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青衿负雪,执手山河 > 承佑成长崭露锋芒(第1页)

承佑成长崭露锋芒(第1页)

承佑成长,崭露锋芒

沈承佑的童年,浸透着沈府世代相传的家风。祖父沈清辞留下的手札,字字皆是“清丶正丶廉丶明”的箴言,被他奉为圭臬;父亲沈念卿温文尔雅,常带他遍历市井,教他“为官者当知百姓疾苦”;母亲李嫣然知书达理,以琴棋书画涵养他的温润心性,更以“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教诲,根植他的悲悯情怀。

他自幼便显露出过人天赋,三岁识千字,五岁能背《论语》,七岁随父亲习兵法,十岁练得一身好武艺,书院先生常赞他“兼具祖父之谋略丶父亲之谦和,日後必成大器”。沈承佑却从不骄矜,每日黎明即起,先在庭院练一套枪法,再入书房研读经史子集,午後便跟着家中老仆下田劳作,体会农耕之苦——这是沈念卿特意安排,怕他生于富贵,忘了民间疾苦。

十五岁那年,沈承佑执意要参加科举,沈念卿虽担忧他年纪尚轻,却也尊重他的志向,只叮嘱道:“科举非为功名,乃是为了有机会为国效力丶为民请命,你需牢记初心。”他不负所望,应试时挥毫泼墨,策论《论民生之本》引经据典,针砭时弊,提出“轻徭薄赋丶兴修水利丶兴办乡学”三大策,字字切中要害,深得主考官赏识,最终以一甲第三名高中探花,成为大靖开国以来最年轻的探花郎。

传胪那日,沈承佑身着青衫,立于金銮殿上,从容不迫,对答如流,皇帝见他少年老成丶谈吐不凡,龙颜大悦,当即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赞道:“沈氏一门,三代贤良,此子更是青出于蓝,日後必为栋梁!”

消息传回沈府,全家上下欢腾不已,沈念卿夫妇亲自到府门口迎接,李嫣然握着儿子的手,眼中满是骄傲与欣慰:“承佑,你做到了,但切不可忘本。”沈承佑躬身行礼,语气坚定:“爹娘教诲,儿子不敢忘。日後定当以祖父丶父亲为榜样,做清正之官,行利民之事。”

进入翰林院後,沈承佑更是勤勉有加。他人虽年轻,却从不恃才傲物,每日最早到衙署,最晚离开,抄录典籍丶起草文书,事事亲力亲为,遇到不懂的地方,便虚心向长辈同僚请教。他深知翰林院是储才之地,唯有积淀学识丶洞察朝政,方能日後担当重任。

闲暇时,他常微服出宫,走访市井街巷,记录百姓的诉求:城东的河道淤塞,雨季易涝;城西的乡学缺师少书,孩童难以就学;城郊的农户因赋税过重,生活困苦……他将这些见闻整理成册,附上自己的建议,悄悄呈给上司。这些建议条理清晰丶切实可行,很快引起了朝堂的重视,多项利民举措相继推行,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都赞这位年轻的沈编修“心系百姓,是个好官”。

沈承佑的崭露锋芒,并非源于家世显赫,而是源于他骨子里的正直担当,源于沈氏一门世代相传的家国情怀。他如同初升的朝阳,带着蓬勃的朝气,在大靖的朝堂上,逐渐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