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艾火燎原:我的中医传承笔记 > 第101章 阴阳五行的 天书 课堂(第3页)

第101章 阴阳五行的 天书 课堂(第3页)

然而,没过多久,孩子的哭声渐渐小了下来,脸色也慢慢恢复了红润。又过了十分钟,孩子竟然破涕为笑,伸手去抓林墨手里的艾条。“妈妈,不疼了,我要那个冒烟的东西。”

孩子的母亲喜极而泣,紧紧抱着孩子:“林大夫,太感谢你了!你真是神医!刚才孩子疼得厉害,我都快吓死了。”

林墨收起艾条,笑着说:“不用谢,孩子只是受凉了,以后注意保暖,别让他吃生冷的东西就行。”

苏清瑶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惊讶。她没想到,林墨竟然真的用艾灸缓解了孩子的疼痛,而且手法如此娴熟。她之前对林墨的轻视,瞬间被打脸。

“苏小姐,”林墨看着苏清瑶,语气平静地说,“我承认,我在理论知识上不如你,很多生僻穴位我也不懂。但中医是实践的科学,最终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只要能缓解患者的痛苦,就算我是‘野路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苏清瑶的脸微微一红,心中对林墨的印象生了改变。她看着林墨,真诚地说:“林大夫,对不起,我之前对你的评价太片面了。你的医术确实很厉害,我佩服你。”

赵铁山笑着说:“清瑶同学,中医的传承有很多种方式,科班出身固然重要,但民间也有很多身怀绝技的高手。林墨虽然没有上过中医药大学,但他有悟性、有爱心、肯努力,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

苏清瑶点点头:“赵爷爷说得对。林大夫,我希望以后能多向你学习艾灸的技法,也希望能和你一起探讨中医理论。”

林墨笑着说:“欢迎苏小姐随时来交流,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百草堂里,温暖而明亮。林墨看着苏清瑶真诚的眼神,心中明白,这是他中医传承之路的又一个新。他知道,未来的日子里,他不仅要继续学习中医理论,提升自己的医术,还要与更多的同行交流合作,让中医的智慧扬光大。

而苏清瑶看着林墨沉稳的身影,心中也涌起一股新的感悟。她意识到,中医的魅力不仅在于高深的理论,更在于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和那份治病救人的初心。她决定,以后要多走出校园,多接触临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百草堂里,艾烟袅袅,药香弥漫。林墨、赵铁山、苏清瑶三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交流着各自的心得体会。窗外,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人来人往,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林墨知道,艾火燎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质疑,会有挑战,会有困难。但他坚信,只要坚守初心,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就一定能让中医的艾火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让这份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新的光芒。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清瑶经常来到百草堂,与林墨交流中医理论,学习艾灸技法。林墨也从苏清瑶那里学到了很多科班出身的专业知识,弥补了自己在理论上的不足。两人从最初的学术交锋,逐渐变成了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伙伴。

赵铁山看着两人的进步,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中医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接力,需要不同背景、不同风格的中医人互相合作,才能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展。

这天,林墨正在为一位患者施灸,苏清瑶突然拿着一本古籍走进来:“林墨,我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一本《艾灸古法》,里面记载了很多失传的艾灸技法,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吧?”

林墨点点头,等为患者施灸结束,便和苏清瑶一起翻开了古籍。古籍的纸页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工整而古朴,记载着各种艾灸技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

“你看这个‘梅花灸’,围绕痛点多点施灸,治疗神经痛效果显着。”苏清瑶指着其中一页说,“还有这个‘隔蒜灸’,用大蒜作为介质,能增强艾灸的解毒功效,治疗皮肤痈肿很管用。”

林墨看着古籍上的记载,心中充满了兴奋。这些古法艾灸技法,祖父的医案中也有零星提及,但没有这么详细的操作说明。“太好了,这些技法要是能学会,我们就能治疗更多的疑难杂症了。”

“是啊。”苏清瑶点点头,“不过,这些古法技法的操作难度很大,需要精准控制艾条的高度、温度和时间,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体质辨证施治,不能盲目使用。”

“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互相实践,慢慢摸索。”林墨提议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清瑶表示赞同:“我先在你身上试试梅花灸,你感受一下热力和效果,然后我们再总结经验。”

林墨躺在诊疗床上,苏清瑶点燃艾条,按照古籍上的记载,围绕林墨腰部的一个痛点,以痛点为中心,在周围选取五个穴位,形成梅花状,依次施灸。她的动作认真而专注,不断调整艾条的距离和角度,确保热力均匀渗透。

林墨感受着腰部传来的温热,五个穴位的热力相互交织,形成一股强大的暖流,顺着经络蔓延,缓解了腰部的酸痛。“太舒服了,”他忍不住说,“这种热力比普通的温和灸更集中,渗透力也更强。”

