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馀晖,千古流芳
江南的秋意染黄了庭院的银杏,也带走了沈清辞与苏云卿相携的岁月。他们走得安详,临终前仍握着彼此的手,仿佛只是坠入了一场没有惊扰的酣眠,正如他们相守的一生,平淡却坚定。
按照遗愿,沈念卿将父母合葬在江南郊外的小山丘上,墓前没有恢弘的碑碣,只立着一块青石板,刻着“沈公清辞,苏氏云卿,相濡以沫,长眠于此”十六字,背面是沈清辞晚年手书的“国泰民安”四字,墨迹苍劲,一如他当年的初心。墓冢背倚青山,前临流水,恰是他们生前最爱的田园景致。
消息传回上京,朝野震动。皇帝罢朝三日,亲书“文忠公”谥号,遣太子亲赴江南致祭,碑文由翰林学士亲笔誊写,字字称颂沈清辞“辅政数十载,清廉自守,鞠躬尽瘁,护国安民,功在社稷”。百姓自发焚香祭拜,上京丶江南乃至边境的村落,都有人摆上清水素果,感念这位曾为他们带来太平的贤相,与那位温婉善良丶救死扶伤的苏夫人。
沈清辞与苏云卿的故事,很快在大靖各地流传开来。说书人在茶肆里讲述他们青梅竹马的情谊,讲述宁古塔风雪中的相扶相持,讲述朝堂之上的刚正不阿,讲述江南田园的悠然自得;画师挥毫泼墨,将他们的故事绘成画卷,“雪夜□□”“朝堂谏言”“江南赏花”等场景,在市井间广为流传;甚至有诗人提笔作赋,赞他们“情深不负青云志,功成归隐伴烟霞”。
沈念卿夫妇守孝三年期满,带着沈承佑回到上京。每当孙儿缠着询问祖父祖母的故事,沈念卿总会取出那把沈清辞传下的长枪,或是苏云卿留下的医术手稿,细细讲述那些藏在时光里的过往——祖父如何在朝堂上力挽狂澜,如何为百姓奔走疾呼;祖母如何以医术救济乡邻,如何以智慧化解危机。这些故事,如同种子,在沈承佑心中生根发芽,滋养出他日後“以家国为念,以百姓为重”的品格。
多年後,沈承佑入朝为官,始终以祖父为楷模,清正廉明,政绩卓着,成为大靖又一代贤臣。而沈清辞的名字,被载入《大靖史书·贤臣传》,与历代名相并列,书中赞曰:“清辞辅三朝,身正心明,权倾朝野而不骄,功高盖世而不傲,与苏氏相携一生,齐家治国,皆为典范。”
边境的百姓始终记得,那位曾为他们平定战乱丶带来安宁的沈丞相;江南的乡亲不曾忘记,那位种满花草丶待人温和的苏夫人。他们的故事,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反而在口耳相传中愈发鲜活,成为大靖盛世里最温暖的注脚。
夕阳西下,沈清辞与苏云卿的合葬墓前,常有孩童追蝶嬉戏,常有老者驻足轻叹。山风吹过,带着草木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岁月的深情,一段关于家国与坚守的传奇。他们的身影,早已融入大靖的山河岁月,化作盛世馀晖中最动人的风景,千古流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