦虑”——不是缺资金,而是缺“让文化活起来”的机会;不是缺技艺,而是缺“年轻人愿意传承”的动力。
在维多利亚原住民社区,林晚星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文化断层”:能完整制作“迪吉里杜管”(原住民传统乐器,用桉树空心树干制成)的工匠,全社区只剩沃伦一人;会用传统“点画”记录部落历史的,都是o岁以上的长老;而-岁的年轻人,大多只能说零星的原住民语言,对“点画”“迪吉里杜管”的了解,仅停留在“旅游纪念品”的层面。
“不是我们不想学,而是没人教,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岁的原住民青年利亚姆说,“在城市里,别人问我‘原住民文化是什么’,我只能说‘不知道’,这种感觉很糟糕。”
更严重的是,随着原住民传统技艺的失传,部落的“历史记忆”也在逐渐消失。沃伦长老拿出一本泛黄的“部落故事集”,里面记录着用点画图案标注的“祖先迁徙路线”“自然祭祀仪式”,“这些图案只有懂点画的人才能看懂,现在年轻人看不懂,这些故事就再也传不下去了。”
这些“文化焦虑”,让林晚星团队意识到,澳洲项目不能走“传统公益”的老路——不能只捐赠物资,而是要搭建“文化传承的生态”;不能只依赖外部帮扶,而是要激活原住民社区的“内生动力”。
基于调研结果,林晚星团队与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维多利亚原住民社区共同制定了“三方合作模式”:原住民社区成立“文化传承委员会”,由沃伦长老担任主席,负责确定传承技艺、选拔学员、制定教学计划;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提供政策支持与文化指导,确保项目符合原住民文化习俗;晚星艺术基金则提供oo万澳元资金,用于建设文化保护中心、采购传统技艺材料、邀请专业导师、举办艺术展。
“我们的角色是‘赋能者’,不是‘主导者’。”基金海外项目总监陈曦说,“比如文化保护中心的设计,我们原本想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但传承委员会提出‘要像传统的原住民‘ia-ia’(临时庇护所)一样,用当地的木材和树皮建造,这样才能让年轻人感受到‘文化的根’。我们立刻修改设计方案,邀请原住民工匠参与建造,最终建成的中心既有传统元素,又配备了现代的展览区、教学区,完全符合社区的需求。”
这种“尊重原住民意愿”的合作模式,赢得了社区的信任。沃伦长老说:“以前也有公益组织来帮我们,但他们总是‘想当然’地做决定,而晚星基金不一样,他们会听我们的想法,让我们自己决定要保护什么、怎么保护,这才是真正的‘帮助’。”
维多利亚原住民文化保护中心的建成,成为澳洲项目的“核心载体”。这座占地oo平方米的建筑,外观采用原住民传统的“ia-ia”圆形结构,屋顶覆盖着当地的桉树皮,墙面用赭石、白色、黑色的颜料绘制着简单的点画图案;内部则分为“技艺传承区”“文化展览区”“材料工坊”三个区域,既满足传统技艺教学的需求,又能展示原住民文化成果,成为原住民社区的“文化地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点画”是原住民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用细小的点组成图案,每一个点、每一种颜色都有特定的意义,比如红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黑色代表祖先,图案则记录着部落的历史、自然的变化、祭祀的仪式。在文化保护中心的“技艺传承区”,沃伦长老每周都会开设“点画工作坊”,教授社区的年轻人学习点画技艺。
第一次工作坊上,沃伦长老没有直接教“怎么画点”,而是先给年轻人讲“点画背后的故事”。他拿出祖父留下的桉树皮点画,指着上面的图案说:“这个红色的点群,代表我们部落的祖先从北方迁徙到这里;这些白色的线条,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这个黑色的圆形,是我们祭祀自然的地方。点画不是‘装饰画’,是我们的‘历史书’。”
在教学过程中,沃伦长老还会根据年轻人的兴趣,调整教学内容。o岁的女孩艾米喜欢画画,但对“部落历史”不感兴趣,沃伦就让她用点画记录“自己眼中的自然”——艾米画了一幅《雨后的森林》,用绿色的点代表树叶,蓝色的点代表雨滴,黄色的点代表阳光,既符合点画的传统形式,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意。“以前觉得点画很老气,现在现它可以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艾米说,“我想把我们社区的森林画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美。”
