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雨林的晨雾还未散尽,雅诺马马部落的“文化传承中心”外,土着长老塔卡正用红色植物染料,在木柱上绘制“雨林守护兽”图案——美洲豹的轮廓在他笔下逐渐清晰,眼窝处点缀着蓝色羽毛,这是部落传承千年的图腾,象征“人与自然的共生”。不远处,林晚星穿着部落传统的棉麻长袍,跟着土着妇女学习编织“雨林藤蔓篮”,指尖被粗糙的藤蔓磨得红,却笑得格外灿烂:“原来每一根藤蔓的缠绕方向,都藏着你们对雨林的理解。”
o年深秋,“晚星艺术基金”海外第四站正式落地巴西里约热内卢周边的雅诺马马部落,这是基金次将目光投向南美土着文化。不同于澳洲原住民的点画艺术、非洲部落的音乐传统,亚马逊土着文化的核心是“与雨林共生的智慧”——从用雨林植物制作乐器,到以舞蹈模拟动物动作,每一种文化表达都深深扎根于这片广袤的绿色土地。林晚星团队此次带来的“文化保护计划”,没有采用“外来者主导”的模式,而是全程以土着社群为核心,通过“搭建传承空间、培育年轻传承人、推动文化普及”三大举措,让亚马逊土着文化在守护中焕新活力。
雅诺马马部落的“文化传承中心”,选址在部落聚居地边缘的一片空地上,背靠参天的橡胶树,面朝蜿蜒的内格罗河——这里曾是部落长老传授狩猎、农耕技艺的地方,如今被改造成集“技艺教学、作品展示、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空间。中心的搭建全程由土着工匠主导,林晚星团队仅提供材料与技术支持,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符合部落文化传统。
传承中心的主体建筑采用亚马逊土着传统的“棕榈屋”结构——数十根粗壮的木柱支撑起屋顶,屋顶覆盖着层层叠叠的棕榈叶,既能遮挡雨林的暴雨,又能让空气流通,保持室内凉爽;墙面没有使用砖石,而是用编织的藤蔓帘隔开,既保留了部落“开放式生活”的习惯,又能灵活划分教学区、展示区。
“我们特意保留了屋顶的‘排烟口’,”土着工匠领阿莫说,“以前部落的棕榈屋,会在屋顶留一个小口让篝火烟排出,现在传承中心用来烧制植物染料、制作陶器时,这个排烟口刚好能派上用场。”而在现代功能上,团队为中心加装了太阳能电板,满足照明与电子设备的用电需求;还在展示区安装了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用来保护容易受潮的树皮画、羽毛饰品等文物级作品。
中心的院子里,还搭建了两个特殊的“露天课堂”:一个是“植物技艺区”,地面划分出不同区域,种植着制作染料的红木、编织用的凤梨科植物、制作乐器的竹子,土着长老会在这里现场教学如何采摘、处理这些植物;另一个是“舞蹈广场”,地面用白色石灰石画出部落传统舞蹈的步伐轨迹,方便青少年学习时对照练习。“这个广场的形状是模仿‘雨林太阳’的,”塔卡长老解释道,“我们的舞蹈大多与太阳、雨水、丰收有关,在这样的广场上跳舞,能让孩子们更贴近祖先的智慧。”
传承中心成立后,批启动的是“文化守护者”培训计划——邀请部落内位掌握核心技艺的长老,每人带o名-岁的青少年,进行为期个月的系统教学。课程涵盖“传统舞蹈”“乐器制作”“树皮画”“口头叙事”四大类,每类课程都遵循“理论+实践+创作”的模式,确保青少年不仅能学会技艺,还能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
在“乐器制作”课堂上,长老卡鲁拿着一根刚砍伐的竹子,教孩子们如何判断竹子的年龄——“竹节间距宽的,声音更浑厚,适合做笛子;竹节密的,声音清脆,适合做响板。”他一边说,一边用石刀在竹子上刻画纹路,“这些纹路不仅是装饰,还能改变声音的共鸣,比如刻成波浪纹,吹笛子时会有‘流水声’。”孩子们围在周围,手里拿着自己的竹子,小心翼翼地模仿,岁的少女莉莉在竹子上刻下了一只美洲豹,“我想做一支‘美洲豹笛子’,吹出来的声音能像美洲豹的叫声一样,守护我们的雨林。”
“传统舞蹈”课堂则充满了活力。长老娜依带领孩子们跳“雨林丰收舞”,她的动作模仿着猴子摘果、鸟儿飞翔、鹿群奔跑,嘴里还唱着古老的歌谣:“太阳照进雨林,果实挂满枝头,祖先的祝福,在舞蹈中流淌。”孩子们一开始动作生硬,娜依就用游戏的方式教学——让他们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动作,再慢慢融入舞蹈的节奏。“以前我们的舞蹈都是‘跟着学’,没有固定的教材,很多孩子学不会就放弃了,”娜依说,“现在有了步伐轨迹和歌谣歌词,孩子们学得快多了,昨天还有孩子自己编了一段‘蝴蝶舞’,特别可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雨林生态绘本”计划,是林晚星团队为激青少年创作热情设计的特色项目。亚马逊雨林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却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土着青少年虽然生活在雨林中,却很少有机会系统了解雨林生态,更少有机会用艺术形式记录自己的家园。“我们希望通过绘本创作,让孩子们既了解雨林的珍贵,又学会用艺术表达对家园的热爱,”林晚星说,“这些绘本未来不仅会在巴西的学校传播,还会翻译成多种语言,让全球更多人看到亚马逊雨林的美丽与脆弱。”
