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般喜欢抢功劳的人同时也是喜欢推卸责任的人,也是没有担当的人,这里面领导在选人的时候,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关联?
看到你的问题,我能感受到你对职场中某些行为模式的困惑。这种现象确实很常见,抢功劳、推卸责任、缺乏担当这三种特质经常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这并非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和心理机制。在领导选人时,这种关联性确实存在,但优秀的管理者会尽力避免这种“陷阱”。
让我们一起来剖析这背后的原因:
核心驱动力:强烈的自我保护和晋升欲望
安全感缺失与自我中心:这类人通常内心安全感较低,自我价值感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尤其是上级的认可)。他们极度渴望被看见、被肯定,害怕失败或暴露不足。
短期利益导向:他们的行为核心是最大化个人短期利益(获得表扬、奖励、晋升机会),最小化个人风险(避免批评、惩罚、承担责任)。
行为模式的内在关联性
抢功劳:这是为了获取积极成果的归属权,无论自己贡献大小。目的是向上级展示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争取认可和资源倾斜。
推卸责任:这是在问题或失败出现时,为了避免负面后果(批评、惩罚)而采取的行为。目的是将自己与失败切割,保护自身形象和利益。
缺乏担当:这是前两者的自然结果。担当意味着主动承担责任(包括失败的风险)和为团队整体利益负责。这与他们“趋利避害”的核心驱动完全相悖。担当需要勇气、责任感和利他精神,而他们只关注个人得失。
简单来说:
“抢功劳”是主动出击,攫取正面收益。
“推卸责任”是被动防御,规避负面风险。
“缺乏担当”是这种行为模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结果。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利己”和“避险”展开,真正的担当(意味着风险和责任)是他们本能回避的。
领导选人时的关联性(“陷阱”与“洞察”)
领导在选人用人时,这种现象确实会产生关联,但结果取决于领导的洞察力和管理目标:
关联性存在的原因:
表面光鲜的迷惑性:这类人往往非常擅长“向上管理”,知道如何包装自己,积极汇报“成绩”(即使是抢来的),给领导留下“积极、有成果”的第一印象。在只看结果的短期压力下,他们可能显得“好用”。
信息不对称:领导可能无法完全掌握项目细节和每个人的真实贡献。抢功劳者往往第一时间汇报,容易占据信息高地。
领导自身的偏好弱点:
喜欢听好话:容易被表面的积极和“报喜”所吸引。
害怕冲突管理简单化:不想深究责任归属,谁汇报就默认是谁的功劳,谁没汇报就默认是谁的责任(给推卸者留下空间)。
短期业绩压力:在高压下,可能更看重能快拿出“成果”(无论来源)的人。
缺乏识人能力:无法辨别真实贡献和担当精神。
关联性的负面后果(“陷阱”):
劣币驱逐良币:真正有担当、默默做事的人感到寒心、不被认可,可能选择离开或变得消极。
团队信任崩塌:团队成员看清其本质后,会失去信任,合作困难,团队氛围变差。
虚假繁荣:抢功劳者粉饰太平,掩盖了真实的问题和风险(因为问题都被推卸了),导致决策失误。
长期损害:当真正需要担当、攻坚克难时,这类人无法依靠,甚至可能成为团队崩溃的导火索。
领导声誉受损:重用这样的人,最终会损害领导自身的威信和判断力。
优秀领导的“洞察”与规避:
注重过程与o度反馈:不只关注结果汇报,更要了解项目过程、决策依据、团队协作情况。通过多方(平级、下属)反馈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考察担当与责任感:
看其如何面对失败:出现问题时,是主动分析原因、寻求解决方案,还是急于撇清、指责他人?
看其如何评价他人:是否公正、客观?是否会主动提及他人的贡献?
赋予挑战性任务:观察其在压力大、风险高的任务中,是否愿意承担责任,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建立清晰的责任与评价机制:明确项目分工、责任归属,建立基于事实和多方评价的绩效体系,减少模糊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