为了让点画技艺“走出社区”,中心还与墨尔本的艺术学校合作,开设“点画交流课”——邀请艺术学校的学生来中心学习点画,同时让原住民年轻人去艺术学校学习现代绘画技巧,促进“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融合。“有个艺术学校的学生,用点画的手法创作了一幅现代抽象画,很受市场欢迎。”陈曦说,“这让原住民年轻人看到,传统技艺也能与现代艺术结合,也能产生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迪吉里杜管是原住民的传统乐器,用被白蚁蛀空的桉树树干制成,长度通常在-米之间,演奏时通过循环呼吸法,出低沉、悠长的声音,被原住民称为“大地的声音”。由于制作过程复杂,且需要找到合适的桉树树干,这项技艺在社区几乎濒临失传——全社区只有沃伦长老会完整的制作工艺。
在文化保护中心的“材料工坊”,沃伦长老带领年轻人开展“迪吉里杜管制作项目”。制作的第一步是“寻找合适的树干”——他们要走进郊外的森林,寻找被白蚁蛀空、但木质仍坚硬的桉树树干,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整天;第二步是“清理树干”——用特制的工具将树干内部的蛀屑清理干净,确保树干内部通畅;第三步是“塑形与装饰”——根据树干的形状,调整管身的粗细,然后用赭石颜料在管身上绘制点画图案,图案通常与“自然”“祖先”相关。
岁的利亚姆是最早报名参与项目的年轻人之一。第一次去森林找树干时,他因为体力不支,差点放弃,但沃伦长老鼓励他:“迪吉里杜管是‘大地给我们的礼物’,寻找它的过程,也是‘与大地对话’的过程,不能轻易放弃。”在沃伦的指导下,利亚姆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制成了自己的第一支迪吉里杜管。当他用循环呼吸法,让管身出低沉的声音时,激动得红了眼眶:“我好像听到了祖先的声音,听到了大地的声音,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为了让更多人听到“迪吉里杜管的声音”,中心还在每月举办“原住民音乐夜”——邀请社区的年轻人演奏迪吉里杜管,搭配原住民的传统舞蹈,吸引了不少墨尔本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以前只能在旅游景点看到迪吉里杜管,没想到在社区能听到这么正宗的演奏。”一位游客说,“这种音乐里有自然的气息,让人很放松。”
“年轻人是文化传承的‘未来’,只有让他们真正爱上自己的文化,才能让传承持续下去。”基于这个理念,“晚星艺术基金”与原住民社区合作,在每年的暑假举办“原住民青少年艺术夏令营”,邀请-岁的原住民孩子参与,通过“游戏化、体验式”的教学,让他们在快乐中了解、热爱原住民文化。
夏令营的第一天,工作人员会组织孩子们玩“点画寻宝游戏”——在文化保护中心的周围,隐藏着o个用点画图案标记的“宝藏盒”,每个盒子里都有一张卡片,卡片上印着不同的点画图案和对应的文化知识,比如“红色的点代表土地”“圆形图案代表祖先的聚会”;孩子们分成小组,根据线索寻找宝藏盒,找到后要说出卡片上的文化知识,才能获得“小奖品”(比如迷你点画笔、小木雕)。
岁的小男孩杰克第一次参加游戏时,对“点画知识”一无所知,但在小组伙伴的帮助下,他不仅找到了个宝藏盒,还记住了“蓝色代表水”“黑色代表祖先”。“这个游戏太好玩了!我现在知道点画不是随便画的,每个点都有意义。”杰克说,“明天我还要玩,还要学更多知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除了“点画寻宝”,夏令营还会组织“迪吉里杜管节奏游戏”——工作人员用迪吉里杜管演奏简单的节奏,孩子们用手拍、用脚跺的方式模仿,节奏最准确的小组能获得“体验制作小迪吉里杜管”的机会;“自然绘画游戏”——让孩子们走进森林,收集树叶、树枝、泥土等自然材料,用这些材料创作“自然艺术”,既培养创造力,又让他们感受“原住民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我们不想用‘说教’的方式教孩子文化,而是想让他们在玩乐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夏令营负责人莎拉说,“很多孩子参加完夏令营后,会主动问家长‘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样的’‘我们还有哪些传统’,这说明他们已经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兴趣,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