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归隐,悠然自得
江南的庭院依水而建,白墙黛瓦映着粼粼波光,院外是成片的稻田,院内种满了王若曦亲手培育的花草——牡丹开得雍容,茉莉吐着幽香,最惹眼的是墙角几株桂树,那是沈清辞当年亲手栽种的老桂移栽而来,每到秋日便香满庭院。沈承佑时常坐在桂树下的石凳上,摩挲着祖父留下的竹制茶盏,眼前仿佛浮现出祖父与祖母相携赏花的身影。
“在想什麽?”王若曦端着一盘新制的桂花糕走来,轻轻放在石桌上。糕点的香气与桂花香交织,清甜沁人。
沈承佑回过神,笑着接过一块:“在想祖父当年在这里的日子,想必也是这般悠然。”他擡手指向院外,“你看那片稻田,与祖父手札中描述的一模一样,金黄一片,满是丰收的喜悦。”
王若曦挨着他坐下,轻声道:“前日我去了祖父的故居,庭院打理得很好,墙角的荷花池还在,就像我们当年随父亲探望时看到的模样。”她取出一方丝帕,上面绣着沈清辞故居的景致,“我照着记忆绣的,以後我们常去走走。”
沈承佑接过丝帕,指尖抚过绣线勾勒的亭台楼阁,心中满是暖意。往後的日子里,他们时常结伴前往沈清辞的故居,坐在当年的石凳上,翻看沈清辞的手札,回忆着过往的岁月。有时遇到前来瞻仰的百姓,他们便会细细讲述沈清辞当年的故事,让祖父的风骨与初心,在江南的土地上继续流传。
田园生活宁静而充实。沈承佑重拾了年少时的爱好,每日练字作画。他的书法承袭了沈清辞的刚劲,又添了几分岁月的温润,不少邻人慕名而来求字,他从不推辞,常常写下“国泰民安”“家和万事兴”等字样,免费赠予衆人。王若曦则专注于花草与医术,她将苏云卿的医书与自己的经验结合,改良了几种草药的炮制方法,制成的药膏对跌打损伤颇有奇效,附近的百姓有需求,她都会免费赠送,被邻里亲切地称为“沈夫人”。
最让他们欢喜的,是孙辈们的到来。沈继业与沈继芳每年都会带着子女来江南小住,庭院里顿时热闹起来。长孙沈思安遗传了沈承佑的武学天赋,每日缠着沈承佑教他练枪,沈承佑便握着他的小手,教他握枪的姿势丶出枪的力道,顺带讲述祖父当年用这杆枪镇守边境的故事;次孙女沈思宁则喜欢跟着王若曦摆弄花草丶辨识草药,王若曦手把手教她如何栽种丶如何炮制草药,将苏云卿的医术一点点传承下去。
一日,沈思安在庭院里练枪,不小心摔倒在地,疼得眼泪直流,却倔强地不肯哭出声。沈承佑走上前,扶起他,拍了拍他身上的尘土:“习武之人,哪有不受伤的?当年你曾祖父在边境作战,比这更疼的伤都受过,却从未退缩。”他指着院中的松柏,“你看它们,历经风雨却愈发挺拔,做人也该如此,坚韧不拔,方能成事。”
沈思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擦干眼泪,重新拿起长枪,眼神变得坚定。沈思宁则在一旁,用王若曦教她的方法,采摘了几株草药,捣烂後敷在哥哥的伤口上,奶声奶气地说:“哥哥别怕,这是曾祖母传下来的草药,敷上就不疼了。”
看着孙辈们的模样,沈承佑与王若曦相视一笑。他们知道,沈氏家族的家风,就像庭院里的桂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代代相传。
江南的岁月,没有朝堂的纷争,没有战事的凶险,只有山水相依的宁静,夫妻相携的温情,以及祖孙三代共享天伦的喜悦。沈承佑与王若曦在这里,过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他们的爱情在岁月中愈发醇厚,他们的故事在江南的风里轻轻流淌,与祖父沈清辞丶祖母苏云卿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成为一段跨越百年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