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佑遇佳人,情定终身
沈承佑赈灾归来,一身风尘未洗便入宫复命。金銮殿上,他将灾区重建的账册丶百姓联名书写的感谢信一一呈上,细述修渠赈灾的始末,言语间无半分邀功之态,只关切灾区後续的民生保障。
皇帝览毕,龙颜大悦,当即下旨:“沈承佑赈灾有功,清正敢为,特晋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赏黄金百两丶绸缎千匹!”满朝大臣纷纷道贺,此前对他心存轻视的老臣,此刻也面露赞许——这少年郎不仅有才干,更有沉敛谦逊之风,不愧是沈氏後人。
庆功宴设于宫中御花园,夜色如墨,宫灯璀璨,酒香与花香交织。沈承佑身着御赐的锦袍,立于廊下,目光落在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上,思绪仍牵挂着灾区百姓的收成。忽闻一阵清雅的琴声从假山後传来,旋律婉转悠扬,带着几分悲悯之意,与宴会上的喧闹格格不入。
他循声走去,只见月光下,一位身着月白襦裙的女子正端坐于石凳上抚琴,指尖轻拨琴弦,神情专注。女子眉目如画,温婉清丽,眉宇间却藏着一丝淡淡的忧思,恰如池中初绽的白荷,洁净而动人。
琴声戛然而止,女子擡眸望去,见是沈承佑,微微颔首行礼:“沈大人。”声音清脆如泉。
“姑娘谬赞,”沈承佑躬身回礼,目光诚恳,“方才听闻姑娘琴声,暗含忧民之心,不知姑娘为何事烦忧?”
女子正是礼部尚书王大人之女王若曦,她自幼饱读诗书,心怀天下,方才听闻沈承佑赈灾事迹,心中感慨,便抚琴抒怀。闻言,她轻声道:“沈大人为灾区百姓奔走操劳,救万民于水火,若曦敬佩不已。只是天下尚有流离之民,边境仍有未平之患,心中难免牵挂。”
沈承佑闻言,心中微动。他见多了深闺中的娇弱女子,却从未见过如此心怀天下的女子。两人相谈甚欢,从灾区的民生聊到朝堂的利弊,从经史子集聊到诗词歌赋,越谈越投机,竟不知东方既白。
自那以後,沈承佑时常借故登门拜访王尚书府,或与王大人探讨时政,或与王若曦一同读书品茶。王若曦不仅温婉聪慧,更有独到的见解,往往能在沈承佑陷入困顿时,为他指点迷津。一次,沈承佑因朝堂派系之争烦恼,王若曦轻声道:“大人只需记住,初心如磐,方得始终。百姓心中有杆秤,陛下眼中有明镜,无需为旁枝末节所扰。”
寥寥数语,点醒梦中人。沈承佑望着眼前的女子,心中早已生出爱慕之情。他深知,这样一位知书达理丶心怀天下的女子,正是他此生想要共度一生的良人。
沈念卿与李嫣然早已看出儿子的心思,见王若曦品行端庄丶才貌双全,心中十分满意,便托媒人前往王尚书府提亲。王大人与王夫人对沈承佑的才华与品性也早有耳闻,欣然应允了这门亲事。
皇帝得知後,龙颜大悦,亲自为二人赐婚,御笔题写“佳偶天成”四字匾额,赏赐了丰厚的嫁妆与彩礼,一时间成为上京人人称颂的美谈。
婚礼当日,沈府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沈承佑身着大红喜服,骑着高头大马,带着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前往王尚书府迎娶新娘。街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百姓,纷纷称赞这对璧人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花轿临门,沈承佑亲手掀开轿帘,只见王若曦身着凤冠霞帔,容颜娇羞,眼中却满是期待。他伸出手,握住她的指尖,温热的触感传来,心中满是笃定。
洞房花烛夜,红烛高照,映得满室温馨。沈承佑坐在床边,轻轻为妻子卸下凤冠,柔声道:“若曦,从今往後,你便是我的妻子。我沈承佑在此立誓,一生一世,对你不离不弃,护你周全,与你同心协力,为国家百姓谋福。”
王若曦擡起头,眼中含泪,却笑意盈盈:“承佑,我信你。往後馀生,无论富贵贫贱,风雨同舟,我都与你相伴左右,做你最坚实的後盾。”
红烛摇曳,映照着两人相握的手,也照亮了沈氏家族薪火相传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