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91言情>[美娱]业馀教父(修订版) > 第24章 电影红了才招黑(第1页)

第24章 电影红了才招黑(第1页)

第24章电影红了才招黑

《地球上的星星》上映太匆忙,好在赶电影上映前,MPAA将其评为G级(大衆级)能那麽快,也没什麽好奇怪的,迪士尼本来是MPAA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而MPAA本身就是这几大掌控了北美95%电影市场份额的老牌电影公司,为了自身保护和控制文化审查联合创立的,它的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也是由八大电影公司的主席和总裁共同担任美国电影分级其实并非强制性,分级制之所以会出现,始于1952年纽约政务委员会(NYSBR)迫于宗教压力禁映了罗西里尼的《奇迹》,从而损害了电影发行商的利益,後者把案件起诉到最高法院,以推翻《海斯法典》从而借MPAA构建属于行业同盟自身的游戏规则。

在迪士尼旗下负责电影宣发的BV影业的人看来,这部几乎没做多少宣传工作的电影,没有好的档期,没有明星,没有大院线排片成绩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但能如此“高效快速”地公映一部电影,他们的本职工作便已圆满完成。

BV的看法,自然是非常客观并有说服力的,然而,让BV料未及的事情却还是发生了。

就在上映前的一两天,BV例行公事发给媒体的宣传通稿居然起了作用,不少真被刊登;娱乐记者们被激起了可以死杀死猫的好奇心他们好奇的是,电影真的是那个克拉克兰恩拍的吗?

要知道对于学生电影来说,能在200多家影院公映已实属不易,目前史上最年轻公映电影导演的记录保持者是16岁时用400美元拍摄了140分钟长片《火光》的斯皮尔伯格,他以100美元的票房纯利在家乡当地的一家电影院成功上映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可他那时也仅是说服了一家影院而已,所以,18岁的年轻人拍出一部能200多家影院放映的电影可谓空前之举了就算不是克拉克兰恩,也值得迪士尼大肆宣扬吧,而且根据近日的影评,这部电影拍得不赖以专业杂志的信誉来看,哪怕有软文广告之嫌,但至少应该是合格的。可迪士尼根本就怎麽去宣传啊,克拉克兰恩从头到尾都没消息,这不正常!

对此,BV影业也只能报以无奈一部匆忙上阵不起眼的小制作,正常情况下根本不会有人会在乎它的幕後工作者,但如果片方故意大力宣传这些花边噱头,对于一部儿童电影来说,那麽势必会弄巧成拙,引起公衆的反感和厌恶。

不少娱记打算主动走进电影丶采访观衆,他们对待这部电影就和他们对待华纳的《黑暗时代》一般,一直很认真地跟进丶追踪,丝毫不复之前对《Amy》的那种无视,仿佛它绝对会引起一定的话题,吸引人们走进电影院的。

为此,挂名制片人鲍姆好不容易联系到克拉克:“有几家媒体想要做采访,你不考虑一下吗?”

“不了。”从话筒里传来克拉克颇为心不在焉的声音:“你真觉得那是一部好电影吗?”

“难道这电影还真的能扭转《Amy》带来的亏损?”本来对它抱以破坛破摔心态的BV影业在意外收到外界主动投来的关注後,仍有些怀疑。

4月17日,随着《Amy》的下画,紧接而来的姐妹篇《地球上的星星》在零星散布全美的200多家影院中公映了。

这天是周五,CAA的大部分人依如往常一般加班,而鲍姆则在他的办公室一边为有新电影的史泰龙筛选电视通告,一边等待消息。

“你去帮我买杯咖啡,顺便去附近的电影院看看上座情况。”直至晚上9点,他放下手上的工作,叫来助手,让他跑上一趟还是没法不在意啊。

办公室玻璃隔墙上的百叶窗若隐若现地可以看到忙碌的外间办公室,正直壮年的亨德勒和奥维茨此时正好路过,看样子他们正在讨论比尔默里的合同问题鲍姆苦笑地想,他总是非常容易地对年轻人抱以期待之心,正如他当初居然被鼓动从而相信奥维茨他们能做成大事。

“5成的上座率!”半小时後助理气喘吁吁地敲进他的办公室,万幸他只跑了两家就碰巧撞上了有《地球上的星星》的电影院在电影院。

洛杉矶本地居然有5成的上座率!

鲍姆表情微变,接过助理手中的咖啡:“咖啡都已经凉了,你不会先去电影院再去咖啡店吗?”