为了让绘本内容更真实、丰富,团队组织青少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雨林采风”——每天清晨,孩子们跟着部落的“生态向导”走进雨林,学习识别不同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特征与习性;下午回到传承中心,将白天的所见所闻用画笔记录下来;晚上则围坐在篝火旁,听长老讲述与这些动植物相关的部落传说。
在雨林深处的“兰花谷”,生态向导阿泽指着一朵紫色的兰花,告诉孩子们:“这种兰花叫‘天使兰’,只有在湿度o以上、温度c左右的地方才会开花,它的花蜜是蜂鸟最喜欢的食物,而蜂鸟会帮它传播花粉——这就是雨林的‘共生关系’。”岁的男孩托托立刻拿出素描本,快勾勒出兰花的形状,还在旁边画了一只叼着花蜜的蜂鸟,“我要把这个‘共生故事’画进绘本,让大家知道雨林里的动植物都是好朋友。”
采风中,孩子们还遇到了不少“惊喜”:在一棵巨大的绞杀榕下,现了正在蜕皮的树懒;在河边的泥地上,看到了美洲豹的脚印;在腐烂的树干上,找到了光的真菌。“以前我觉得雨林里的动物很可怕,”岁的安娜说,“这次采风后才知道,树懒很温顺,光真菌还能在晚上照亮路——雨林就像一个神奇的宝库,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这些经历,都变成了绘本中生动的画面:托托画了“树懒蜕皮记”,安娜画了“夜晚的光真菌小路”,莉莉则画了“美洲豹的脚印地图”,每一幅画都充满了孩子的童真与对雨林的热爱。
绘本创作阶段,团队鼓励孩子们将部落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绘画技巧结合。比如在绘画材料上,孩子们既可以使用长老制作的植物染料,也可以使用团队带来的彩色铅笔、水彩;在表现形式上,既可以采用部落传统的“树皮画”风格——用线条简单勾勒、色彩浓郁,也可以尝试现代的“卡通风格”,让形象更活泼。
岁的男孩马库斯,用树皮画的技法画了“雨林水循环”的故事:画面上方是太阳,中间是云朵,下方是河流,河流旁的土着人正在祈祷,画面中还穿插着部落符号——“太阳符号”代表温暖,“水滴符号”代表生命。“我想让大家知道,雨林的水是循环的,就像祖先的智慧一样,永远不会消失,”马库斯说。而莉莉则用彩色铅笔,画了一本“雨林日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记录每天采风中的现,还在每页画了一个小小的“藤蔓书签”,书签上的图案都是部落的传统符号。
团队还邀请了巴西知名的儿童绘本作家,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指导——不是修改他们的创意,而是帮助他们优化构图、完善故事逻辑。“孩子们的想法非常棒,充满了想象力,”绘本作家劳拉说,“比如有个孩子画了‘会说话的猴子’,用猴子的视角讲述雨林的变化,这种创意比成人的想法更有感染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这些创意更好地呈现出来。”最终,孩子们的作品汇集成《亚马逊雨林的秘密》系列绘本,分为“动物朋友”“植物宝藏”“部落故事”三册,每册都附有土着语言与葡萄牙语、中文、英文的对照翻译。
“晚星艺术基金”深知,文化保护不能只停留在部落内部,还需要让更多人了解、认可土着文化。因此,团队与巴西文化部、里约热内卢教育局合作,推出了“土着文化进校园”计划,将土着艺术纳入当地中小学的“多元文化课程”;同时,还在里约热内卢举办“亚马逊土着文化展”,让城市居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雨林文化的魅力。
在里约热内卢的圣玛利亚小学,“土着文化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每周,传承中心的长老或青少年传承人,会来到学校授课——有时是教孩子们跳“雨林丰收舞”,有时是教他们制作简单的竹制响板,有时是给他们讲部落的口头叙事故事。
