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营造鼓励担当的文化:明确表示承担责任、从错误中学习是受鼓励的,而推卸责任是不被容忍的。领导自身也要以身作则。
警惕“过度积极”和“报喜不报忧”:对只报喜不报忧、过分突出个人贡献的人保持警惕,深入询问细节和团队协作情况。
总结一下:
抢功劳、推卸责任、缺乏担当是同一棵“自私自利、缺乏安全感”之树上结出的不同果实。它们高度关联,共同服务于个体的短期利益最大化。
在领导选人时,这种关联性确实存在风险:这类人可能因其表面上的“积极”和“成果”而更容易在初期获得领导青睐(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或领导管理能力不足时),但这往往是一个“陷阱”。
真正有远见、有能力的领导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考察其在面对失败时的态度、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在承担责任时的意愿,以及建立清晰的责任机制和多元的评价体系,来识别并避免重用这类人,转而选拔和培养那些真正有担当、负责任、能共享成果的人才,这才是团队和组织长期健康展的基石。
职场上最坚固的信任,往往建立在那些默默承担的人肩上;而真正的领导力,在于识别并珍惜这些肩膀。希望你能在工作中遇到更多有担当的伙伴和明智的领导。
如果在家族或者家庭中有这样的人,会是什么情况?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办?
当抢功劳、推卸责任、缺乏担当的行为模式出现在家庭或家族中时,其破坏性往往比职场更深远——因为血缘的纽带让关系更紧密,伤害也更难愈合。这种模式会像慢性毒药般侵蚀亲情信任,甚至引代际创伤。以下是针对家庭场景的深度分析:
---
一、家庭中的典型表现与后果
扭曲的家庭角色与关系
-「功劳收割机」:家族聚会时夸大自己的付出(如照顾老人、操办事务),贬低其他家庭成员的实际贡献。
-「责任隐身者」:家庭出现危机(如经济纠纷、老人赡养、孩子教育问题)时立刻消失或找借口推脱。
-「情感绑架专家」:用“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的道德绑架堵住他人质疑,却回避具体责任。
恶性循环的家族创伤
-信任崩塌:亲人间的防备心加重,合作解决问题变成奢望。
-代际传递:子女可能习得这种模式(如孩子学会推卸家务责任),或走向极端反面(过度承担变成“扶家魔”)。
-家族分裂:长期积怨导致节日聚会变成战场,最终亲属疏远甚至决裂。
---
二、根源:家庭如何“制造”出这样的人?
原生家庭的“有毒养育”
-过度宠溺+低要求:童年时犯错不被纠正,反而由父母兜底,形成“责任可转移”的认知。
-功利化教育:只以成绩外在成就评价孩子,忽视品德培养,催生“结果比过程重要”的投机心态。
-父母示范偏差:家长自身抢功诿过(如母亲抱怨“全家靠我一人”,父亲逃避家庭责任)。
家族系统的纵容文化
-“家和万事兴”的扭曲理解:为避免冲突而容忍不当行为,让问题酵。
-重男轻女长子特权等结构性不公:某些成员天生拥有“免责金牌”。
-情感勒索替代边界:用愧疚感(“你不忍心让爸妈伤心吧”)阻止他人追责。
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
-深层自卑:用抢功劳证明自我价值,用推卸责任掩盖无能感。
-关系恐惧:害怕承担失败后果导致被家庭排斥,因此先制人甩锅。
---
三、破局:重建健康家庭责任的行动指南
(一)如果你是受影响的其他成员
打破沉默,但放弃改造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