尚算不错!鲍姆责怪了助理一句,脸上却浮现出一丝笑意。这个成绩其实只能算淡季中的不亮眼普通成绩,但却足以让人稍作放心了《地球上的星星》总算是没有被《Amy》的失败影响到。然而这只是洛杉矶一地的成绩,出于本地教育委员会的推荐,当地的确有不少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提及过这部电影,所以有这个成绩并不能让人彻底安心,第二天随之而来各地的确切数据才是能真实反馈它的市场反映。

次日,从BV影业传来消息:200家影院昨天基本都有40%60%的上座率!出乎意料,纽约的成绩比洛杉矶还要好!

保姆欣喜不已:“天啊!BV的人都是傻子吗!乘现在还来得及,赶快加大投入力度!”

不用他说,BV已经展开行动了,他们在周六当天收获5至7成的上座率後,便开始联系影院扩大放映规模,而之前原计划的2周上映时间,说不定能延期到3至4周,大部分电影的首周周末票房成绩是最高的,之後会逐渐跌落,逆势增长只是少数纯粹口碑逐渐发酵引起观影热潮的黑马,赶在大跌幅出现之前必须抓紧时间赶紧能捞多少是多少。然而,他们没料到,这次他们又看错了。

电影首周周末之後,《纽约时报》刊登了一整篇文章,并特意加粗字体的标题不是豆腐块也不是给钱的通稿“一个周末!3800%的回报率!”

77年,卢卡斯那部《星球大战:新希望》上映了,这部创造了神话的电影,它的上映规模最初只有区区32家,历经3个月的漫长鏖战,才在电影院门外彻夜排起长达几条街的队伍丶为求一票而支帐篷睡睡袋的影迷们的强烈盼求下,一步一步把上映规模发展到了1096家,从当年5月低一直上映到来年,都还有百来家电影院仍在放映它。

那时,美国人口2亿2千万,电影当时在美国国内的票房也是2亿2千万,而从影院售票员那边买到一张令人发狂的《星球大战:新希望》电影票通常只要1。5美元,也就是说这部电影的观影人次占了美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先是《大白鲨》後又是两部《星球大战》,只靠连年出世的几部票房炸弹,便使得整个电影市场以空前的势头猛然膨胀了起来。

才过了区区4年,一部电影上映影院数的顶线,已由当初的1100左右家到了近1900家,电影票的均价也上涨到了2。78美元。

《地球上的星星》的平均票价只要2。6美元,它终究是只是一部在鸡肋档期上映的小格局儿童片,横向比较,平凡的开画规模,平凡的剧情,平凡的上座率当然,读写困难这个题材本身在此之前还是没有人涉足过的。

211家影院,首周周末那两天那乏善可陈的78万票房收入然而,只要是达到了这样中规中矩的开局水准,发行方迪士尼的BV影业和制作方探照灯影业便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

因为克拉克拍它所花的时间甚至不超过1个半月以2万美元的制作费。

38倍!一个可以让任何电影公司疯狂的数据!就那麽在一部鸡肋档期的普通电影上出现了!

来得莫名其妙丶毫无预兆,也无法让人理解!哪怕票房不起眼,回报率高不过是因为成本低而已!但是成本低成2万的电影真能看吗?

当然,所谓的3800%,那没算入宣传发行费,也没有算入被院线分账不过通常按惯例基本也不会把宣传发行费算进去,再说即使算进了院线分成,这光是首周而已,就得到这个数据也已经非常令人震惊了!

更重要的是,对片方来说,从周五第一晚公映以後,电影便只在收获纯利了。

“我不知道这种情况好莱坞以前有没有发生过,但毫无疑问,它只要上映三周以上,那麽在投资回报率上就能打破1968年恐怖片《活死人之夜》的记录。不过我希望大家不要太过看重数据,还是进电影院看电影吧!”马迪鲍姆在接受《芝加哥太阳报》的电话采访中说到。

统计数据一出来,从周一早晨起,鲍姆的助理就开始忙于应付响个不停的电话不是为了任何一个代理明星的业务,全是因为那部《地球上的星星》而来!

鲍姆来者不拒,连续接受了3个电话采访,才有机会躲进茶水间喘上一口气:“那些记者也太大惊小怪了,我该说什麽呢?其实我只是如实地对外宣称电影成本不过2万美元而已。”

“那个克拉克兰恩当初只付主演们几百美元的片酬。”瓦格纳正在里面吹着杯子上的热气,她看了眼鲍姆:“你们会发奖金的,对吗?”

鲍姆耸了耸肩:“你去和他说吧。”

99。9%电影人和媒体人乍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无不是问

“什麽时候8mm电影也能上大银幕了?200多家?迪士尼在干什麽?”

然後,《纽约时报》上,该新闻稿会在第一个小标题明确告诉你

“不!不是超级8!”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