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烽烟,少年请缨
秋意渐浓,上京尚是天高气爽,边境却已传来急报。八百里加急文书送抵朝堂时,金銮殿上的暖意瞬间被冲淡——一股匈奴残馀势力趁秋高马肥,在西北边境流窜劫掠,烧杀掳掠,短短半月竟连破三座戍堡,边境百姓流离失所,哭声震野。
皇帝召集大臣议事,殿内气氛凝重。“此股匈奴残部虽人数不足三千,却凶悍异常,且熟悉地形,惯用游击之术,”兵部尚书出列奏道,“边境守军连日追击,疲于奔命,急需援军驰援。”
衆臣纷纷附和,皆言当派遣老将领兵,速战速决。唯有沈念卿立于朝臣之列,眉头紧蹙,目光灼灼地望着御座上的皇帝。他自幼听父亲讲述边境战事,又通读兵法,深知百姓流离之苦,此刻胸中热血翻涌,竟生出一股跃跃欲试的豪情。
待衆臣议论稍歇,沈念卿上前一步,躬身行礼,朗声道:“陛下,臣愿主动请缨,前往边境督战,协助当地守军击退匈奴残部!”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寂静无声。大臣们纷纷侧目,既有惊讶,也有不以为然——谁都知道沈念卿是丞相嫡子,高中榜眼後任职翰林院,虽文武双全,却从未有过实战经验,边境凶险,岂是文弱书生能应付的?
皇帝果然面露犹豫,沉吟道:“念卿,你学识渊博,武艺尚可,但战场非同书院,刀剑无眼,你毫无领兵经验,朕怎能放心?”
沈清辞也心头一紧,连忙出列劝阻:“陛下,犬子年少,不知战事艰险,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如委派久经沙场的老将前往,更为稳妥。”
“爹,陛下,”沈念卿擡头,眼神坚定如铁,“臣虽无实战经验,却研习兵法多年,深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此股匈奴残部虽凶悍,却人心涣散,只求劫掠,并无固守之心。臣愿率领精兵,以奇兵破之,既能解边境之危,也能借此历练,不负陛下与父亲的教诲。”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恳切:“边境百姓正在水深火热之中,臣身为朝廷官员,岂能坐视不理?若因畏惧艰险而退缩,他日何以面对天下苍生?”
这时,立于殿外等候的苏云卿不知何时已步入殿中——她听闻儿子请缨,心中虽有万般牵挂,却更懂他的志向。她对着皇帝盈盈一礼,柔声道:“陛下,念卿自小受教,深知家国大义。他既已有此决心,便请陛下成全。臣相信,他定能谨记教诲,谨慎行事,不辱使命。”
看着沈念卿眼中的赤诚与坚定,又望了望苏云卿的从容托付,皇帝心中的犹豫渐渐消散。他深知沈清辞夫妇教子有方,沈念卿平日行事沉稳,绝非鲁莽之人。沉吟片刻,皇帝朗声道:“好!朕便成全你这份忠勇之心!”
他起身走下御座,拍了拍沈念卿的肩膀:“朕任命你为副将军,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即刻啓程前往边境。记住,行军打仗,攻心为上,安民为要,切勿恃勇轻进。朕等着你的捷报!”
沈念卿心中大喜,跪地叩首:“臣遵旨!谢陛下信任!臣定不负陛下所托,早日击退匈奴,还边境百姓安宁!”
起身时,他望向父亲,沈清辞眼中虽有担忧,却也露出了赞许的目光;再看母亲,苏云卿眼中含泪,却笑着向他点了点头——那目光中,有牵挂,有期盼,更有满满的信任。
散朝後,沈念卿即刻赶回丞相府,开始筹备出征事宜。他知道,这一路山高水远,战事难料,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早日抵达边境,击退贼寇,不负家国,不负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