苏清瑶收起艾条,笑着说:“那是当然,梅花灸的精髓就是‘多点协同,热力叠加’,能快疏通局部气血,缓解疼痛。”

接下来,林墨又在苏清瑶身上尝试了隔蒜灸。他将大蒜切成薄片,放在苏清瑶的足三里穴上,然后点燃艾条,隔着大蒜施灸。大蒜的辛散之气与艾灸的温热之力相结合,形成一股独特的热力,渗透力极强。

“感觉怎么样?”林墨问道。

苏清瑶闭上眼睛,感受着穴位传来的热力:“感觉一股热流顺着腿往下走,足三里穴有酸麻胀的感觉,应该是‘得气’了。这种隔蒜灸的效果,比单纯的艾灸确实要好很多。”

两人互相实践,互相交流,对古法艾灸技法的理解越来越深。他们还将古籍上的记载与祖父的医案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技法的操作流程,使其更适合现代患者的体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墨和苏清瑶的合作越来越默契。他们一起接诊患者,林墨负责辨证和施灸,苏清瑶负责辅助治疗和理论支持,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治愈了很多之前难以治疗的疑难杂症。

百草堂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老城区的患者慕名而来,就连市区的患者也专程赶来。林墨和苏清瑶的“野路子+学院派”组合,成为了百草堂的一大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林墨知道,这只是他中医传承之路的一个阶段。他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很多技法要练,很多疑难杂症要攻克。但他不再孤单,因为他有赵铁山的指导,有苏清瑶的陪伴,有陈小雨的支持,还有无数患者的信任。

他看着百草堂里来来往往的患者,看着他们脸上从痛苦到喜悦的转变,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责任感。他知道,中医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爱心的传递,是责任的传递。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林墨、苏清瑶、赵铁山、陈小雨坐在百草堂的院子里,喝着茶,聊着天。院子里的艾草长得郁郁葱葱,散着淡淡的清香。

“小子,你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了。”赵铁山喝了口茶,笑着说,“我也该放心地把百草堂交给你了。”

林墨看着赵铁山,心中充满了感激:“赵叔,没有您的指导,就没有我的今天。百草堂是我们大家的,我会好好经营,不辜负您的期望。”

苏清瑶点点头:“林墨,我会一直支持你,我们一起把中医的智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陈小雨抱着林墨的胳膊,晃了晃手里刚整理好的草药标本册,眼睛亮晶晶的:“林哥,我把今天认识的薄荷、艾草这些草药都做好标本了,还标注了赵爷爷说的阴阳属性呢!”她翻开册子,每页都工工整整贴着叶片标本,旁边用彩笔写着“薄荷,性凉属阴,清热解表”“艾草,性温属阳,温经散寒”的注解。

林墨接过标本册翻看,指尖抚过稚嫩的字迹,脸上露出笑意:“做得真不错,小雨这记性比我还好。等下次接诊患者,咱们可以带着册子给他们讲讲草药的道理,这样他们也能更配合调理。”

赵铁山喝了口茶,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一本线装的《祖父医案续编》:“小子,这是你祖父当年记录的阴阳五行实战案例,里面有不少用艾灸调理阴阳失衡的疑难杂症,你和清瑶正好一起研究研究。”他翻开其中一页,“你看这个阴虚火旺的失眠案,和你上次治的那位戴眼镜患者症状相似,但他还伴有盗汗、手足心热,你祖父用了隔姜灸配合麦冬茶调理,值得借鉴。”

苏清瑶立刻凑上前,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赵爷爷,这里提到的‘滋阴不忘扶阳’理念,和我们课本里讲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理论完全契合。不过临床中怎么精准把握补泻尺度,我还得多向林墨请教实操经验。”

林墨连忙摆手:“互相学习,我正好想听听你从学院派角度分析这些古案的药理依据。比如这个案里用艾叶搭配生姜施灸,生姜的温性会不会中和艾叶的燥性?”两人一开口便聊起医案细节,赵铁山在一旁含笑点头,陈小雨则捧着标本册,认真听着他们的讨论,时不时在册子边缘画些简易的艾灸穴位图。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艾草枝叶洒在石桌上,将几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赵铁山看着眼前的场景,突然开口:“清瑶,你导师不是说中医药大学要办传承交流会吗?我看林墨可以带着他的艾灸实操经验去讲讲,你再从理论层面补充,正好让年轻学生们看看中医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魅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清瑶眼睛一亮:“对啊!我导师上次还问我有没有合适的民间中医案例分享,林墨治好的那两例不同证型失眠患者,就是‘同病异治’的绝佳案例。我们可以把诊疗过程、辨证思路和艾灸手法整理成课件,肯定能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