“以前我们只在课本上见过亚马逊雨林,觉得很遥远,”五年级学生索菲亚说,“现在长老教我们跳丰收舞,还告诉我们每一个动作的意义,我才知道土着人是怎么和雨林相处的。”而在实践课上,孩子们会用课堂上学到的技艺,制作小礼物——有的用彩纸模仿树皮画,有的用吸管制作迷你竹笛,还有的编藤蔓小篮子,这些礼物会被寄给雅诺马马部落的青少年,形成“文化交流互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了让课程更有深度,团队还组织圣玛利亚小学的学生,前往雅诺马马部落进行“文化交流之旅”。孩子们住进传承中心,和土着青少年一起采摘植物、制作染料、画树皮画,晚上还会一起围在篝火旁唱歌。“我和托托一起画了一幅‘雨林友谊画’,他画亚马逊的动物,我画城市的建筑,中间用一条彩虹连接,”索菲亚说,“托托告诉我,他以后想看看城市的样子,我也想再来雨林,和他一起找光真菌。”这种跨地域的文化交流,让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土着文化,更学会了尊重与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里约热内卢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亚马逊土着文化展”开展当天就吸引了过ooo名观众。展览分为“技艺之美”“生态智慧”“年轻创作”三个展区,展出了土着长老的树皮画、羽毛饰品、乐器,以及青少年创作的《亚马逊雨林的秘密》绘本原稿,还有传承中心的纪录片。
在“技艺之美”展区,阿莫长老现场演示如何用棕榈叶编织“雨林图腾”,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叶片间,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美洲豹就出现在手中,周围的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还有人尝试跟着学习。“以前我觉得土着艺术很‘原始’,”观众卡洛斯说,“今天看到阿莫长老的编织,才知道每一个细节都有讲究,这是真正的‘匠心’。”
“年轻创作”展区则成为展览的“人气王”,孩子们的绘本被投影在巨大的屏幕上,旁边放着绘本原稿和孩子们采风时的照片。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观看,“这些绘本比很多科普书都生动,”家长朱莉娅说,“我女儿看完后,一直问我‘亚马逊雨林真的有会光的真菌吗?我们能去保护它吗?’——这就是文化展的意义,不仅展示艺术,还能激人们的环保意识。”
展览期间,团队还举办了“土着文化论坛”,邀请巴西文化部官员、人类学家、环保组织代表与土着长老对话,讨论“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土着文化”。“土着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的、展的,”巴西文化部副部长费尔南多在论坛上说,“‘晚星艺术基金’的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让土着人自己主导文化保护,同时通过教育、展览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这样才能让土着文化真正传承下去。”
雅诺马马部落为欢迎林晚星团队,特意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雨林欢迎仪式”。仪式当天,部落的男女老少都穿上了传统服饰——男人戴着羽毛头饰,女人穿着棉麻长裙,孩子们的脸上画着红色的植物花纹。随着鼓声响起,塔卡长老带领大家跳起“守护舞”,动作模仿着美洲豹的沉稳、猴子的灵活、鸟儿的轻盈,嘴里唱着古老的歌谣,虽然林晚星听不懂歌词,却能感受到歌声中传递的热情与善意。
仪式中途,娜依长老走到林晚星身边,邀请她一起跳舞。林晚星有些拘谨,娜依却笑着拉起她的手,教她最简单的“踏步动作”——“左脚踩三下,右脚踩三下,手臂像树枝一样摆动。”林晚星跟着节奏慢慢跳起来,一开始动作有些笨拙,周围的土着人却热情地为她鼓掌,孩子们还围在她身边,跟着一起跳。渐渐地,林晚星放松下来,手臂摆动得越来越自然,甚至尝试模仿鸟儿飞翔的动作,引来一阵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