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佑老去,功臣身退
岁月如流,三十载光阴弹指而过。沈承佑早已不复当年的少年意气,鬓角染霜,眼角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那双眼睛依旧锐利明亮,透着历经世事的沉稳与睿智。他执掌兵部丶辅佐两朝皇帝,见证了大靖盛世的巅峰,如今明宗已能独当一面,朝堂贤臣云集,边境安宁无虞,百姓安居乐业,他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这一年,沈承佑已年过花甲,在一次朝会後,他郑重地向明宗呈上了辞呈:“陛下,臣已年老体衰,精力不济,恳请陛下恩准臣告老还乡,归隐田园,安享晚年。”
明宗看着眼前这位为大靖操劳一生的老臣,眼中满是不舍与敬重:“沈爱卿,你是大靖的栋梁,若不是你,便没有今日的盛世。朕舍不得你离开,但也知晓你多年辛劳,理应安享天伦。”明宗沉吟片刻,准了他的请求,赐黄金千两丶绸缎千匹,以及江南万亩良田,又下令为他在沈清辞当年归隐的庭院旁修建新宅,供他养老。
消息传回沈府,全家上下既不舍又欣慰。沈继业此时已升任吏部尚书,接过了父亲整顿吏治的重任,他亲自为父亲收拾行囊,语气诚恳:“爹,您为国家操劳一生,也该好好歇歇了。朝中之事有我在,您放心便是。”
沈继业入仕後的首个政绩,便是彻底清查了地方官员考核中的“虚报功绩”乱象。他效仿父亲当年的做法,亲自带队巡查各州府,核实官员政绩,严惩了一批弄虚作假丶欺压百姓的官员,同时提拔了一批清正廉洁丶实干有为的寒门贤才。此事不仅肃清了官场风气,更让百姓拍手称快,明宗赞他“有乃父之风,不愧是沈氏後人”。
沈继芳则在医术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她潜心钻研苏云卿留下的医术手稿,结合自己多年的义诊经验,编写了《儿科摘要》与《妇科辑要》两部医书,详细记载了常见病症的诊治方法与预防措施,语言通俗易懂,便于民间医官与百姓参考。她还在京城创办了“惠民女医馆”,培养了一批女性医官,专门为妇人丶孩童诊治,解决了民间女性就医难的问题,被明宗封为“仁慧县主”,成为大靖历史上首位因医术受封的女性。
离京前夜,沈府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家宴。沈承佑看着眼前的儿女,心中满是骄傲:“继业,你如今身居高位,切记‘清正’二字,不可辜负陛下信任,不可忘记百姓疾苦;继芳,你以医术济世,功德无量,要始终保持仁心,善待每一位患者。”
“儿子(女儿)谨记父亲教诲!”沈继业与沈继芳一同躬身行礼,语气坚定。
王若曦握住沈承佑的手,眼中满是温柔:“清辞哥哥当年归隐江南,如今我们也能去那里安享晚年,真是圆满。”她早已收拾好行囊,其中有沈清辞的手札丶苏云卿的医书,还有一家人多年来的合照,每一件都承载着满满的回忆。
次日黎明,沈承佑与王若曦登上前往江南的马车。明宗率领文武百官亲自送行至京郊,百姓们也自发涌上街头,手持鲜花与酒浆,为这位护国安民的老臣送行。马车缓缓驶动,沈承佑掀开车帘,望着熟悉的京城与依依不舍的百姓,眼中泛起泪光。他知道,自己的仕途生涯就此结束,但沈氏家族“为国为民”的使命,已在儿女身上得到了延续。
一路南下,风景如画。沈承佑与王若曦沿途走走停停,看到百姓们丰衣足食丶安居乐业,看到各地书院丶医馆遍布,心中满是欣慰。他们仿佛看到了祖父沈清辞与祖母苏云卿当年的身影,也看到了大靖盛世长久不衰的希望。
抵达江南後,沈承佑与王若曦住进了明宗为他们修建的庭院。庭院与沈清辞当年的故居相邻,山水相依,草木葱茏。每日清晨,沈承佑会在庭院中打一套太极拳,然後与王若曦一同赏花丶品茶丶读书;午後,他们会沿着河边散步,或是去田间地头看看农民劳作,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偶尔,沈继业与沈继芳会带着子女来看望他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聊朝堂之事,聊民间见闻,聊孩子们的成长,其乐融融。沈承佑会给孙辈们讲述祖父当年的故事,教他们读书写字丶识药辨症,将沈氏家族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江南的岁月,宁静而美好。沈承佑与王若曦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他们的爱情如同陈年的老酒,愈发醇厚;他们的故事,如同江南的山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而沈氏家族的薪火,也将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